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苇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颈苇鹀 |
---|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avesphoto |
基本资料 |
学名 Emberiza yessoensis 目/科/属 雀形/鹀/鹀 迁徏状态 迷鸟/台湾 普遍性 稀有 体长/体重 14-15cm/13-14g |
别名:黑头,雌雄略异。小型鹀鸟。虹膜暗褐色,喙灰黑色,稍大而尖。非繁殖羽下嘴为粉褐色,脚为肉褐色。
- 繁殖期:雄鸟头至前颈全黑色,无白色颊纹。后颈及背红褐色,背具白及黑色纵纹,翼黑褐具红褐色羽缘,小覆羽蓝灰,腰及尾上覆羽红褐色。颈侧及腹面污白色。尾羽黑褐,中央尾羽红褐色,外侧2对有白色楔型斑。
- 非繁殖期:雄鸟黑色头至前颈羽转淡,成斑驳黑色。有白色眉线及颊纹,形成眼先至取羽成三角形耳斑,极醒目。后颈橙褐色延伸至胸,形成颈环状。
雌鸟似雄鸟非繁殖羽,但眉线及颊纹皮黄,黑褐色三角形取斑甚醒目,颚线黑褐,腰及尾上覆羽红褐色。
栖地&习性
沿河流和湖泊的芦苇床和沼泽边缘,但在高地,也可在潮湿的草地和较干燥的草原上。它在沿海沼泽地里过冬。
单独或小群活动,在芦苇花穗或枯草杆上来回飞跳。
以草籽为食。
在繁殖和迁移过程中会被捕食者捕食该物种。
保育
根据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类别和标准,该物种被评估为近威胁物种。
在蒙古政府第7号决议(2012)附件和《亚洲红色鸟类数据手册》(2001)中被列为珍稀动物。分发区域部分包含在NSPAN中。 [1]
鸣声
短促“唧”或“促衣促衣”声
外观相似性
与苇鹀芦鹀相似。红颈苇鹀雌鸟腰及尾上覆羽为红褐色,脸有醒目黑褐色三角形耳斑。雄鸟繁殖羽头至前颈全黑,无白颊纹。
分布
俄罗斯联邦极端东南,中国东北地区,韩国和日本的滨海边疆区的芦苇湖岸。在蒙古:哈尔克河谷,塔什干塔万努尔湖周边地区。也筑巢在Guu ad Azarga河谷。在迁移过程中,该物种通过Khyangany山脉的Nomrog河谷Khalkh。[2]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Ochre-rumped Bunting,birdingmongolia.mn
- ↑ Ochre-rumped Bunting,birdingmongolia.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