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約翰·伯特蘭·格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約翰·伯特蘭·格登

約翰·伯特蘭·格登
出生 1933-10-02
國籍 英國
別名 John Bertrand Gurdon
知名於 細胞核移植
克隆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2年)
沃爾夫醫學獎(1989年)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09年)
知名作品 《胚胎學與實驗形態學雜誌》

約翰·格登(John Gurdon),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英國發育生物學家,主要以在細胞核移植與克隆方面的先驅性研究而知名。2018年9月8日,約翰·格登教授受邀出席了在海口舉辦的第五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並在分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1]

簡介

約翰·伯特蘭·格登爵士Sir John Bertrand Gurdon)1933年10月2日出生於英國,中學畢業於伊頓公學。在牛津大學基督學院開始大學生涯,從最初的經典學到最後換專業至動物學。在牛津大學完成博士課程後,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工作。


1971-1983年: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1983年至今:劍橋大學動物學系

榮譽獎項

1971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獲得諾獎

1995年被授予爵士

2009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

從事研究

格登主要從事細胞核移植和克隆研究。

一直以來,人體幹細胞都被認為是單向地從不成熟細胞發展為專門的成熟細胞,生長過程不可逆轉。然而,格登和山中伸彌教授發現,成熟的專門的細胞可以重新編程,成為未成熟的細胞,並進而發育成人體的所有組織。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新聞公報稱,兩位科學家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細胞和器官生長的理解。教科書因之改寫,新的研究領域被建立起來。通過對人體細胞的重新編程,科學家們創造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新方法。

約翰·格登在20世紀60年代所做一個劃時代實驗:把美洲爪蟾的小腸上皮細胞核注入去核的卵細胞,結果發現一部分卵依然可以發育成蝌蚪,其中的一部分蝌蚪可以繼續發育成為成熟的爪蟾。聽着這個技術是不是有些耳熟?對了,這就是人類第一次從動物的成體細胞中重新複製出一個新的動物。當1997年多利羊誕生之後,這種技術被廣為所知「克隆」。

約翰·伯特蘭·格登


格登發現,一個普通的上皮細胞核也能夠讓卵細胞發育成為一個蝌蚪,進而變成一隻成熟的爪蟾。不過,如果說到最早提出這項技術的科學家,則應該是1935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漢斯·斯佩曼(Hans Spemann)。

1938年斯佩曼和他的學生髮現,把發育早期的蠑螈細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發育晚期蠑螈胚胎中,胚胎細胞可以繼續發育成為一個完整的蠑螈。既然單獨的細胞核移植就可以讓生物由一個細胞逐漸分裂分化成為完整的個體,那麼這種現象就一定不會僅僅存在於胚胎中。什麼時候成體細胞也可以用類似的技術重新獲得發育成一個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畢竟胚胎細胞和成體細胞至少在基本結構上沒有什麼本質性的區別,都是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的。

毫無疑問,格登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圓滿的答案。至此,無數的科學家開始不斷把發育到各個階段的細胞核通過核轉移技術移植到各種胚胎細胞中。這項技術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商業使用——利用這項技術可以短期內獲得大量難得的良種奶牛的胚胎,一次性讓數十頭母牛懷孕並產下品性完全一樣的小牛。

人物趣事

約翰·格登15歲在伊頓公學讀書期間,其生物學成績竟在全年級250名學生中排在最後一名!他的其他所有理科成績也都排名靠後。但是64年以後的今天,他卻成為公認的同時代最聰明的人之一。

現年79歲約翰·格登回憶稱,自己在中學時曾成績墊底,甚至被老師斷言絕不可能成為科學家。

15歲時,格登在英國著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求學,當時在250名學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績排在最後一名,其他科學科目也排名非常靠後,被同學譏笑為「科學蠢材」。

在1949年的學校成績報告單中,格登被一名老師如是評價:「我相信格登想成為科學家,但以他目前的學業表現,這個想法非常荒謬,他連簡單的生物知識都學不會,根本不可能成為專家,對於他個人以及想教導他的人來說,這根本是浪費時間。」這份成績報告至今仍被格登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偶爾用來娛樂一下。

雖然成績差、不被老師和學校看好,但格登仍然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對生物學的熱愛從來沒有減少過。法新社8日報道稱,格登在多年前的一個採訪中回憶稱,自己少年時被生物學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隻毛毛蟲,並看着它們變成飛蛾,這在當時還引起老師的強烈反感。

據法新社8日報道,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兢兢業業,79歲的他現在仍堅持全職工作。在被通知獲得諾貝爾獎時,他還在實驗室工作。一名英國記者曾試圖聯繫格登進行連線採訪,但格登的實驗室答覆稱:「格登正在工作,請不要打擾他。」

據新華社電 英國約翰·B·格登和日本人山中伸彌因細胞研究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

兩名獲獎者發現,生物體成熟的特化細胞可以藉助「再編程」回到初始狀態,繼而改性並發育成為任何一種細胞,這是有望應用於再生醫療和製藥的劃時代成果。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8日宣布頒獎決定時說,兩人「革命性地改變了大家對細胞和生物體的理解」。

全班倒數第一得了諾貝爾獎

成就50年

約翰·格登,細胞生物學教授,1933年在英國出生,1960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2年加入英國劍橋大學,現在這所大學下屬格登研究所任職。

距今50年,即1962年,格登在英國《胚胎學與實驗形態學雜誌》發表論文,報告一項發現:細胞的特化機能可以逆轉。這一認定挑戰生物學界先前所持有的「信條」,即對應於特定生物機能的特化細胞發育過程不可逆。

間隔42年

山中伸彌,生物學教授,1962年在日本出生,1987年在神戶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曾經是整形外科手術醫師,1993年在大阪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和日本從事基礎研究,現在京都大學任職。

與格登發表論文間隔42年,即2006年,山中伸彌及其同事在《細胞》雜誌發表論文,報告一種與格登不同的生物體「介入」方式,那就是,藉助基因實現對細胞的「再編程」過程。

格登的方式,需要以物理方式介入作為實驗對象的細胞,從中取出細胞核,再「植入」細胞核。

相比之下,山中的方式只需要「誘導」幾個基因,就可以把成熟細胞轉變為多能幹細胞。

幹細胞,如今是一個生物學界和醫學界的「熱詞」,實際是能夠在生物體內發育成為各種細胞的不成熟細胞。

關聯30年

山中伸彌所作研究,以實驗鼠的胚胎幹細胞為對象,而胚胎幹細胞分離技術由英國人馬丁·埃文斯在大約30年前創製。

埃文斯和美國人馬里奧·卡佩基奧利弗·史密斯以幹細胞研究分享2007年度諾貝爾醫學獎。

胚胎幹細胞取自胚胎,在實驗室內培養,山中試圖從中找到能讓細胞保持不成熟狀態的基因。

山中及其同事嘗試不同的基因組合,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發現一次引入4種基因,就可以把成熟的纖維原細胞「再編程」為不成熟的幹細胞,繼而發育成為纖維原細胞、神經細胞和內臟細胞等。

他把這些細胞命名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着眼診治

按照諾獎評委會的說法,兩位獲獎者的成果具有「奠基意義」。

「格登和山中的發現顯示,特化細胞可以在特定情況下逆轉發育鍾……向全世界科學家提供了新工具,在許多醫學領域促成了長足進步。」

誘導多能幹細胞如今可以取自人體,包括患有疾病的病人,由這些細胞生成成熟的神經、心臟和腎臟細胞,以便研究人員藉助全新方式研究疾病機理。

譬如,研究人員可以提取各種疾病患者的皮膚細胞,作「再編程」處理,在實驗室內檢視病人皮膚細胞與健康人皮膚細胞的差異。

疾病機理研究的目的,是推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獲得諾獎,格登山中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4萬美元)獎金

相關影片

An interview with Sir John Gurdon
Sir John Gurdon - Conversations with History
Cloning, Stem Cells, and Cell Replacement with John Gurdon
Gurdon Institute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