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棘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簡棘龍屬(學名:Haplocanth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的北美洲,距今約1億5500萬年至1億5200萬年前。[1]
簡棘龍目前包含兩個種:原簡棘龍(H. priscus)、H. delfsi,目前都只發現不完整的化石,都是部份骨骼,缺乏頭顱骨。第一個化石是由一個名為Edwin Delfs的學生發現的,發現於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簡棘龍與西龍、原雷龍、異特龍的化石都發現於莫里遜組的最下層。
概述
莫里遜組經常發現大型蜥腳類恐龍的化石,大部分物種的身長可超過20公尺;而簡棘龍的身長估計為14.8公尺,體重估計值為12.8公噸,與莫里遜組的其他蜥腳類恐龍相比,身長與體型較小。
標本
目前已經發現四個簡棘龍的化石,發現於科羅拉多州與懷俄明州,三個屬於原簡棘龍,一個屬於H. delfsi,都缺乏頭顱骨。其中只有H. delfsi的標本是成年個體,也是最完整的標本。在克里夫蘭自然史博物館有一個H. delfsi的骨架模型,採尾巴拖曳在地面的姿勢,頭骨則是參考其他蜥腳類恐龍而建立的。莫里遜組的簡棘龍化石,發現於第1、第2、以及第4地層帶。
命名
在1903年,約翰·貝爾·海徹爾(John Bell Hatcher)將Edwin Delfs發現的化石,命名為新屬簡棘龍(Haplocanthus),意為「單一的棘」,意指每節脊椎的單一神經棘;模式種是原簡棘龍(H. priscus)。就在在同一年,海徹爾發現棘魚綱的一屬已使用這個名稱,因此將簡棘龍的屬名從Haplocanthus改為Haplocanthosaurus,意為「具有單棘的蜥蜴」。
但實際上,這個由路易士·阿格西(Louis Agassiz)在1845年命名的棘魚類,屬名是Haplacanthus,而非Haplocanthus,所以並沒有命名優先權的問題。長期以來,簡棘龍的兩個屬名共同存在。直到近年,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作出決議,正式將簡棘龍的屬名從Haplocanthus改為Haplocanthosaurus。
簡棘龍的第二個種是戴氏簡棘龍(H. delfsi),是在1988年由J.S. McIntosh與M. Williams敘述、命名;種名是以發現首個簡棘龍化石的Edwin Delfs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