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素紗襌衣」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文中的素紗
古文中的素紗
行 10: 行 10:
 
 素紗褝衣為交領,右衽,直裾,款式類似於當時流行的上下衣裳相連的深衣。面料為素紗,邊緣為幾何紋絨圈錦。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遣冊稱其為素紗襌衣。
 
 素紗褝衣為交領,右衽,直裾,款式類似於當時流行的上下衣裳相連的深衣。面料為素紗,邊緣為幾何紋絨圈錦。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遣冊稱其為素紗襌衣。
  
 《說文解字》:[[褝]],衣不重也。從衣,單聲。《禮記·玉藻》:“褝為絅”,[[鄭玄 ]]:“有衣裳而無里。”也就是沒有襯裡的衣服。素紗絲縷極細,重量還不到一兩。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
 《說文解字》:[[褝]],衣不重也。從衣,單聲。《禮記·玉藻》:“褝為絅”,[[鄭玄]] :“有衣裳而無里。”也就是沒有襯裡的衣服。素紗絲縷極細,重量還不到一兩。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素紗襌衣輕薄而透明,如何穿著呢?《[[詩經]]·[[鄭風]]·豐》:“衣錦衣,裳錦裳。”按[[史書]]記載或常識推理,應該是套在色彩艷麗的絲綿袍外,使絲綿袍上華麗的花紋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朧之美,不僅增強了衣飾的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這倒也符合中國人不事張揚、含蓄、內斂的傳統審美情趣。有著輕柔和飄逸質感的紗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盡顯女性的柔美。可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要想套在肥大的印花敷彩絲綿袍上,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也許是冥器?也有人認為其適合作為內衣穿著,是一種性感內衣。<ref>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7%9B%B4%E8%A3%BE%E7%B4%A0%E7%B4%97%E8%A5%8C%E8%A1%A3</ref>
 
 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素紗襌衣輕薄而透明,如何穿著呢?《[[詩經]]·[[鄭風]]·豐》:“衣錦衣,裳錦裳。”按[[史書]]記載或常識推理,應該是套在色彩艷麗的絲綿袍外,使絲綿袍上華麗的花紋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朧之美,不僅增強了衣飾的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這倒也符合中國人不事張揚、含蓄、內斂的傳統審美情趣。有著輕柔和飄逸質感的紗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盡顯女性的柔美。可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要想套在肥大的印花敷彩絲綿袍上,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也許是冥器?也有人認為其適合作為內衣穿著,是一種性感內衣。<ref>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7%9B%B4%E8%A3%BE%E7%B4%A0%E7%B4%97%E8%A5%8C%E8%A1%A3</ref>

於 2021年1月7日 (四) 20:03 的修訂

素紗襌衣是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絲質文物,身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為國家一級文物。產地為西漢陳留郡襄邑縣(今河南省睢縣)。[1]中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為國家一級文物。產地為西漢陳留郡襄邑縣(今河南省睢縣)。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2]

素紗襌衣探索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一共兩件,除了直裾素紗褝衣外,還有曲裾素紗褝衣,衣長160釐米、通袖長195釐米、袖口寬27釐米、腰寬48釐米,衣重48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據瞭解,素紗襌衣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釐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釐米就有40根至50根紗。透空率為75%左右,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因其密度較為稀疏,孔眼裡充滿織物的表面。同時紗料的旦數小,絲纖度細,這也就是為什麼素紗襌衣如此之輕薄的原因。「旦」全稱旦尼兒,是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專用的計量單位,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實乃中華文明、楚漢文化之驕傲。[1]

古文中的素紗

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詩中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繚綾的描寫並非藝術誇張,素紗襌衣的出土證實了詩人的描寫是據實形象化的描寫。[1]

素紗褝衣為交領,右衽,直裾,款式類似於當時流行的上下衣裳相連的深衣。面料為素紗,邊緣為幾何紋絨圈錦。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遣冊稱其為素紗襌衣。

《說文解字》:,衣不重也。從衣,單聲。《禮記·玉藻》:「褝為絅」,鄭玄注:「有衣裳而無里。」也就是沒有襯裡的衣服。素紗絲縷極細,重量還不到一兩。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素紗襌衣輕薄而透明,如何穿著呢?《詩經·鄭風·豐》:「衣錦衣,裳錦裳。」按史書記載或常識推理,應該是套在色彩艷麗的絲綿袍外,使絲綿袍上華麗的花紋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朧之美,不僅增強了衣飾的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這倒也符合中國人不事張揚、含蓄、內斂的傳統審美情趣。有著輕柔和飄逸質感的紗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盡顯女性的柔美。可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要想套在肥大的印花敷彩絲綿袍上,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也許是冥器?也有人認為其適合作為內衣穿著,是一種性感內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