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的故事(王淑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梅的故事》是中國當代作家王淑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紅梅的故事
國慶前夕的一個周末,我在明珠社區辦公室,碰到一個小姑娘。「這是我女兒雅茹。」李紅梅向我介紹,小姑娘微微一笑。我心裡一驚,想問她什麼時候又領養了一個女兒,話到嘴邊又落下。她的生活太過精彩,時不時地,就有出其不意的驚喜和感動。
就像這個她喜滋滋向我介紹的女兒,其實只是她七個兒女中的一個。
這七個不同姓氏、不同性格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要麼是父母雙亡的孤兒,要麼是事實孤兒,要麼只有父親沒有母親,要麼只有母親沒有父親……命運和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而他們有幸遇到了李紅梅。
在李紅梅的手機里,有一個取名「親情樹家庭群」的微信群,群里的備註,有老大夢婷,老二徐彤,老三雨佳……小六雅茹一直排到老八李自強,這是2022年中秋節前一天建的群。那天,她把包括自己的女兒在內的八個孩子聚在一起吃了頓飯,她說,這是一頓遲到了202天的團圓飯,從大年初五一直拖到了八月十五。 雅茹是七個孩子裡最幸福的一個,因為只有她在縣城上高中,幾乎每個周末,她都可以吃到紅梅阿姨親手做的飯,拎走阿姨為她買的各種零食。「我怎麼對我的女兒,就怎麼對雅茹。」李紅梅說,因為她「永遠忘不了過年時雅茹家冰箱裡的那盆鹹菜。」
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雅茹媽媽的生命。當時雅茹不到三歲,姐姐雅梅只有六歲,而弟弟亞峰才僅僅四個月……我們無法想象雅茹的父親如何把三個孩子拉扯大,我們只看到一個單身父親在十多年的光陰里,盡己所能給了三個孩子正常的家庭和教育環境,沒有給社會和社區增添任何負擔。
2019年,雅茹的父親身患重病,臥床不起。社區網格員在一次入戶走訪中偶然了解到這一情況,於是向李紅梅如實作了反映。得知情況後,李紅梅立即向鎮黨委做了匯報,並第一時間啟動紅馬甲志願服務隊的關愛資金,開始對這個不幸的家庭進行不定期的幫扶慰問。
2020年,雅茹的父親帶着一身病痛和一萬個不放心,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尚未成年的雅茹和弟弟以及正在上高三的姐姐……得知三個孩子成為孤兒,李紅梅心疼不已,她帶領團隊多次到孩子家中走訪看望,雖因孩子們上學不在家屢屢碰壁而歸,但她對幾個孩子的牽念從未中斷,為孩子們悉心準備的衣物和生活學習用品每次都委託鄰居轉交。
2022年大年初五,李紅梅帶領團隊進行每年一次的例行走訪慰問。敲開雅茹家的門,三個孩子都在家,除了廚房案板上有少許麵粉外,看不到聞不出任何過年的味道。她強忍着心裡的酸楚,笑着問姐姐雅梅,平時給弟弟妹妹做什麼飯,會做什麼菜,姐弟幾個互相看着,笑而不語。她順手打開冰箱,一股涼意撲面而來,她驚呆了——偌大的冰箱裡,除了一盆鹹菜外,什麼都沒有。
她的心瞬間像是被刀剜了一樣,疼得鑽心。關上冰箱,她強裝笑顏,將牛奶、蛋糕和九百塊錢的慰問金交到孩子們手上,就藉口還有事要忙,匆匆和孩子們道了別。當冰冷的門在背後關上的剎那,她再也無法控制住內心的酸楚,為失去父母的三個苦命孩子,為那盆與新年格格不入的鹹菜,無聲哽咽。
那天,她本來想好下班後帶着姐弟三人再叫上其他幾個孩子一起去吃飯的,結果社區臨時有事加班就耽擱了。春節過後,千頭萬線的社區工作加上疫情反反覆覆,這一頓團圓飯就從春拖到了秋。好在,終是圓滿。
認識雅茹的那個周末,整個下午,她一直待在社區,直到臨近黃昏,李紅梅忙完手頭的工作,我們三人到餐廳吃飯時,我才知道,這是屬於她們母女的周末約飯時光。
吃完飯,她帶雅茹到超市,給她買了一大包的零食,說:「給,拿着下周到學校吃」……語氣里沒有客氣,相互間沒有推讓,一切自然得如溪水一般流淌,就像她們是親母女一樣。
華燈初上,夜色漸濃,她目送着雅茹的身影隱於燈光輝煌中,然後迴轉身啟動她的「小奔奔」,伴着頓挫抑揚的音樂,向着夜的深處駛去。只有我和月亮知道,她上夜班的女兒還在等着她送晚飯……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穿針引線,縫袖補扣,天天重複天天不重複。百依百從是李紅梅的常態,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對家人,但她偶爾我行我素一回,就能讓人驚掉下巴。
9·20中寧疫情暴發後,寧夏防疫形勢驟然嚴峻,一輪又一輪的全員核酸檢測啟動,社區防疫壓力倍增。扛起這份壓力的,是一個個柔弱的肩膀。她們是父母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親,她們是社區工作的主要力量。平日裡,她們是社區的「滅火器」,排憂解難,調解糾紛,哪裡需要到哪裡;疫情面前,她們是社區的「頂樑柱」,是沒有「鎧甲」的一線戰士:掃碼測溫、隔離管控、全員核檢、物資配送……她們就像一個個陀螺,披星戴月,馬不停蹄。
作為社區書記,作為母親的女兒和女兒的母親,社區每一個人的辛酸疲憊都裝在她的眼裡心裡,她百般心疼卻千般無奈。
全員核酸檢測的通知下發沒有固定時間,有時在白天,有時在半夜。任何時候接到通知後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個接一個地打電話,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工作人員,志願者……一遍不接打兩遍,兩遍不接打三遍,直到通知到所有人。「她們都有家有丈夫有孩子,有時大半夜的接到通知,我都不忍心給她們打電話,但不打又不行。」她這樣說的時候,一層水霧瞬間瀰漫了雙眼。國慶假期,因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各單位取消休假,但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社區工作人員輪休。「我能頂的事我先頂着,實在頂不了我再讓她們過來。一輪一輪的檢測,她們早起晚睡,穿着防護服在現場一呆就是十幾個小時,真的是太辛苦了,她們需要工作,她們更需要健康。」可是,她忘了,連日來,她同樣在連軸轉,甚至徹夜不眠,同樣穿着防護服一守就是十幾個小時,同時還要處理協調社區內外各種大事小情。事實上,她比她們付出的更多,但她覺得這都是她應該做的。我問她:「你這樣擅自做主讓她們休息,就不怕追責嗎?」她說:「作為她們的領導,我不心疼她們沒人會心疼。我能做的,就是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儘可能地讓她們多休息,有事我頂着。」七天假期,社區辦公樓里,今天這個值班,明天那個休息,只有她,和平時無數個日子一樣,從早到晚,守護在社區,隨時處理各種事情。
秋風瑟瑟的午後,我撥通了她的電話,電話那邊傳來她略帶沙啞卻依然爽朗的笑聲,開口第一句是:「姐,我昨天幹了一件大事。」我笑着問:「多大的事?」她說:「通過紅十字會的綠色通道,我成功將一對高齡老人從平羅安全送回到了吳忠。」她透着疲憊的聲音溢滿了喜悅,我不禁為她捏了一把汗。
以她的做事風格,如果在平時,別說把老人從平羅送到吳忠,就是從平羅送到北京也不在話下。但此時此刻的吳忠,正遭受着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瘋狂侵襲,多個區域被劃分為中高風險地區,實行臨時性靜默管理,外不進、里不出、內不動,除需要就醫、保障一線、做核酸檢測外,人員管理採取「足不出戶、上門服務」 及「足不出區、錯峰取物」 的管理措施,這個時候想進吳忠,不是一個難字可以闡述。
為了分享她的喜悅,我從西到東穿越整個城區去見她,聽到了一個關於綠色通道的動人故事。
9月30日凌晨2點26分,她在群里發布早晨6點開始第七輪全員核酸檢測的消息後,立刻開始通知物業和社區工作人員,聯繫志願者,為三個小時後的檢測工作做充分的準備。
將人員全部落實到位,安排好各自的工作後,已是凌晨三點多。擔心自己的身體吃不消,她匆匆熬了點稀飯喝了幾口,又煮了幾個雞蛋放進包里,就踏着星光,迎着深秋寒涼的風走出了家門。她要在5點趕到城關鎮政府領取當日的核酸檢測票,然後趕到社區,在六點核酸採樣開始前,將當日的幾千張票據全部蓋章,確保核酸採集工作順利進行。六點,核酸採樣人員到社區,她換上防護服,準備開始一天的信息採集工作。
6點37分,轄區片警接到世名頤和小區馬女士的求助電話,說家中有兩位老人情況很不好,急需送回吳忠家中,請民警幫忙。原來兩位老人都已九十歲高齡,本來只是到平羅侄女家小住幾天散散心,沒想到疫情突發,被隔在平羅無法返家。現在老人出現胸腔憋悶、呼吸不暢的情況,擔心自己會發生不測,給侄女一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兩位老人急於回家。但鑑於吳忠疫情的嚴峻形勢,相距不過百公里的兩地就變得遙不可及。
片警接到求助電話,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最為妥當,於是第一時間到社區找李紅梅協商解決。此時的她正穿着防護服在核酸採集點一邊維護秩序一邊採集信息,忙得不可開交。
聽了片警的簡單講述,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她,這事非同小可。一邊是疫情防控,一邊是生命安全,哪一邊都不是小事,處理不當,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何在不違反疫情防控政策的情況下,將老人儘快送回吳忠?她迅速將所有可能能幫上忙的人在大腦里搜索了一遍,然後撥通了黨員李自玉的電話。李自玉常跑車,她想他應該能聯繫上去吳忠的車。結果李自玉的回答如一盆涼水,直接將她定在了原地,「吳忠疫情嚴重,出租車早停了。」說完,他迅速地給了她建議,找天豹公司,看他們是否能安排寧夏出行專車。她顧不得脫掉防護服,起身騎上電動車飛一般地駛向長途汽車站。
此時才是早晨七點多,汽車站工作人員還未上班。站在空蕩蕩的候車室里,她撥通了天豹公司經理陸廷的電話,陸經理說,最近疫情嚴重,正常的物資補給都送不進去,更別說是兩個人了。他建議她打120試試。她想起在寧夏紅十字會師資培訓時認識的縣醫院急救中心的劉徹大夫,就開始給劉大夫打電話。此時的劉大夫,正在中寧疫情防控一線英勇奮戰。接到她的電話,劉大夫說,現在120人手特別緊缺,大概率不會派車去吳忠。她一聽,頓時被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緊緊攫住,既為老人擔憂又替他們着急。頂着深秋早晨的寒涼,她頹然回到社區,一屁股坐在門口台階上,心像飄在空中的氣球,上不去下不來。
好在,劉大夫讓她不要着急,他先和急救中心主任聯繫一下,看看能不能有其它辦法。雖然劉大夫這樣說了,但在李紅梅心裡,她已不抱有任何希望——疫情之下,誰能冒着風險前往中高風險地區,只為送一對老人回家?
功夫不負有心人。正在她一籌莫展的時候,劉大夫的電話打了過來,「你趕快看一下我給你發的電話,這是馬建雲主任幫忙聯繫的寧夏康順源非急救轉運車隊,他們的車可以進入疫區。」她一聽,激動得差點跳了起來,一疊聲地說着謝謝,謝謝。但更讓她感動的是,劉大夫告訴她,馬建雲主任得知她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四處奔忙求助,特意幫她向車隊要到了最優惠的價格……
撥通轉運車隊電話的時候,她的心已從雲端翩然而落。簡單的溝通後,車隊決定迅速派車到平羅。她急忙和老人的侄女聯繫,告訴她已經聯繫好了車,讓她趕快幫老人收拾東西,做好回家的準備。也許是幸福來得太突然太猛烈,電話那頭老人侄女的聲音喜悅中夾雜着慌亂,她怕自己聽錯了,一再重複地確認:「書記,車聯繫好了嗎?真的聯繫好了嗎?」
十多年的社區工作,李紅梅早已被磨練得即使身披疾風暴雨,內心依然雲淡風輕。聽着家屬語無倫次的感謝,她以最快的速度將自己調整到工作狀態,問:「今天的核酸做了嗎?」聽到急促又激動的「做了,做了」的回答,她長舒了一口氣。
轉運車以最快的速度向平羅駛來,司機的一個電話又讓她陷入了愁云:進吳忠必須得有核酸檢測報告單。老人已是九十歲高齡,會用老年機已屬不易,哪裡去打印核酸檢測報告單?雖然大篩查做了一輪又一輪,但只出檢測結果不出報告單。而現實情況是,如果老人沒有檢測報告單,即使到了吳忠高速路口,也得原路返回,這是疫情防控要求。
時間緊急,哪裡能查到老人的核酸檢測結果,李紅梅心裡落下的石頭又浮了起來,急得團團轉。事情一波三折,起起落落,她像一葉孤舟,在茫茫大海里漂流,盼望着能有一個人為她指引方向。正在此時,平羅縣醫保局的夏兆瑞走了過來,問她還需不需要打掃衛生。小夏的出現如同一道亮光,讓她看到了希望。她把事情向小夏作了簡單的敘述,小夏一聽她已聯繫好了車,就差一份核酸檢測報告單時,立馬站起來說,書記,這事交給我,你忙你的去吧。
一切就像是提前安排了好了一樣,從晨曦微露到紅日當空,素未謀面或是泛泛之交的一群人,見關拆關,遇難排難,演繹着一場精彩的接力賽,看似跌宕起伏卻又恰到好處。
在等待轉運車抵達平羅期間,她騎着電動車到轄區的幾個採樣點轉了一圈,安排好午餐,收集好數字資料做了上報,回到社區,小夏已經將核酸檢測報告單打印了出來。幾分鐘後電話鈴聲響起,轉運車已抵達老人所在小區門口!她騎上電動車一路飛奔而去,當看到印有紅十字會標誌和銀川市紅十字應急救護轉運隊字樣的白藍相間的車輛時,「我激動得真想上前抱着車親一口。」她這樣說着,笑得像個孩子。
兩位老人風箱般急促的呼吸聲由遠而近,蹣跚的雙腿跟不上焦急的心。終於走到車前,老人像是見到了久別的親人,撲向車門,雙手死死抓住座椅,等不到眾人幫忙,就傾盡全力近乎用爬的姿勢爬到了車裡。也許是怕中途再有什麼變故,待坐穩後,稍稍平息了一下呼吸,老人就急不可耐地要給司機付車費。司機說,不用不用,到家了再付也不遲。為了讓老人放寬心,年輕的司機又加了一句,我家也是吳忠的……
車子啟動,老人在眾人的祝福聲中向家的方向奔去,愁雲漸散。當老人的親屬要和李紅梅握手道謝時,她才發現自己竟然一直裹在防護服中……
12點04分,老人親屬打來視頻電話,說老人已平安到家。
從6點47分家屬求助到12點04分老人回到吳忠,5個多小時,身處各地的一群平凡而偉大的人就這樣爭分奪秒,齊心協力,從民警到社區書記,從普通黨員到運輸公司經理,從支援疫情防控一線的最美醫生到急救中心主任,從紅十字會領導到轉運車司機,層層接力,高效運轉,為一對普通老人打開了一條回家的綠色通道,將愛的陽光鋪灑了一路,暖了秋,暖了城,暖了人心。
片警李小鵬、縣醫療保障局工作人員夏兆瑞、縣醫院急救中心大夫劉徹以及主任馬建雲、天豹公司經理陸廷、志願者黨員李自玉,李紅梅讓我記下他們的名字,記下銀川市紅十字應急救護轉運隊以及那位沒來得及問清楚名字的轉運車司機,她說,沒有他們的無私配合,憑我李紅梅一個人,辦不了這樣的事。
是的,在疫情防控形勢如此嚴峻的時刻,沒有一顆踏踏實實為居民辦事的心,車輛停運的現實,外不進、里不出、內不動的防疫政策,任何一個理由說出來都合情合理合規,她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她選擇了逆流而上,「幹了一件大事」——在群眾安危和疫情防控兩件大事之間,她的處置方式堪稱教科書級別。
我把發自內心的溢美之詞毫無保留地當面送給了她,她特有的爽朗笑聲立刻飛出了窗外,驚得樹梢上的麻雀四散而飛。她說,我既是社區書記,我也是志願者,我還是市、縣兩級紅十字會理事。是「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成就了這件事,我不過是個踐行者而已。 2022年7月,她收到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寄來的一張寫有「器官捐獻 生命永續」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以及一封感謝信,卡上「李紅梅」三個字厚重而醒目,這意味着,她正式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員。
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思想根深蒂固,一個人要作出器官捐獻的決定需要巨大的勇氣。
在她看來,人來到這世上不過一副皮囊,把自己該做的都做了之後,如果這副皮囊還能去救人,讓失明的人看到多彩的世界,讓心力衰竭的人重獲新生,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將人生最後的價值奉獻給社會,這是生命存在的最大意義。
奉獻,似乎是刻在了這個叫李紅梅的女子的骨頭裡。幾年前,她選擇了志願服務,成立了明珠紅馬甲志願幫扶服務隊,從此鄉村城市、社區樓宇、廣場街道、抗疫一線,春風驕陽里,節日假期中,她紅色的身影如一團燃燒的火焰,為一個又一個孤寡老人、殘障人士、孤兒及生活困難家庭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肢殘人馬濤在她的幫助下有了一個溫暖的家;孤苦無依的高中生陸峰收到她籌集到的13400元善款,得以安心完成學業;事實孤兒周玉榮、周福榮在她的四處奔走下辦上了孤兒證,享受到了國家對孤兒的生活補助,甚至到固原學習,她都不忘叫來已經在寧夏師範學院上學的孤兒李雨佳,和孩子一起吃了頓晚飯……除此之外,理髮按摩、打掃衛生、種樹種菜、心理諮詢、掃碼測溫……她似乎不知疲憊,也似乎「無所不能」。社區里,她是定海神針,從居干到居民,「有事找李書記」是大家的口頭禪;團隊裡,她是巾幗旗手,以女性獨有的堅強和溫柔,時而春風化雨,時而雷厲風行,「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是她的口頭禪。
李紅梅愛笑,無論是在宣講課堂還是在社區廣場,或者是在和兒女們一起吃飯的餐廳,她點一桌子好菜,看孩子們狼吞虎咽,她拍下他們的糗樣,然後開心大笑……她的笑聲極具感染力,是只有被幸福和甜蜜包裹的女子,才會擁有的明媚和爽朗。
我在一個下雨的午後把紅梅的故事講給女友聽。她說,李紅梅的家庭條件一定很好,不需要她操太多心,她才有精力做公益,不需要她的工資養家糊口,她才有能力去幫這些孩子,帶他們吃飯,給他們買零食,一定夫妻恩愛,幸福美滿,才能笑得那麼燦爛……我說,是的,李紅梅有房有車也有錢。
李紅梅有房,是52平米的廉租房,住着她和母親及女兒;李紅梅有車,是一輛價值一萬五千元的老年代步車,載着她的日夜晨昏;李紅梅有錢,每月領着三千塊錢的工資,支付着母親、女兒一年四季的生活日常以及像雅茹一樣的孤兒們周末的餐費和零食。我還告訴她,李紅梅是單親媽媽,丈夫去世時,女兒只有八歲。十幾年來,她一個人既當爹又當媽,既要賺錢養家又要照顧女兒,不敢休息更不敢生病,再苦再累,都得低頭與生活妥協。女兒自幼體弱多病,風裡雨里她帶着女兒在各大醫院之間輾轉,為了省錢,母女倆即使遠赴北京看病也選擇坐火車,擠地鐵,住最便宜的賓館……
我一口氣講完,女友不再說話,沉默片刻後,我們同時把目光移向窗外,任兩行清淚滑落。
世事清冷,我們都穿着厚厚的盔甲在行走,步履越來越沉重,心也越來越堅硬。我慶幸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午後,有人能靜靜地聽我講述李紅梅的故事,這些故事,不驚天地也不泣鬼神,不過是一個凡人面對俗事時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和善良。因了這份真情和善良,她將共產黨員、人大代表、志願者、紅十字會成員、社區書記,每一種身份都演繹出一份別樣的美好,以綿軟的心意提燈照花,汲取着歲月的馥郁和苦澀,把平凡的人生走成了一道風景。
李紅梅,平羅縣明珠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明珠紅馬甲志願幫扶協會副會長。
2018年2月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稱號
2019年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
2020年9月被石嘴山市委、政府評為建市60周年感動石嘴山人物
2020年11月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
2021年7月被自治區統戰部評為最美統戰人[1]
作者簡介
王淑萍,寧夏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