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心草 |
中文名稱:紅心草 科:薔薇科 屬:路邊青屬 種:紅心草 |
紅心草,薔薇科,路邊青屬植物。原名: 藍布正,別名:追風七、 五氣朝陽草、 水楊梅、頭暈藥、 路邊黃、 見腫消。具有藥用效果。
信息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木蘭綱
亞綱:薔薇亞綱
目:薔薇目
亞科:薔薇亞科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鬚根,簇生。莖直立,高25-60厘米,被黃色短柔毛及粗硬毛。
基生葉為大頭羽狀複葉,通常有小葉1-2對,其餘側生小葉呈附片狀。連葉柄長5-20厘米,葉柄被粗硬毛及短柔毛,頂生小葉最大,卵形或廣卵形,淺裂或不裂,長3-8厘米,寬5-9厘米,頂端圓鈍,基部闊心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粗大圓鈍或急尖鋸齒,兩面綠色,被稀疏糙伏毛,下部莖生葉3小葉,上部莖生葉單葉,3淺裂,裂片圓鈍或急尖;莖生葉托葉草質,綠色,邊緣有不規則粗大鋸齒。
花序疏散,頂生數朵,花梗密被粗硬毛及短柔毛;花直徑1.5-1.8厘米;萼片三角卵形,頂端漸尖,副萼片狹小,橢圓披針形,頂端急尖,比萼片短1倍多,外面被短柔毛;花柱頂生,在上部1/4處扭曲,成熟後自扭曲處脫落,脫落部分下部被疏柔毛。
聚合果卵球形或橢球形,瘦果被長硬毛,花柱宿存部分光滑,頂端有小鈎,果托被長硬毛,長約2-3毫米。花果期5-10月。
生長環境
水生植物,喜歡濕熱潮濕的環境。
藥用價值
療效
鎮痛,降壓,調經,祛風除濕。
主治
用於高血壓,頭暈頭痛,月經不調,小腹痛,白帶異常,小兒驚風,風濕腰腿痛;外用治癰癤腫毒,跌打損傷。
特性
辛,苦,平。
來源
薔薇科水楊梅屬植物南水楊梅 以全草或根入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或陰乾,鮮用四季可采。
用法用量
0.3~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植物文化
引證解釋
草名。一說為紅心灰藋之俗稱。相傳 唐 代 王炎 ,夢侍 吳王 。久之,聞宮中出輦,鳴簫擊鼓,言葬 西施 。
吳王 悲悼不止,立詔詞客作輓歌。 炎 應教作《西施輓歌》,有「滿地紅心草,三層碧玉階」之句。 唐 沉亞之 《異夢錄》、 唐 穀神子 《博異志》均載此事。後以「紅心草」為美人遺恨之典故。 清 納蘭性德 《虞美人》詞:「淒涼滿地紅心草,此恨誰知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