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红胸山鹧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胸山鹧鸪

中文学名: 红胸山鹧鸪
拉丁学名:Arborophila Galliforme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山鹧鸪属
种: 红脚山鹧鸪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9
英文名称: Collared Partridge
英文名称: Rickett's Hill-partridge
保护级别: 易危(VU) IUCN标准

红胸山鹧鸪[1](学名:Arborophila mandellii):体长为24-28厘米;体重268克。头顶至后枕暗栗色,眉纹暗灰色,一直往后延伸至后颈上部会合。口角处有一对短的八字须状羽。上体为橄榄褐色。喉淡橄榄绿色,胸部深栗色,胸与喉之间有一个由黑、白两色构成的双重横带将它们截然分开。下胸、腹和两胁蓝灰色,两胁还具栗色和白色的斑点。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腿、脚淡红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500米的茂密常绿森林中,尤其在林下植物茂盛的常绿林带较为常见。以小群栖居。雄鸟春季异常喧哗,常飞上桤木栖木鸣叫。分布在锡金、不丹和印度等,在中国境内西藏东南部墨脱附近的丹巴江和米许密山一带。

== 外形特征 ==  

红胸山鹧鸪雄鸟头顶至后枕暗栗色,眉纹暗灰色,一直往后延伸至后颈上部会合。口角处有一对短的八字须状羽。上体为橄榄褐色。喉淡橄榄绿色,胸部深栗色,胸与喉之间有一个由黑、白两色构成的双重横带将它们截然分开。下胸、腹和两胁蓝灰色,两胁还具栗色和白色的斑点。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腿、脚淡红色。

叫声:响亮、饱满的长音接以一连串上调的双音直至高潮。声似红喉山鹧鸪

雌鸟额、头顶和眼先暗栗色,头顶后部和后颈褐色。眼前部的下边具一狭窄的淡黄色条纹,向后延伸与暗灰色的眉纹在后颈左右相遇。后颈下部和上背淡红栗色并具黑斑。颈侧棕色杂以黑点。背、腰、尾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具黑色羽缘或斑。肩和翅覆羽与背同色。翼羽褐色。颏、喉淡橄榄栗色,后具一白色块斑和一条黑色领环。上胸栗色,下胸至肛周灰色,两胁具栗色及白色斑点[2]

生活习性

红胸山鹧鸪常成以小群栖居和活动,多近溪水。性情极为胆怯,常藏匿于林下、灌丛或草丛中,通常也很少起飞,常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和奔走。受惊后通常作短距离跑动,而后蹲伏于灌丛等隐蔽物下,或飞行数米远即遁入高草丛中。仅在十分危急时才突然起飞。活动时常鸣叫,雄鸟春季异常喧哗,常飞上桤木栖木鸣叫。叫声响亮、饱满的长音接以一连串上调的双音直至高潮。声似红喉山鹧鸪。

觅食时常成对或结成小群游荡,在灌丛地面上扒 开地上落叶层寻觅昆虫和种子为食。主要以甲虫、白蚁等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种子等为食。常在林下地面上落叶层中觅食。中午天热时休息或到小溪边喝水。[3]

栖息环境

红胸山鹧鸪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500米的茂密常绿森林中,尤其在林下植物茂盛的常绿林带较为常见。叫声为响亮、饱满的长音接以一连串上调的双音直至高潮。关于它的食性和习性迄今尚无详细报道。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6月份,营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红胸山鹧鸪每窝产卵3~6枚,卵的大小为44×34.4毫米。孵化期20~21天[4]

分布范围

红胸山鹧鸪在国外见于锡金、不丹和印度等,在中国境内仅见于西藏东南部墨脱附近的丹巴江和米许密山一带。

红胸山鹧鸪是栖息于中国西藏东南部丹巴江和米许米山一带的留鸟。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在中国为极罕见留鸟。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丹巴曲和伯舒拉岭地区。

虽然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但它发生的密度低,是块状分布。适度数量少,并有可能在其分布范围内迅速不断下降,因此被列为近危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