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棘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紫花棘豆(学名:Oxytropis subfalcata Hance)是豆科棘豆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外倾,高10-70厘米。茎极缩短,常于表土下分枝形成密丛。羽状复叶长10-20厘米;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多花组成稀疏的总状花序;花葶细弱,比叶长2倍或有时近等长,疏被贴伏白色柔毛。荚果革质,长圆状卵形,膨胀,长10-15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具喙,疏被白色及黑色短柔毛,1室。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天祝)、青海(互助)及河南(西部、嵩县)等省区。生于海拔1200-3000米的山顶、山坡(阳坡)、石质山坡、路旁、沟谷阴湿处、草地、灌丛中及疏林下。 该种茎叶柔嫩,各类家畜都喜食;根含淀粉和韧性强的纤维,还为牛的好饲料(山西管涔山)。 也是用于草地改良的优良草种。 [1]
植物学史
蓝花棘豆在分类及名称上变化较大。在1977年出版的《内蒙古植物志》第三卷中,富象乾根据郑斯绪划分的蓝花棘豆一亚种,正式发表为蓝花棘豆(Oxytropis coerulea (Pall.)DC. subsp. subfalcata(Hance)Cheng f. ex H. C. Fu)。这个亚种产于中国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南部)。随后这一名称在草地和牧草文献中经常使用,选育出的栽培品种也是使用了这一亚种名称。可是在1989年出版的《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第三卷中,富象乾经过深入研究认为,该种实为东北棘豆(Oxytropis mandshurica Bunge),将该种作为东北棘豆的异名处理。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二卷第二分册中,张振万又将该种作为紫花棘豆(Oxytropis subfalcata Hance)的异名处理,与蓝花赖豆是两个不同的和独立的种。据此,哥种的名称应为紫花棘豆(Owytropis subfalcata Hance)。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外倾,高10-70厘米。茎极缩短,常于表土下分枝形成密丛。羽状复叶长10-20厘米;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下与叶柄贴生,被长硬毛;叶轴细弱,疏被白色柔毛;小叶对生,25-41,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7-15毫米,宽2-6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圆形,两面疏被贴伏柔毛。多花组成稀疏的总状花序;花葶细弱,比叶长2倍或有时近等长,疏被贴伏白色柔毛;苞片线形,长3-5毫米,较花梗长,被硬毛,先端渐尖;花萼钟状,长3-4毫米,疏被白色柔毛,并杂生黑色短硬毛,萼齿披针形,长2-2.5毫米;花冠紫色或蓝紫色,长10-12毫米,旗瓣近圆形,先端圆,具短瓣柄,冀瓣比旗瓣稍短,龙骨瓣略短于翼瓣,喙长2.5-3毫米。荚果革质,长圆状卵形,膨胀,长10-15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具喙,疏被白色及黑色短柔毛,1室。花期6-7月,果期7-8月。
主要品种
山西紫花棘豆(Oxytropis coerulea (Pall.)DC. cv. Shanxi),为紫花棘豆地方品种。于1984-1991年由中国山西省牧草工作站及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者自山西省广灵县采收野生蓝花棘豆种子,经多年的去杂去劣、栽培驯化选育而成。该品种为多年生豆科棘豆属草本植物,主根发达,近于无茎;奇数羽状复叶,长6-18厘米,托叶条状披针形,膜质,基部与叶柄合生,小叶对生,10-16对;花序较长,总状花序,花冠蓝色或紫蓝色,花青色或红紫色;荚果褐色,卵状披针形;种子肾形,较宽,褐色,千粒重3.1克。性喜凉爽气候,耐寒力强,在五台山顶年均温0℃左右,最低气温-44℃也能生长。亦耐旱,在阳坡、石质坡地及岩石缝中也能生长。返青早,生长期长,耐牧、耐践踏,适口性好。叶量丰富,茎叶比1:2.4。营养价值高,初花期的茎叶干物质含粗蛋白质19.8%。无毒性,是一种优良的放牧型下繁牧草。每公顷鲜草产量7500千克左右,每公顷种子产量150千克左右。在海拔1400-2700米的冷凉湿润山区适宜种植。山西紫花棘豆于1991年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中国登记注册为地方优良品种,推广种植。 [2]
多图
紫花棘豆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紫花棘豆图片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紫花棘豆图片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紫花棘豆图片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紫花棘豆图片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紫花棘豆图片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紫花棘豆图片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紫花棘豆图片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紫花棘豆图片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3000米的山顶、山坡(阳坡)、石质山坡、路旁、沟谷阴湿处、草地、灌丛中及疏林下。 根系粗大,入土很深,穿透力强,在陡峭、干旱的碎石山坡上能很好生长。极耐干旱。耐寒力强,多生长在海拔1200-2500米的山地。在最低气温达-38℃时,仍能生存,但不耐高温。在年均温 9.9℃,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平原区生长较少,在海拔200米以上山地常和大针茅、紫羊茅、歪头菜、苔草、细叶鸢尾、裂叶蒿等组成群落。在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的石砾坡地上,可成为优势种。虽在群落中生长矮小,但在群落中的株丛数很多。一般在石质坡地生长矮小,高度只有20-30厘米;在林缘土层深厚处,生长繁茂,高度可达70厘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天祝)、青海(互助)及河南(西部、嵩县)等省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