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童年的歌謠—陝北兒歌初探(窟野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童年的歌謠—陝北兒歌初探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童年的歌謠—陝北兒歌初探》中國當代作家窟野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童年的歌謠—陝北兒歌初探

在陝北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流傳着許多童謠,這是屬於我們的歌,我們的童年記憶,甚至這是屬於我們陝北人的「詩經」。每一首童謠都承載着那段天真歲月的全部美好,每每回憶起來,總是讓我們覺得快樂,親切,耐人尋味。

這些我們記憶里的童謠,不知道是從什麼年代開始流傳的,但大多數都是來自媽媽、奶奶或者外婆,她們是陝北「詩經」的真正傳播者。整天圍着鍋台轉的女人們不懂四書五經,不會背誦什麼唐詩宋詞,這些歌謠或者是從上一輩嘴裡聽來的,或者是自己編的。

語言生活化,詼諧幽默,有特別濃郁的地方味道是陝北童謠語言上的一大亮點,更是它傳承下來的最基本要素。因為這些生活化十分濃厚的童謠更能讓一代又一代的那些沒讀過書的陝北婆姨們記在腦海里。假如陝北童謠編成了一些拗口難記且詞意模糊的東西,那麼這種東西必定會被時間的浪沖刷的無影無蹤。陝北童謠內容里涉及最多的還是陝北大地上特有的物種,從動植物到食物種類很多。陝北屬於黃土高原腹地,山大溝深,以前和外界的聯繫比較少,所有的陝北童謠幾乎沒有外來的新詞,雖然聽起來土裡土氣,但是厚重接地氣,是一種十分特殊的黃土文化。

也是因為我年齡的緣故吧,文中我收錄了一些我聽過的簡單的童謠,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將陝北大地上的這種特殊的黃土文化素材能夠集中收錄整理並且傳承下去,守住祖先的這份珍貴記憶。

迎媳子

迎媳子

迎的媳子背坐下

哇嗚哇,咚咚嗆

迎個媳媳背坐下

我問新媳吃什麼

瓜子花生油炸炸

這首《迎媳子》就是陝北特有的風俗習慣。迎娶回來的新媳婦一般會害羞地和新郎坐在炕上,炕中間擺一張紅漆方桌子,桌子點着紅蠟燭,放着瓜子花生喜糖,孩子們會擁擠地站在地上,等着新媳婦給他們撒一把瓜子花生和喜糖,他們只有吃到盤子裡的瓜子花生和喜糖才會離開。孩子們離開,窯洞裡面就不那麼吵鬧了,接轎的婆姨們會給新媳婦吃新炸出來的油糕或者油條。

拉大鋸

拉鋸,扯鋸

扯倒外婆家棗樹地

外婆打,妗子罵

外爺給兩顆干棗棗

吃了干棗回去吧

嗚哇,噔嚓

路上撿的個雞腿把

啃不下,咬不下

正好給他外爺做個煙鍋把

《拉大鋸》在陝北童謠里算是很出名的了,陝北的許多地方都有這首童謠,只是不同地方的版本略有不同,這個版本是神木市南部鄉鎮版本。在陝北有句話叫:外甥是狗,吃了往回走。這首童謠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調皮的外甥在外婆家搗亂被外婆和妗子罵,只有外公是護着外孫的,實際上在往回走的路上不會撿到雞腿把,但是單純的外甥知道外公護着他,所以撿到一塊類似於雞腿的木頭疙瘩還不忘記留着給外公做一個水煙鍋子。

撈撈飯

撈撈飯,打豆腐

鍋頭坐個你舅舅

沒好吃,炒屁吃

屁焦了,熏的你舅舅奔兒跑了

撈撈飯

撈撈飯,煮雞蛋

想吃的乖乖端站起

撈撈飯

撈撈飯,煮公雞

愛的狗兒圪蹴起

《撈撈飯》的版本就更多了,陝北人自古就與雜糧打交道,這裡面的撈飯就是一種雜糧叫糜子做成的米所煮出來的米飯。香味獨特,但屬粗糧範圍,比日常我們吃的大米飯難下咽。以上這三個版本的《撈撈飯》,第一個講述的是那時候睏乏的陝北生活,娘舅上門,基本沒有什麼好招待的吃食,可能只有一碗熱水,童謠里戲說娘舅被屁熏跑了。兒童可能不會懂什麼叫物資匱乏,大人用這種近似自我嘲諷的語言來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憶苦思甜課。第二個《撈撈飯》屬於哄孩子的手段,孩子哭鬧不聽話的時候,滿地打滾,身上全是黃土,大人往往會用一顆家裡人誰都捨不得吃的雞蛋來安慰孩子,陝北人把最好的都留給了孩子。第三個《撈撈飯》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殺一隻打不動鳴的老公雞,煮在鍋里幾個小時不見肉爛,孩子們聞到香味口水直流卻不到吃肉的時間,心裡想着肉,圪蹴在地上就像一隻賭氣的小綿羊。《撈撈飯》是生動的再現式生活描寫,就是物資極其豐盈的現代社會也會有類似的情節出現。

臥覺覺

噢噢,睡覺覺

老鼠戴個草帽帽

帽帽上有個草圪節

對面下來個你姐姐

蒸饃饃燙圪角(圪角:一種祭祀用的麵食)

愛的狗兒瘋卜列(卜列:此處形容孩子想吃蒸饃饃,圪角)

這首《臥覺覺》十分親切,親昵,是母親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說的一種特殊的童謠,兒童往往會聽着這樣的童謠慢慢入睡。這首童謠的語氣節奏十分緩慢且隨着孩子的如水聲音越來越低,最後不知道會停在哪一句。這裡面也涉及到了兩種吃食,饃饃和圪角,陝北話饃饃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饅頭,圪角是上墳祭祀用的麵食(拇指大小,圓柱體,兩面搓細)。

娃娃乖

娃娃乖,娃娃乖,花生紅棗滿懷揣

娃娃勤,愛死人,娃娃懶,狼叨沒人管

娃娃壞,沒人愛,一屁打在紅石崖(nai)

吃煙(抽煙)

小娃吃煙,屁股朝天

老婆吃煙,滿炕卜列

老漢吃煙,又香又甜

《娃娃乖》和《吃煙》實際上屬於訓誡類的童謠,是父母對孩子們的期待與盼望。關於《吃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情。我和一個輩分比我小但是年齡比我大的戶家侄兒子偷了他爺爺的旱煙鍋子躲在一間爛窯裡面抽煙,但是那不叫抽煙,那叫浪費。我們正玩耍的起勁,他奶奶提着一根棍朝爛窯里走進來,正要打我們,卻被我們躲過跑了,氣的他奶奶直跺腳,現在想起都能發出笑聲。

倒對

倒對,倒對

三年長了九歲

屁屁焦,狗狗鳥(咬)

怕你舅舅一個奔子跑

跑到沙樑上,變成沙和尚(一種蜥蜴)

跑到石殼殼,變成木鴿鴿

木鴿鴿粉筋,粉成皮筋

皮筋剜花,剜成蛤蟆

蛤蟆浮水,浮成小鬼

小鬼會變,變成瓦盆

白鬍子老漢沒看見

咯嘣踩的稀巴爛

這首《倒對》是母親和孩子們玩耍時候的歌謠,一般是母親兩隻手抓住孩子的手,站在地上,身體左右搖擺,孩子也會跟着母親左右搖擺,陝北人稱之為倒對。是母親和孩子們的一種互動式遊戲,就像現在的幼兒園做的一些親子活動,但是我認為這種以童謠語言互動式的親子方式才是最佳的親子活動,那時候的陝北每天都會上演這種親子遊戲。

雁咕嚕

擺路路,擺路路

小米撈飯狗肉肉

你一碗,我一碗

剩下你孩兒沒碗碗

拿起個碗碗沒瓜瓜

拿起個勺勺沒把把

雁咕嚕

擺路路,擺路路

大米撈飯狗肉肉

你一口,我一口

吃了一肚肚

把了一褲褲

來到河裡洗褲褲

褲褲沒洗淨

蛤蟆虼奴鑽了一肚肚

兩首《雁咕嚕》其實是表達了一種意思,都是母親在勸說孩子能快吃飯,多吃飯,好好長身體。雁咕嚕是一種鳥的叫聲,陝北人用聲音比擬出來的詞語,更加生動且充滿靈性。用這種方式提醒孩子要吃飯,不然其他人吃完你沒得吃,要麼就是拿起碗沒底,拿起勺沒把,屬於一種勸說和勸誡。

半個餅

一個餅,半個餅

吃了一半打飽聲

那半個餅了

貓噙去了

貓了?上了樹了

樹了?水推走了

水了?和了泥了

泥了?糊了牆了

牆了?老母豬掀塌了

老母豬了?剝了皮了

皮了?曼了鼓了

鼓了?候小子一錘子搗爛了

《半個餅》是我自己靠着一些記憶和詢問別人整理得來的,不是很準確的一個版本,但是大體上離不開這些內容。這首是屬於兒童玩遊戲中的對唱童謠,一問一答,答不上來的要遭到懲罰。小時候經常用這首童謠玩遊戲,常常因為對方的答非所問而惱怒,還因為答非所問爭論的面紅耳赤。有些調皮的小夥伴在我問第一句的時候是這樣回答的:我問貓了?他們直接回答說:貓逮老鼠去了。然後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再繼續追問了。我現在想想,之所以爭論,是因為小夥伴們喜歡創新,而我可能從小就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吧。

以上是我整理的一些關於童年的歌謠,有些版本肯定是其他人的記憶有出入的,但是每個地方的童謠版本都是不同的。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能夠發掘和整理更多的關於陝北的童謠,珍藏這些關於我們祖先的記憶,陝北的「詩經」。

童謠是兒時的文化啟蒙,它伴隨了我們人生最初的成長,起這些歌謠,就會想起童年時的夥伴,年輕時候的母親和慈祥的外婆,是童謠讓我們的童年生活變得如彩虹般絢爛。[1]

作者簡介

窟野河,原名王勇,陝西神木太和寨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