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纤维性骨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纤维性骨炎是由于慢性肾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高转运型骨病。主要病因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甲状旁腺增生、功能亢进,导致患者低血钙、高血磷,特别是二羟胆骨化醇的缺乏,晚期骨骼病变,皮肤瘙痒,自发性肌腱断裂,软组织钙化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纤维性骨炎的病理改变。[1]

流行病学

慢性肾功能衰竭新进入透析治疗的年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15.3。尿毒症病死于心血管疾病是年龄匹配人群的3.5倍,心力衰竭占32%,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代谢性酸中毒等,导致骨矿化及代谢异常的发病率没有相关描述。

发病原因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纤维性骨炎的主要病因。

发病机制

肾功能衰竭时,由于肾组织遭受破坏,尿磷减少,使血磷增高,同时肾脏合成1,25-(OH)2D3减少,使肠道吸收钙的能力下降而产生低钙血症,三者之中尤以1,25-(OH)2D3的合成减少,使甲状旁腺增生功能亢进,导致主要表现为纤维性骨炎的病理改变,此外还可能出现骨质疏松、骨硬化或骨软化。

肾功能衰竭早期即可能产生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当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为50~60ml/min时血浆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即有增多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甲状旁腺激素-VD轴线发生障碍,亦即二羟胆骨化醇[1,25-(OH)2D3]的合成受到干扰。肾衰早期,血清1,25-(OH)2D3水平常处于正常低限或略低于正常,它的水平低下可以导致甲状旁腺的过多分泌并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2]

肾衰早期二羟胆骨化醇的合成减少,不像是由于肾脏体积变小的结果因为早期肾脏体积并不变小,很可能是由于肾脏生物合成二羟胆骨化醇的功能性损伤所致。因为对这种患者限制磷的摄入可使其二羟胆骨化醇的水平升高肾衰早期磷积存在肾小管细胞内,可以导致二羟胆骨化醇的生物合成减少,而使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

其他一些附加因素也可能参与了继发性甲旁亢的发生。Bricker等提出的“矫枉失衡”学说,认为肾衰早期血磷增高,直接降低血中离子钙水平,后者刺激甲状旁腺释放更多的甲状旁腺素降低磷在肾小管内的重吸收,而使血磷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所谓“矫枉失衡”,即以升高血甲状旁腺素为代价来矫正钙、磷代谢紊乱但是,新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细胞外液中磷的潴留不能解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产生。

Liach和Massry发现,肾衰早期血浆离子钙水平下降然后可能通过预先形成的甲状旁腺激素的释放和前甲状旁腺激素原的mRNA的合成增多而促进甲状旁腺激素的释放。但是,其他学者的研究认为,低钙血症不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必要因素。综上所述,肾衰早期二羟胆骨化醇的生物合成障碍是促进继发性甲旁亢的重要因素。

肾衰晚期,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产生,往往与低血钙、高血磷,特别是二羟胆骨化醇的缺乏有关。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常有低血钙高血磷,特别是二羟胆骨化醇的降低。

放射学检查: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放射学改变包括骨内膜、骨皮质和骨膜下的骨吸收,终端指、趾骨的腐蚀,囊肿形成,骨膜的neostosis和骨硬化,其中骨膜下骨吸收是最常见的放射学改变,主要见于指骨,还可见于骨盆骨、锁骨远端以及肋骨、尺骨胫骨和下颌骨下方的表层。骨硬化的放射学改变,为骨的密度增加,常见于椎体、骨盆肋骨锁骨和各种长骨的干骺端、骨软化的诊断有赖于骨活检。放射学的惟一发现是Loosers带的出现和假性骨折,骨密度常降低,但不足以诊断骨软化。骨质减少是指放射学检查发现的骨密度减低,常见于长期肾功能衰竭做血透治疗者。骨软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质疏松经放射学检查都可发现骨密度减低,很难单凭放射性特点来判断骨质减少的原因。[3]

临床表现

  1. 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症状,但其发生机制不清。某些患者皮肤中含钙量增多,血钙>2.4mmol/L者易患瘙痒,推测与皮肤内含钙量多有关。但甲状旁腺切除术后数天内瘙痒即可能得到改善,而皮肤内含钙量的减少却需很长时间,似又不好以皮肤含钙量多来解释瘙痒。甲状旁腺切除术后,尽管瘙痒缓解,但如果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引起高钙血症,瘙痒又可复发,也不好单用血浆甲状旁腺素水平增高来解释。患者血浆组胺水平也可能是引起瘙痒的原因之一。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使贫血改善,并使血浆组胺水平下降,瘙痒也可减轻。充分血透可使瘙痒改善或消失。部分患者用利多卡因治疗或紫外线照射有效。甲状旁腺切除术宜在经充分血透而皮肤瘙痒不能改善并伴有血浆甲状旁腺素水平显著增高者施行。  
  2. 自发性肌腱断裂:这种现象可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因此二者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维生素D缺乏引起弹性组织变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继发胶原合成障碍也是可能的原因。肌腱附着点小的骨折也可以引起肌腱断裂。   
  3. 生长受阻: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儿童常比正常儿童矮小,其原因为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慢性代谢性酸中毒,肠道对钙的吸收障碍,骨病和血中生长激素介质水平低下等。给青春期前期患儿以重组生长激素治疗可以促进其生长速度。   
  4. 骨痛和骨折:患有纤维性骨炎或骨软化者可导致进行性加重的骨骼疼痛,可见于下背部、臀部、小腿或膝部。肋骨疼痛可能是肋骨骨折的首发症状。下背部疼痛可能是由于椎体的压缩性骨折、骨质减少和低转换型骨软化所致。   
  5. 骨变形:由于维生素D缺乏,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骨骺脱位,使长骨变弯,常波及臀部,也可见于桡骨尺骨肱骨下端、股骨下端和胫骨下端。骨变形在成人多见于严重的骨软化,可致脊柱侧突、驼背和胸廓变形。几处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使人变矮小,儿童易产生佝偻病。  
  6. 皮肤溃疡和组织坏死:可见于少数的严重肾衰患者、肾移植术后和血透患者。放射性检查可发现骨膜下骨吸收,血钙的正常或升高,发病前可先有剧烈疼痛和雷诺现象。溃疡形成后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致死亡。发病机制不清。甲状旁腺次全切除后使溃疡愈合,推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是其原因。这些症状不常见,发病部位为手指、脚趾、大腿、小腿和踝部。   
  7. 软组织钙化:软组织钙化(转移性钙化)多因持续性钙磷沉积增高所致,可见于动脉、眼、内脏、关节和皮肤。甲状旁腺素水平的持续升高除了引起骨病外,还可导致磷酸钙在小动脉、关节、软组织和内脏的沉积。当钙磷乘积超过70时最易出现。一种更为严重的称为钙化防御(calciphylaxis)的转移性钙化常伴有显著的动脉钙沉积和组织缺血和坏死。

由于甲状旁腺素抑制磷在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严重肾衰时只有滤过磷的15%被重吸收,但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肾小球滤过的磷量显著减少,此时甲状旁腺素已不再可能增加磷的排泄,但能继续引起骨磷酸钙的释放,结果是甲状旁腺素加重高磷血症。在这种情况下,口服磷结合剂如碳酸钙降低血磷的效果甚微,而甲状旁腺切除术和前臂移植部分甲状旁腺则可达到降低血磷的目的。这种手术通过骨吸收的减少和磷酸钙沉积于以前由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丢失矿质的骨骼内能降低血钙和血磷。[4]   

  1. 血管钙化:最早可见于足背,也可侵犯前臂、、内脏、关节和盆腔等处的任何动脉。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一般说来,发病常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严重时脉搏不能触及,血压测不到。放射学检查可见血管壁有细微的颗粒状致密物,是由于钙在动脉中层的内弹性膜上沉积的结果。在大血管内膜也可形成粥样动脉斑。某些患者在作肾移植或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数月或数年后,这种血管钙化可以消失。   
  2. 眼钙化:眼钙化是慢性肾功能衰竭作血透治疗者最常见的软组织钙化。钙在眼中沉积可导致炎症和局部刺激形成红眼,常为一过性,但可反复出现。更为常见者为眼结膜无症状性白色钙化斑点,角膜也可以钙化而形成“带状角膜病”。产生眼钙化的机制可能是CO2不能通过眼结膜表面排入空气,使眼组织内pH增高,导致钙的沉积。
  3. 内脏钙化:内脏钙化可见于心肌骨骼肌肾脏而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心肌内或心传导系统钙的沉积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肺钙化可引起肺功能失常,甚至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尿毒症或透析患者,特别是服用大量抗坏血酸后,可使草酸盐增多,在软组织中形成草酸钙沉积,在心肌内或二尖瓣、主动脉瓣内沉积可引起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死亡。  
  4. 关节周围钙化:关节周围钙化可见于慢性肾衰透析患者,其发病率随透析持续时间的增多而上升,可见于肩、腕、指、趾关节和踝关节。患者常因疼痛而作放射性检查,可见散在的放射性致密物,偶尔可见关节周围大的肿块,也可为无痛性,但可使关节活动受限。进食含磷多𫛶的食物如牛奶可促进其发展,限磷或甲状腺次全切除可使病情缓解。
  5. 皮肤钙化:皮肤钙化是引起瘙痒的原因之一,皮肤活检有助于诊断,甲状旁腺次全切除可能使皮肤内钙的含量减少。

近端肌无力

近端肌无力在肾性骨病时较突出,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也可因钙干扰肌肉代谢而加重。

疾病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特征性可以初步诊断。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在各项检查指标中无特殊改变。血钙、磷的检查对于鉴别继发性甲旁亢骨病和铝相关性骨病帮助不大,严重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病和铝相关性骨病一样,二者都可能有高钙血症,而磷的水平则取决于饮食中磷的摄入量、分解率、残余肾功能、透析效果等因素。碱性磷酸酶活性常常是成骨细胞功能的指数,晚期纤维性骨炎时显著增高,而在铝相关性骨病则常为正常或偏低。125-(OH)2D3水平的检测具有一定意义,水平低下的提示维生素D缺乏,血甲状旁腺素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病时往往显著升高,而在铝相关性骨病时常低于继发性甲旁亢或者正常,这可能是由于铝抑制甲状旁腺素的分泌所致,血清铝低于60µg/L时,铝中毒的可能性较小,去铁胺(DFO)试验阳性有助于铝相关性骨病的诊断。

疾病治疗

治疗包括对磷的潴留和高磷血症的控制、对低钙血症的纠正、活性维生素D的应用、透析钙含量的控制、经皮甲状旁腺内注射无水酒精或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甲状旁腺次全切除等。

控制磷的潴留和高磷血症

  1. 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 每天摄入量不超过600~900mg,对于GRF为30~60ml/min患者至为重要。应注意避免食用含磷较多的食物,如黄豆紫菜
  2. 应用磷结合剂 在限制磷摄入不满意而血磷增高时,应使用磷结合剂,可使唾液胆汁肠液中的磷转换为不能吸收者,进食含磷食物过多(>2.0g/d)可能减低磷结合剂的作用。常用的磷结合剂有氢氧化铝、钙制剂(碳酸钙,醋酸钙)及镁制剂。如氢氧化铝、醋酸钙碳酸钙、盐酸镧等。

纠正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时应长期补钙,可提高血钙浓度,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素

如果有严重的高磷血症,补钙会增加钙磷乘积,导致软组织钙化,因此,应先使用氢氧化铝等,磷结合剂使血磷降到<1.77mmol/L才补钙。

补充适量钙剂可纠正低血钙,大量补钙则可导致高钙血症而引起异位性软组织钙化,尤其与维生素D制剂合用时。因此,使用钙剂时必需严密观察血钙浓度,特别对于接受血透治疗者更为重要。

骨化三醇的应用

二羟胆骨化醇缺乏是导致继发性甲旁亢最重要的原因,当GFR下降到低于40ml/min时,二羟胆骨化醇水平即开始下降,终末期肾衰时显著减少,有功能的肾组织的减少和早期高磷血症对二羟胆骨化醇的抑制均参与了二羟胆骨化醇合成的减少,此时宜用骨化三醇或其他类似制剂治疗,但在治疗以前,必须将高磷血症基本控制,否则骨化三醇能促进肠道内磷的吸收而加重高磷血症。

透析前病人骨化三醇的应用

透析前肾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是否需要使用骨化三醇还没有定论。过去有人担心应用骨化三醇可能通过引起高钙血症、高磷血症和高尿钙症而加速肾功能的丧失。但是有些报道说明,只要避免高钙血症的发生,使用骨化三醇通常不引起肾功能的变化。因此,小剂量的骨化三醇似乎是安全的,而且能有效地降低甲状旁腺素的分泌。

二羟胆骨化醇类似物

钙敏感受体增效剂

另外一种能降低甲状旁腺素又能减少高钙血症的方法是用激活甲状旁腺内的钙敏感受体的钙模拟物。

经皮注射无水酒精或骨化三醇

综上所述,骨化三醇及其类似物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一种首选的方法。

透析液的钙含量

透析用水必须净化,使用反渗水。透析液中的钙为离子钙,可以自由通过透析膜,而血钙中只有60%的离子钙。透析过程中血钙可以丢失,也可以增加,取决于透析液和血液中钙的浓度、透析液中含钙量和血液中可以扩散钙的浓度。使用低钙透析液还有一个优点,可以让病人口服较大剂量的钙,以便更好地与磷结合而降低血磷。但是,如果没有口服补钙,则不宜使用低钙透析液,以免加重低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

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作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血浆甲状旁腺素显著升高(常>1000pg/ml);持续性高钙血症;严重的皮肤瘙痒经充分血透无效;有明显的软组织钙化;纤维性骨炎经保守治疗无效;软组织缺血性病变,发生溃疡或坏死者。

预后

皮肤溃疡和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后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致死亡。

视频

骨质纤维瘤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