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 | |
---|---|
奥斯卡奖杯 |
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1]于1931年11月5日颁发。颁奖地点: 美国加州洛杉矶,假日屋使馆酒店(Fiesta Room, Ambassador Hotel);主持人: 康拉德·内格尔(Conrad Nagel)
目录
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自第一届以来,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奥斯卡金像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规定每年3月左右对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职员进行评奖。评选和颁发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主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盛况。
奖项分布
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其中除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之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等等。此外,还有给那些在 电影界做出巨大成绩的老演员 和老电影工作者的"特别奖"和一定数量的补充奖。 直到1931年,有个新来的学院女秘书看到这尊铜像,惊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一位记者立即把她的话报道出去。从此,人们便把这个人像称为"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得名。
奖杯设计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华特·迪士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颁奖会场
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位于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的永久颁奖地。
柯达剧院,可容纳3,400名观众,设有全美国一个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宽,75呎深。舞台后的记者室可容纳多达1,500名记者。剧院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此冠名权。
剧院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向市政府租用,以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柯达剧院的入口摆放有柱装饰,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奥斯卡金像奖得奖人的名字,亦预留位置予未来的得奖人。
在其他时间,柯达剧院则供举办演唱会等表演,及其他种类的颁奖礼。
获奖名单
奖项 | 获奖名单 |
---|---|
最佳影片 | 《西线无战事》 |
最佳导演 | 刘易斯·迈尔斯通《西线无战事》 |
最佳男主角 | 乔治·亚理斯《英宫外史》 |
最佳女主角 | 瑙玛·希拉《弃妇怨》 |
最佳剧本 | 《牢狱鸳》 |
最佳艺术指导 | 《爵士之王》 |
最佳摄影 | 《南极探险》 |
最佳录音 | 《牢狱鸳》 |
提名名单
最佳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刘易斯·迈尔斯通(Lewis Milestone)[2],1895年9月30日出生于沙俄现摩尔多瓦 ,逝世于1980年9月25日,美国洛杉矶。他是俄裔美籍导演。早年当剪辑师,后出任导演。1927年因《深宫夺美》一片获第1届奥斯卡最佳喜剧片导演奖。《头版新闻》、《老鼠与人》、《太阳下散步》是他的其他代表作品。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因《西线无战事》一片获第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895年9月30日出生于沙俄现摩尔多瓦 ,逝世于1980年9月25日,美国洛杉矶。他是俄裔美籍导演。早年当剪辑师,后出任导演。1927年因《深宫夺美》一片获第1届奥斯卡最佳喜剧片导演奖。《头版新闻》、《老鼠与人》、《太阳下散步》是他的其他代表作品。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因《西线无战事》一片获第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最佳男主角乔治·亚理斯《英宫外史》
乔治·亚理斯[3],1930年第3届奥斯卡影帝,电影史上最早的男演员之一,活跃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影坛,早年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从事表演。
美国电影《英宫外史》由Alfred E. Green执导,乔治·亚理斯等主演。乔治亚里斯饰演一位外交手腕高超的英国首相,更为英国保住苏伊士运河管理权。在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1930)获最佳影片(提名),最佳编剧(提名):Julien Josephson,其中最佳男主角:乔治·亚理斯。
最佳女主角瑙玛·希拉和《弃妇怨》
瑙玛·希拉个人简介
瑙玛·希拉[4],(Norma Shearer,1900年8月10日-1983年6月12日),出生于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演员,美国早期影坛上最红的一位女星,曾有"好莱坞第一夫人"美名。她演技好,声望高,六次被提名奥斯卡奖,一次获奖。1923年,被米高梅公司的制片人欧文·撒尔伯格发掘,签下长期的演出合同。1925年起担当主角,她先后以《他们的私欲》、《弃妇怨》、《自由魂》、《红楼春怨》、《罗密欧与朱丽叶》、《绝代艳后》六获奥斯卡影后提名,并以在《弃妇怨》中的出色表现于第三届奥斯卡中最终问鼎。因推辞了《乱世佳人》和《忠勇之家》两片中的角色而犯下事业上的致命错误,并且因主演了两部失败的影片《我们跳舞》和《她卡片线上的情人》而使事业跌至低谷。1936年前夫去世后,瑙玛·希拉于1942年嫁给了滑雪教练,从此退出影坛。她的主要作品有《离婚者》和《他们的欲望》等。
瑙玛·希拉,1900年8月10日出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其父是位富商。由于家境好,她自幼就有专人教钢琴与舞蹈。后来经常到音乐厅和电影院里演奏钢琴。
14岁时,参加选美比赛获胜。不料好景不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她父亲做生意失败。小瑙玛和她的姊妹被母亲带到纽约,原来想叫她俩从事演艺,为全家赚些钱。瑙玛姊妹俩曾去齐格菲歌舞团应试,却被拒之门外。瑙玛只得当广告模特儿。后来找到了个临时演员的工作。
《弃妇怨》影评
《弃妇怨》[5]本片是曾经的“米高梅第一夫人”瑙玛·希拉第一次入围即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作品,应属她职业生涯的巅峰。然而,这个第三届影后在各类专业及八卦评论中受到的吐槽一点也不必前一届刚入围就拿着小金人的玛丽·璧克馥来的少。可惜,她并没有璧克馥依靠一系列活泼可爱的形象奠定的群众基础亦无璧克馥后来和卓别林等人创建联美的眼光和胆识。加上时任荷里活的不可说娘娘,本片选角时根本没在考虑范围内的她,竟然神奇击败原本有望凭此片早二十多年摘金的琼·克劳馥成为女主角,更令克劳馥和她的影迷含恨多年。当然这种预设并不成立,个人感觉,事实上克劳馥的表演风格也真的比她更适合本片。
额,八了点挂,回到《弃妇怨》本身,本片中的表演应该算得上希拉职业生涯的最佳表现,她的戏此外只看过较出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自由魂》。后两者她的表演完全不能和本作相比,差距之巨有如换了一个人。尤其是朱丽叶这个角色出戏情况非常严重,每一场戏不是话剧腔而是就像在变装派对上背诵莎士比亚……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是否太过苛责?还是因为太多人指责她的演技而随波逐流地攻击,连夸都像在变着味在损……
个人认为,希拉在本片中的表演并非评论所言那么平庸,很多对手戏表演颇有层次,情绪控制称得上到位,对角色的诠释不失准星。正因为首先看到这部片子才对从小看到的各类杂志网站上对她表现的描述感到疑惑。当然,之后看到了上面提到另外两部,愚钝如我也有些明白,何况这两部戏——尤其是朱丽叶又给她带来了匪夷所思的提名。
至于这部电影的故事,没什么好说地,爱了,婚了,摩擦了,出轨了,离了……对,很多优秀的影片也不外乎如此桥段,可惜本片只让你看到了这些,而已。大概是因为黑白的影像、时代的痕迹,总有种错觉,尽管平庸但令人怀念。
也许,更多的不满源于,女神如嘉宝也可以通俗地说“败”在她手下。而嘉宝两部入围的作品《罗曼史》《安妮·克里斯蒂》中的表演却的的确确对得起自己的名望,另外入围者也只在近年看过格洛里亚·斯旺森的《入侵者》的小片段,夺人眼球地夸张却不过火……
于是,如愿抱得刚刚三岁小金人的瑙玛·希拉有了最佳女主角纪录的代表作,却也抱住了身后几十年也被影迷诟病的魔咒。
《弃妇怨》剧照
主演影片《罗密欧与朱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