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心草 |
中文名称:红心草 科:蔷薇科 属:路边青属 种:红心草 |
红心草,蔷薇科,路边青属植物。原名: 蓝布正,别名:追风七、 五气朝阳草、 水杨梅、头晕药、 路边黄、 见肿消。具有药用效果。
信息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亚纲:蔷薇亚纲
目:蔷薇目
亚科:蔷薇亚科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须根,簇生。茎直立,高25-60厘米,被黄色短柔毛及粗硬毛。
基生叶为大头羽状复叶,通常有小叶1-2对,其余侧生小叶呈附片状。连叶柄长5-20厘米,叶柄被粗硬毛及短柔毛,顶生小叶最大,卵形或广卵形,浅裂或不裂,长3-8厘米,宽5-9厘米,顶端圆钝,基部阔心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大圆钝或急尖锯齿,两面绿色,被稀疏糙伏毛,下部茎生叶3小叶,上部茎生叶单叶,3浅裂,裂片圆钝或急尖;茎生叶托叶草质,绿色,边缘有不规则粗大锯齿。
花序疏散,顶生数朵,花梗密被粗硬毛及短柔毛;花直径1.5-1.8厘米;萼片三角卵形,顶端渐尖,副萼片狭小,椭圆披针形,顶端急尖,比萼片短1倍多,外面被短柔毛;花柱顶生,在上部1/4处扭曲,成熟后自扭曲处脱落,脱落部分下部被疏柔毛。
聚合果卵球形或椭球形,瘦果被长硬毛,花柱宿存部分光滑,顶端有小钩,果托被长硬毛,长约2-3毫米。花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水生植物,喜欢湿热潮湿的环境。
药用价值
疗效
镇痛,降压,调经,祛风除湿。
主治
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月经不调,小腹痛,白带异常,小儿惊风,风湿腰腿痛;外用治痈疖肿毒,跌打损伤。
特性
辛,苦,平。
来源
蔷薇科水杨梅属植物南水杨梅 以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阴干,鲜用四季可采。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植物文化
引证解释
草名。一说为红心灰藋之俗称。相传 唐 代 王炎 ,梦侍 吴王 。久之,闻宫中出辇,鸣箫击鼓,言葬 西施 。
吴王 悲悼不止,立诏词客作挽歌。 炎 应教作《西施挽歌》,有“满地红心草,三层碧玉阶”之句。 唐 沉亚之 《异梦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均载此事。后以“红心草”为美人遗恨之典故。 清 纳兰性德 《虞美人》词:“凄凉满地红心草,此恨谁知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