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精神鸦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精神鸦片,是社会上一种精神毒素,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特殊的“鸦片”。一种精神上瘾而产生依赖作用,久而久之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所以被追求文明的人类称为“精神鸦片”。

通常指一类投人所好的文章、影视剧、游戏等文化产品。在欣赏或玩这类文章、影视剧以及游戏时,只是让人感觉快乐,但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1]

概述

精神鸦片,一词出自马克思于1842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纲要》一文,他认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这跟共产主义的无神论有关。但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精神鸦片一词详细解释,大部份学者皆把精神鸦片一词解读成人对神的依附。

精神鸦片可以解释为一种长期的依赖性,这是一种可以麻醉人的意志的东西。如不良的网络游戏,不良传媒和舆论导向等等,都能把人引导上歧路中去。他把人带入一种虚幻世界,迷失了理智,正常的思维和健康的思想。远离现实世界,轻者会出现神经错乱,精神失常,重者会做出有悖于常理、坑人害人害己的事情,最终走上灭亡的道路。就像鸦片的作用一样。

有人认为网瘾是“精神鸦片“,这显然有失偏颇。精神鸦片是指一类文章、游戏、电影等文化产物,即使没有网络,也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只不过网络让这类文化产品有了更方便的推广渠道罢了。网络只不过是种工具,一个可以放大影响的工具。一个即使没有网络的世界,也会有人去迷信、耽于色情。

这类文章比如鸡汤文,看时精神亢奋、以为人生有了方向,之后没过多久就陷入情绪的泥淖,然后反复找寻此类文章,这就是精神鸦片;游戏,玩时沉溺其中,而回到现实生活中觉得生活索然无味,还是回到游戏世界更有趣,翻来覆去排解无聊或压力的也算鸦片;一些电影、影视剧,讲述一些美好的、粉饰太平的故事,看完让你变得天真无邪,到了现实中却发现人与人之间原来那么丑恶(但也有可能洗脑太过成功、变得视而不见),又返回来沉迷其中。

有人说,精神鸦片有什么不好?现实生活中难免情绪低落、甚至极度抑郁,此时如果有这样的文章、这样的一部电影、这样的一种游戏激励你、将你从泥淖中解脱出来,有什么不好?但,如果这样的文章、电影、游戏能让你摆脱现在的状态,那也就不能算是精神鸦片了。精神鸦片是指即使看了再多这样的文章、玩再多这样的游戏、看再多这样的影视剧都无法让你摆脱现在的状态,你永远重复着同样的困境,让你变得越来越浮躁,是一种贱卖快乐的产品。

精神鸦片”的传播和蔓延可不要小觑。其危害很大。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追求文明进步中,会麻醉人的意志,把人引上歧路,带入一种虚幻世界,迷失了理智;会麻醉人的正常的思维,侵蚀人的文明的道德观和健康的思想;会麻醉人的意志,让人逐渐远离现实世界,做出有悖于常态、坑人害人害己的事情,最终走上社会发展的反面步入灭亡之路。现如今,科技的发展、网络应运而生并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里,因为个别网络经营者受利益的驱动、经济的诱惑,以及一些网民的道德价值观的不同、思想文化的差异,网络上愚昧、腐朽、低俗的文化开始传播和蔓延。

对青少年的危害

青少年健康上网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受某种特殊低俗文化影响上网成瘾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青少年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也没有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一些网站的管理者如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则不顾社会道德和文明肆意将网络图库、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黄色信息、恶俗的电视节目、超级选秀活动等低俗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以吸引青少年的眼球的做法,任何文明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也是任何负责任的政府所不能熟视无睹的。

现象分析

“网络”是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汇聚场所,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对此必须加以甄别。获取信息,开拓视野,这是多数上网者的初衷。但是,出于猎奇心理的驱使,挡不住游戏等等的诱惑,而对令人面红心跳的画面文字不能自控,久而久之,玩不思归,耽不思学,便会成为“网络鸦片”的俘虏。这是新的“精神鸦片”,部分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上有责任心、正义感的人们对此深恶痛绝。 研究表明,各种淫秽、色情等低俗的内容,对于青少年的奇心、模仿和冲动具有明显的激发作用。经常看一些低俗内容的作品,就会诱导青少年沉溺于之中,丧失意志,行为放荡,甚至导致犯罪。

大量事实早已证明,黄色等低俗的内容之所以被称为“精神鸦片”,因为其传播不仅对人产生消极影响,更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种毒害对青少年尤为明显。网络“精神鸦片”的传播和蔓延,已经成为现阶段文化建设的新的“精神污染”,足以阻碍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阻碍了和谐社会大业的建设,从一定角度看,网络“精神鸦片”的流行和传播实际上是对固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明的文化侵略,有祸国误民之害。

我国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13.2%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网络游戏的过度投入对我国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带来双重负面影响。2020年,我国超一半儿童青少年近视,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业、引发性格异化的现象呈增长趋势。游戏危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共识,常常用“精神鸦片”“电子毒品”指代。

案例

2021年4月,刘女士一家将腾讯游戏告上法庭。刘女士的儿子小明从小学升入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成绩一直不错。接触游戏一段时间后,小明逐渐出现严重幻觉,游戏里的人物名字经常挂在嘴边,有时一个人自言自语打打杀杀,还把一些游戏里的场景搬进生活。被家人拒绝提供资金充值,小明隔三差五对父母使用暴力,甚至用刀划破刘女士的脸颊,最后放火烧了外公外婆的房子。

解决方案

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实名注册,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定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网络保护”专章,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游戏行业不断完善青少年保护体系,通过实施网络游戏账号实名制度以及限时、宵禁、付费限额等基础手段,对青少年游戏使用进行管理。

视频

精神鸦片 相关视频

精神鸦片
精神科医生告诉你,有没有“精神鸦片”这种东西?

参考文献

  1. 到底什么是精神鸦片?,腾讯网,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