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约翰·伯特兰·格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约翰·伯特兰·格登

约翰·伯特兰·格登
出生 1933-10-02
国籍 英国
别名 John Bertrand Gurdon
知名于 细胞核移植
克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2年)
沃尔夫医学奖(1989年)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2009年)
知名作品 《胚胎学与实验形态学杂志》

约翰·格登(John Gurdon),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发育生物学家,主要以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而知名。2018年9月8日,约翰·格登教授受邀出席了在海口举办的第五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并在分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1]

简介

约翰·伯特兰·格登爵士Sir John Bertrand Gurdon)1933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国,中学毕业于伊顿公学。在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开始大学生涯,从最初的经典学到最后换专业至动物学。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课程后,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


1971-1983年: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983年至今:剑桥大学动物学系

荣誉奖项

1971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获得诺奖

1995年被授予爵士

2009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

从事研究

格登主要从事细胞核移植和克隆研究。

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格登和山中伸弥教授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新闻公报称,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教科书因之改写,新的研究领域被建立起来。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重新编程,科学家们创造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约翰·格登在20世纪60年代所做一个划时代实验:把美洲爪蟾的小肠上皮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细胞,结果发现一部分卵依然可以发育成蝌蚪,其中的一部分蝌蚪可以继续发育成为成熟的爪蟾。听着这个技术是不是有些耳熟?对了,这就是人类第一次从动物的成体细胞中重新复制出一个新的动物。当1997年多利羊诞生之后,这种技术被广为所知“克隆”。

约翰·伯特兰·格登


格登发现,一个普通的上皮细胞核也能够让卵细胞发育成为一个蝌蚪,进而变成一只成熟的爪蟾。不过,如果说到最早提出这项技术的科学家,则应该是193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汉斯·斯佩曼(Hans Spemann)。

1938年斯佩曼和他的学生发现,把发育早期的蝾螈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发育晚期蝾螈胚胎中,胚胎细胞可以继续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蝾螈。既然单独的细胞核移植就可以让生物由一个细胞逐渐分裂分化成为完整的个体,那么这种现象就一定不会仅仅存在于胚胎中。什么时候成体细胞也可以用类似的技术重新获得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毕竟胚胎细胞和成体细胞至少在基本结构上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都是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的。

毫无疑问,格登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圆满的答案。至此,无数的科学家开始不断把发育到各个阶段的细胞核通过核转移技术移植到各种胚胎细胞中。这项技术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商业使用——利用这项技术可以短期内获得大量难得的良种奶牛的胚胎,一次性让数十头母牛怀孕并产下品性完全一样的小牛。

人物趣事

约翰·格登15岁在伊顿公学读书期间,其生物学成绩竟在全年级250名学生中排在最后一名!他的其他所有理科成绩也都排名靠后。但是64年以后的今天,他却成为公认的同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

现年79岁约翰·格登回忆称,自己在中学时曾成绩垫底,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15岁时,格登在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当时在250名学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学科目也排名非常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

在1949年的学校成绩报告单中,格登被一名老师如是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这份成绩报告至今仍被格登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偶尔用来娱乐一下。

虽然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看好,但格登仍然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生物学的热爱从来没有减少过。法新社8日报道称,格登在多年前的一个采访中回忆称,自己少年时被生物学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在当时还引起老师的强烈反感。

据法新社8日报道,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兢兢业业,79岁的他现在仍坚持全职工作。在被通知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还在实验室工作。一名英国记者曾试图联系格登进行连线采访,但格登的实验室答复称:“格登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

据新华社电 英国约翰·B·格登和日本人山中伸弥因细胞研究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两名获奖者发现,生物体成熟的特化细胞可以借助“再编程”回到初始状态,继而改性并发育成为任何一种细胞,这是有望应用于再生医疗和制药的划时代成果。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8日宣布颁奖决定时说,两人“革命性地改变了大家对细胞和生物体的理解”。

全班倒数第一得了诺贝尔奖

成就50年

约翰·格登,细胞生物学教授,1933年在英国出生,196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加入英国剑桥大学,现在这所大学下属格登研究所任职。

距今50年,即1962年,格登在英国《胚胎学与实验形态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一项发现: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这一认定挑战生物学界先前所持有的“信条”,即对应于特定生物机能的特化细胞发育过程不可逆。

间隔42年

山中伸弥,生物学教授,1962年在日本出生,1987年在神户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经是整形外科手术医师,1993年在大阪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和日本从事基础研究,现在京都大学任职。

与格登发表论文间隔42年,即2006年,山中伸弥及其同事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一种与格登不同的生物体“介入”方式,那就是,借助基因实现对细胞的“再编程”过程。

格登的方式,需要以物理方式介入作为实验对象的细胞,从中取出细胞核,再“植入”细胞核。

相比之下,山中的方式只需要“诱导”几个基因,就可以把成熟细胞转变为多能干细胞。

干细胞,如今是一个生物学界和医学界的“热词”,实际是能够在生物体内发育成为各种细胞的不成熟细胞。

关联30年

山中伸弥所作研究,以实验鼠的胚胎干细胞为对象,而胚胎干细胞分离技术由英国人马丁·埃文斯在大约30年前创制。

埃文斯和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以干细胞研究分享2007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胚胎干细胞取自胚胎,在实验室内培养,山中试图从中找到能让细胞保持不成熟状态的基因。

山中及其同事尝试不同的基因组合,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一次引入4种基因,就可以把成熟的纤维原细胞“再编程”为不成熟的干细胞,继而发育成为纤维原细胞、神经细胞和内脏细胞等。

他把这些细胞命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着眼诊治

按照诺奖评委会的说法,两位获奖者的成果具有“奠基意义”。

“格登和山中的发现显示,特化细胞可以在特定情况下逆转发育钟……向全世界科学家提供了新工具,在许多医学领域促成了长足进步。”

诱导多能干细胞如今可以取自人体,包括患有疾病的病人,由这些细胞生成成熟的神经、心脏和肾脏细胞,以便研究人员借助全新方式研究疾病机理。

譬如,研究人员可以提取各种疾病患者的皮肤细胞,作“再编程”处理,在实验室内检视病人皮肤细胞与健康人皮肤细胞的差异。

疾病机理研究的目的,是推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获得诺奖,格登山中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

相關影片

An interview with Sir John Gurdon
Sir John Gurdon - Conversations with History
Cloning, Stem Cells, and Cell Replacement with John Gurdon
Gurdon Institute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