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類風濕性關節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類風濕性關節炎(英文: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個主要影響關節的長期持續性疾病。它通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於休息後更惡化。最常見的是手腕和手涉及到身體兩側相同的關節。這個疾病也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分。這可能導致低紅血球細胞、部炎症、和心臟炎症。也可能會發燒和缺乏活力。通常症狀是逐漸超過數周至數月。

成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不明,但和基因與環境因素有關。作用機制包括了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1],造成關節囊的發炎與增厚,通常也會影響到骨頭和軟骨。診斷方式大多根據病患的身體表徵與症狀。X光和實驗室測試可以協助診斷或排除一些相似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癬性關節炎,和纖維肌痛等疾病可能會有類似的症狀。

治療

治療主要針對改善疼痛、減少發炎以及改善全身機能。適當的休息及運動、使用夾板及背帶或輔具等皆能幫助治療改善。藥物方面,常使用止痛劑、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症狀;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包括羥氯喹氨甲蝶呤等)亦可用來控制減緩病程,通常是在其他療程對病人無效時才會使用到此類藥物,然而此類藥物相較於其他療程也可能對病人造成較大的副作用。在特定狀況下,可能使用外科手術方式針對關節進行修復、置換、融合。大部分的替代療法皆無證據支持其有效。

現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發達國家會影響約0.5至1%的成年人,每年十萬人中約有5至50人會罹患此疾病。此疾病多在中年發作,女性的好發程度為男性的2.5倍。類風濕性關節炎從1990年造成28000人死亡,到2013年則造成38000人死亡。第一個做出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描述是在1800年的巴黎,由Augustin Jacob Landré-Beauvais 博士(1772–1840)做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文「rheumatoid arthritis」源自希臘文,表示關節的出水與發炎。

特徵

它的徵狀是多個不同的關節於同一時間發炎使到軟組織腫脹痛楚(多關節炎)。受影響的關節在開始時是不對稱的,在病勢發展時會逐步變為對稱。關節的痛楚會隨關節的運動而改善,在早上,關節會堅硬約一個小時。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致的痛楚在早上會較其他關節炎的痛楚厲害。

病勢會繼續發展至關節表面侵蝕及破壞,造成肢體畸形。手指一般會偏向小指(即尺側彎曲)及呈不自然的形狀。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畸形是鈕釦畸形(即近端指骨間關節的過度屈曲及遠端指骨間關節的過度伸直)、鵝頸畸形(近端指骨間關節的過度伸直及遠端指骨間關節的過度屈曲)。拇指可能會發展成Z形拇指畸形,即掌指關節的固定性屈曲及關節移位,令手部形成正方形狀。

關節外的影響亦是另一個與骨關節炎不同的地方,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多系統病症。就如大部份患有此症的病人都會同時患上貧血,這是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的影響(慢性疾病引起的貧血症)或是因使用藥物(尤其是用作麻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時所有的腸胃道出血副作用。脾腫大亦會與白血球減少症一同出現(稱為費爾蒂綜合徵),及淋巴細胞浸入亦會影響唾液腺及淚腺(稱為乾燥症)。

以下是一些會受類風濕性關節炎影響的系統:

  • 皮膚:在伸肌表面,如手肘出現類風濕結節。
  • 肺部:肺部可能會直接受關節炎的影響,或是受治療的影響。治療後(如氨甲喋呤)可能會出現纖維症。
  • 自體免疫:邊神經障礙、甲褶血管梗塞、神經病變及腎病。
  • 腎臟澱粉樣變性,亦會造成假性肌肉肥大。
  • 心血管:心囊炎瓣炎及纖維症。
  • 眼睛:眼部乾燥症、鞏膜表層炎鞏膜軟化症,亦會導致眼晴出現裂縫及滲漏。
  • 神經多數單神經炎寰樞椎半脫位的徵狀。後者是因在頸椎與頭蓋骨的齒狀突或橫向韌帶的侵蝕,這種侵蝕(大於3毫米)會導致脊椎骨移位及壓逼脊椎。在開始時,病人會感到笨拙,若未能配合適切治療,會發展成四肢痲痺[2]

視頻

類風濕性關節炎 相關視頻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動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