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米尔恰·伊利亚德

米尔恰·伊利亚德

图片来源

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年3月13日-1986年4月22日),出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个军人家庭。

罗马尼亚宗教史学家、哲学家、科幻小说作家,被认为是现代宗教史学的奠基人之一。[1]

他对宗教的解读开风气之先,成为宗教研究影响至今的范例。其基于宗教提出的“圣显”(hierophanies)理论将人类对现实的体验分为圣与俗两部分。伊利亚德更特别重视“宗教史”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目录

生平

1956年,伊利亚德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应邀到美国芝加哥主持哈斯科尔讲座,次年任芝加哥大学宗教系主任和教授等职,与同事将芝加哥神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宗教史研究中心,从此伊利亚德与美国宗教史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著述

1928年到1931年,在印度学习印度瑜伽和奥义书,同时刻苦学习梵文,印度的三年经历成为他学术生涯中极其厚重的一笔。

1961年主编出版了《宗教史》创刊,成为美洲大陆宗教研究的一份重要刊物。80年代,伊利亚德的学术声名日盛,担任《宗教百科全书》的主编。在他去世一年之后,16卷本的《宗教百科全书》正式出版。这部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数以百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共同参与的著作的出版,为伊利亚德的学术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

近年来,随著弗朗西斯·科波拉导演的电影《没有青春的青春》上映,伊利亚德的同名原著小说——法语版名为《一个世纪的时间》——也一度成为热点。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还有《孟加拉之夜》和《克里斯蒂娜》。[3]

伊利亚德的小说充满宗教的奇幻色彩。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仿佛一体之两面。在这个意义上,他后来的学术研究仿佛是他小说写作的延续,因为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探索精神救赎的奥秘,比如,运用伊利亚德的术语,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新认识人类生命的“超历史性”?或者,说得更文学一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获得神秘甚至神圣的启示?要知道,结果吉凶难测,充满玄机。在这方面,诗人和宗教学家兴趣类似。在《形象与象征》的序文中,乔治·杜梅齐尔就说,伊利亚德“首先而且始终是一位作家、一位诗人”。[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