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第二次国共内战

增加 101 位元組, 4 年前
争夺东北
==争夺东北==
1945年8月11日, [[ 朱德 ]] 指示在华北的八路军中的原 东北军将领 [[ 万毅 ]] [[ 吕正操 ]] [[ 张学思 ]] 等部和冀热辽军区 [[ 李运昌 ]] 部进军东北,准备接受日、伪军投降。主持中央的 [[ 刘少奇 ]] 起草《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要求 晋察冀和 [[ 山东 ]] 解放区,必须迅速派大批干部和部队到东北一切重要地区去工作,海陆并进,越快越好,不要声张,控制广大乡村和苏军未曾驻扎的中小城市,建立地方政权与地方部队,放手发展。
8月30日,作为先头部队的冀热辽军区 [[ 曾克林 ]] 部和苏军配合攻克 [[ 山海关 ]] 。9月4日,进入 [[ 锦州 ]] 。9月6日,到达 [[ 沈阳 ]] ,迅速发展规模。9月14日,曾克林和苏军来到 延安。为避免国际争端,苏军要求在其撤出前,八路军和国军都不得在东北活动。而曾克林报告苏军只控制大城市,曾克林的先头部队在东北段时间内就接受了大量军火,招募了大量人员,还由投降的日本飞行员做教练成立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当日, [[ 刘少奇 ]] 主持召开政治局临时会议,决定成立东北局, [[ 彭真 ]] 为书记, [[ 陈云 ]] [[ 程子华 ]] [[ 林枫 ]] [[ 伍修权 ]] 为委员,乘苏军飞机去东北。9月中,中共胶东区派员到达 [[ 大连 ]] 后,发展很快,也准备派大量部队。
9 月19日, 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代表党中央起草了给各中央局的指示电《目前的任务和战略部署》,正式提出了" 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向南防御就是把江南的孤立部队撤走以免被江南优势国军全歼,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和华北根据地,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基于此方针,中共主动向国府提出了撤退江南各地区小股部队到江北,并由美国运输舰将广东 东江纵队北运 [[ 烟台 ]] ;同时大力发展东北。积极建议进军东北的 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 师3万余人9月中旬从 苏北出发,11月底到达东北。同时, [[ 罗荣桓 ]] 指挥共军在山东的主力部队6万余人大量渡海到达东北。原来要南下的 [[ 王震 ]] 部359旅,也改派往东北。共军其他部队从 晋冀鲁豫等地或陆路,或水路,或武装,或徒手,陆续动身赶往热、察和东北。先后抵达10几万人。同时,中共向东北派出20多位高级干部,扩大东北局。
山海关战斗后,国军主力终于进入东北,并占领了 锦州。
===国共谈判===
1945年8月—10月, [[ 毛泽东 ]] [[ 周恩来 ]] 等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 周恩来、 [[ 王若飞 ]] 和政府代表 [[ 王世杰 ]] [[ 张群 ]] [[ 张治中 ]] [[ 邵力子 ]] 之间进行。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双十协定”)决定在年底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国共两党并民盟,青年党等代表召开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 和平建国纲领等五个决议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下共同实现民主宪政。
2月底,虽有 反苏运动等因素,国共双方仍达成整军协定,统一将国共军队整编为国军。 协定划定全国驻军服务区,各军队集结在此统一整编;整编以12个月为一期,分期缩编部队,直到完成全国60个师的目标。3月底,国共达成迄今最后一个正式协议东北停战协定,但该协定已对激烈进行的东北内战无实际约束力。
===局部冲突===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两方军队围绕受降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在 [[ 山西 ]] 上党,塞北平绥等地,北上的国军与当地或先到达的中共军队之间发生激战。10月,接收东北的国军乘美国运输舰到达大连时被苏联军队拒绝登陆,后转到 [[ 葫芦岛 ]] 仍无法登陆只得转在 [[ 秦皇岛 ]] 登陆。后在进发至 [[ 山海关 ]] 时遭遇中共军队阻击。
1946年1月初,在 [[ 马歇尔 ]] 的调停下,国共双方下达了1月停战令,以迎接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月,国共达成整军方案,决定整编中共军队为国军,但因政治摩擦最终未能进行。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宪草修改提议案引起中共激烈反应,4月 蒋中正就东北接收问题的讲话更引起中共报纸攻击。3月,随着苏联军队在东北撤退,国共重新开始在东北爆发军事冲突。1946年4月15日,中共在苏军撤走长春一个小时内突袭长春机场并占领 [[ 长春 ]] ,随后其紧随撤退的苏军占领 [[ 哈尔滨 ]] [[ 齐齐哈尔 ]] 。随后,国共两军在四平街, 长春等地激战,东北局势急剧恶化。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主要冲突列表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