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紫花泡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紫花泡桐(拉丁学名:Paulownia tomentosa Steud.)是玄参目、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5 m。树冠宽卵型或球形。树皮灰褐色,幼时平滑,老i日圆形,全缘或3浅裂,表面被长柔毛大型圆锥花序顶生,花漏斗状钟形,浅紫白色至蓝紫色,芳香,先于叶开放。蒴果卵形。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中国特产,分布很广。生性喜光,不耐阴,耐寒。不耐涝,不耐盐碱。生长快,寿命短。抗空气污染能力强。对气候的适应范围很大。[1]

分布范围

原产我国长江流域,现全国各地广泛栽培,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栽培较多。朝鲜、日本也有栽培。

相关记载

唐代李德裕《画桐花凤扇赋序》中记载;“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美禽五色,来集桐花,以饮朝露,谓之桐花风。”说明四川省沿岷江两岸的紫花泡桐在春天开花吸引了珍贵的鸟类,也是“凤凰非梧桐不栖”指的是泡桐的又一个注解和旁证。
我国古籍中如《周礼》《尔雅》、《淮南子》及汉代流传的古诗中几乎都可找到桐木的记述。两千一百年前西汉前期枚乘的《七发》中就载有“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以后汉代(公元一世纪)的《后汉书》,西晋(公元三世纪)的《博物志》《广志》,以及后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公元六世纪),宋代的《本草衍义》和陈翥的《桐谱》(公元十一世纪),元代俞宗本的《种树书》(公元十四世纪),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古籍中都有关于泡桐栽培和利用的专门记载,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栽培泡桐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其中尤其是北宋陈翥的《桐谱》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距今九百多年前泡桐速生丰产的栽培技术。

生态习性

喜光,不耐阴。适生于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石灰质土壤,干燥沙壤土也能生长。怕涝,幼苗耐寒力弱。耐烟尘

品种来源

原是泡桐属的一个野生种,分布广,经人工培育其速生性很好,是泡桐中广泛种植的一个优良品种。

主要价值

紫花泡桐树干端直,冠大荫浓,先叶而放的花朵色彩绚丽,宜作庭荫树和行道树;又因其叶大叶多,能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抗有毒气体,故特别适于工厂绿化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具典型的假二叉分枝特性,萌芽条位置不在中间,平茬后萌芽的主干生长粗细、高低不一,形成主干低矮弯曲、分枝角度大,树冠伞形,树皮淡紫褐色,小枝淡褐色,密被分枝毛;叶卵形或广卵形,先端尖或渐短尖,花序为广圆锥形,花蕾近球形,萼深裂,密被锈黄色毛,花冠钟状、鲜紫色或蓝紫色,朔果卵形,外被乳头状腺、粘手,果皮较薄。9-10月成熟。

繁殖栽培

埋根、播种、留根繁殖。埋根于3-4月结合苗木出圃工作进行。采种后干藏至翌春播种,冷水浸种,高床撒播或条播。留根,在苗木出圃起苗时,有意在圃地保留一些断根,翌年可发芽成苗。萌芽前定植,连灌2次透水,以后进入正常养护管理,雨季注意排涝。[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