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什么葬花几次葬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什么葬花几次葬花,葬花,是对美的极致尊重。她认为美得东西,要干干净净的来,再干干净净的去   

原文

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林黛玉葬花,是对美的极致尊重。她认为美得东西,要干干净净的来,再干干净净的去。随土化了,顺从自然规律,才是真干净。很多人质疑林黛玉的归宿是自杀,只从这一点,就可知不可能,林黛玉绝不会让自己那么不洁的死去。无论上吊还是沉塘都不符合她对美的追求。

其实黛玉在贾家是孤独的,在这里唯一的知音就只有宝玉一人。在前述的误会之下,他觉得唯一关心她的人也失去了,那种无助是可以想象的,葬花也是无奈之举,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悲叹和慰藉吧。黛玉这里当然是用花来喻人,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黛玉啊,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现实状况下,她仍然心存对幸福的渴望。但若是我的花谢了,我不想随风飘到水中,随水陷入淖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也是黛玉对命运不低头的一种孤傲性格的体现吧。

黛玉两次葬花,都是为自己的身事而悲哀,为自己和宝玉的爱情前途而惆怅

林黛玉两次葬花

首先,林黛玉道出了葬花之“土葬”比“水葬”好的原因。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到,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样的描写,再一次印证了林黛玉在葬花词里所写的“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观点。

其次,小说第二十七回,又写了一次黛玉葬花。这次是黛玉正在葬花,宝玉也想起地上落满的残花,应该葬了,所以跑过来,二人相遇。而在相遇之前,黛玉吟诵了葬花词,而词里除了有“游丝软系飘春榭”和“洒上空枝见血痕”这样触目惊心的句子(至于这两句话如何触目惊心,乃是我认为这是黛玉自缢于树木之上的证据,参见拙文《《葬花词》隐喻林黛玉之死》)之外,更有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追问: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在我看来,这已经是在强烈的暗示读者,林黛玉根本不是沉湖而死,就是自缢而死的,而且死后被埋葬了。而所谓“他年葬侬知是谁?”问的就是在一旁偷听的贾宝玉,实际上,林黛玉已经在无意之中,把自己的身后事交付给贾宝玉了。

第三,葬花词不仅暗喻着林黛玉的自缢而死,暗喻着林黛玉的土葬,而且暗喻着林黛玉就自缢于花冢之旁的桃花树上,葬于花冢之中了。因为,葬花词是这样结尾的: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句话,暗喻的是,黛玉是在某一年的春夏之交,桃花飘落的时节自缢而死的。就这样,曹雪芹用漫不经心的分裂的笔法和词句,其实已经把林黛玉之死的大致情形告诉我们了,因为,就如葬花词所说,黛玉葬花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喻、自怜和自葬的过程,而黛玉死后,坚持把林黛玉葬在花冢之中的,不是别人,正是贾宝玉![1]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