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花棘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花棘豆(學名:Oxytropis subfalcata Hance)是豆科棘豆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外傾,高10-70厘米。莖極縮短,常於表土下分枝形成密叢。羽狀複葉長10-20厘米;托葉膜質,線狀披針形。多花組成稀疏的總狀花序;花葶細弱,比葉長2倍或有時近等長,疏被貼伏白色柔毛。莢果革質,長圓狀卵形,膨脹,長10-15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具喙,疏被白色及黑色短柔毛,1室。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天祝)、青海(互助)及河南(西部、嵩縣)等省區。生於海拔1200-3000米的山頂、山坡(陽坡)、石質山坡、路旁、溝谷陰濕處、草地、灌叢中及疏林下。 該種莖葉柔嫩,各類家畜都喜食;根含澱粉和韌性強的纖維,還為牛的好飼料(山西管涔山)。 也是用於草地改良的優良草種。 [1]

植物學史

藍花棘豆在分類及名稱上變化較大。在1977年出版的《內蒙古植物志》第三卷中,富象乾根據鄭斯緒劃分的藍花棘豆一亞種,正式發表為藍花棘豆(Oxytropis coerulea (Pall.)DC. subsp. subfalcata(Hance)Cheng f. ex H. C. Fu)。這個亞種產於中國河北、山西和內蒙古(南部)。隨後這一名稱在草地和牧草文獻中經常使用,選育出的栽培品種也是使用了這一亞種名稱。可是在1989年出版的《內蒙古植物志》(第二版)第三卷中,富象乾經過深入研究認為,該種實為東北棘豆(Oxytropis mandshurica Bunge),將該種作為東北棘豆的異名處理。在1998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第四十二卷第二分冊中,張振萬又將該種作為紫花棘豆(Oxytropis subfalcata Hance)的異名處理,與藍花賴豆是兩個不同的和獨立的種。據此,哥種的名稱應為紫花棘豆(Owytropis subfalcata Hanc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外傾,高10-70厘米。莖極縮短,常於表土下分枝形成密叢。羽狀複葉長10-20厘米;托葉膜質,線狀披針形,中部以下與葉柄貼生,被長硬毛;葉軸細弱,疏被白色柔毛;小葉對生,25-41,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長7-15毫米,寬2-6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圓形,兩面疏被貼伏柔毛。多花組成稀疏的總狀花序;花葶細弱,比葉長2倍或有時近等長,疏被貼伏白色柔毛;苞片線形,長3-5毫米,較花梗長,被硬毛,先端漸尖;花萼鍾狀,長3-4毫米,疏被白色柔毛,並雜生黑色短硬毛,萼齒披針形,長2-2.5毫米;花冠紫色或藍紫色,長10-12毫米,旗瓣近圓形,先端圓,具短瓣柄,冀瓣比旗瓣稍短,龍骨瓣略短於翼瓣,喙長2.5-3毫米。莢果革質,長圓狀卵形,膨脹,長10-15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具喙,疏被白色及黑色短柔毛,1室。花期6-7月,果期7-8月。

主要品種

山西紫花棘豆(Oxytropis coerulea (Pall.)DC. cv. Shanxi),為紫花棘豆地方品種。於1984-1991年由中國山西省牧草工作站及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者自山西省廣靈縣採收野生藍花棘豆種子,經多年的去雜去劣、栽培馴化選育而成。該品種為多年生豆科棘豆屬草本植物,主根發達,近於無莖;奇數羽狀複葉,長6-18厘米,托葉條狀披針形,膜質,基部與葉柄合生,小葉對生,10-16對;花序較長,總狀花序,花冠藍色或紫藍色,花青色或紅紫色;莢果褐色,卵狀披針形;種子腎形,較寬,褐色,千粒重3.1克。性喜涼爽氣候,耐寒力強,在五台山頂年均溫0℃左右,最低氣溫-44℃也能生長。亦耐旱,在陽坡、石質坡地及岩石縫中也能生長。返青早,生長期長,耐牧、耐踐踏,適口性好。葉量豐富,莖葉比1:2.4。營養價值高,初花期的莖葉乾物質含粗蛋白質19.8%。無毒性,是一種優良的放牧型下繁牧草。每公頃鮮草產量7500千克左右,每公頃種子產量150千克左右。在海拔1400-2700米的冷涼濕潤山區適宜種植。山西紫花棘豆於1991年經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中國登記註冊為地方優良品種,推廣種植。 [2]

多圖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0-3000米的山頂、山坡(陽坡)、石質山坡、路旁、溝谷陰濕處、草地、灌叢中及疏林下。 根系粗大,入土很深,穿透力強,在陡峭、乾旱的碎石山坡上能很好生長。極耐乾旱。耐寒力強,多生長在海拔1200-2500米的山地。在最低氣溫達-38℃時,仍能生存,但不耐高溫。在年均溫 9.9℃,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平原區生長較少,在海拔200米以上山地常和大針茅、紫羊茅、歪頭菜、苔草、細葉鳶尾、裂葉蒿等組成群落。在土層瘠薄、岩石裸露的石礫坡地上,可成為優勢種。雖在群落中生長矮小,但在群落中的株叢數很多。一般在石質坡地生長矮小,高度只有20-30厘米;在林緣土層深厚處,生長繁茂,高度可達70厘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天祝)、青海(互助)及河南(西部、嵩縣)等省區。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