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结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结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结发 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ié fà。一指束发。古时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二指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三指妻子。后亦指原配

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表示成年可婚嫁。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结发 [1]

拼音 jié fà [2]

所属领域 词语

词性 名词

基本解释 成年,束发,结为夫妻

详细解释 妻子,后亦指原配

拼音

结发:jié fà

基本解释

原意指成年 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江淹《杂体·李都尉从军》 [knot the hair upon reaching adulthood in former time]∶束发 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marry]∶指结为夫妻 结发同枕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引证详解

束发。古代汉族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 《史记·李将军列传》:"且臣结发而与 匈奴 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布衣韦带,白首不仕者有矣;结发缨冠,老而不退者有矣。" 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三四:"自言 幽 燕 客,结发事远游。" 宋辛弃疾《满江红》词:"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清·田兰芳《叙袁仲方(袁可立孙)甲子秋冬诗》:"余与足下结发交,其于余也。如影之随形,妍嗤不能遁也。" 清姚鼐《连日清斋写佛经偶作数句》诗:"结发慕胜因,而复役人事。"

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 《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是说他俩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地生活着。 汉苏武《诗》之三:"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 唐孟云卿《古别离》诗:"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 清陈梦雷《青青河畔草》诗:"结发与君知,相要以终老。"

指妻子。后亦指原配。 《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羣司以君父子,俱列三台,夫人结发,上为三老。" 《北史·后妃传下·齐冯翊太妃郑氏》:"妃是王结发妇,常以父母家财奉王。"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冯公又问:'令孺人何姓?是结发还是再娶?'"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一章:"他知道他哥是婆娘当家,自己做不得主。这不是他哥的结发妻子。"

相关内容

古代婚礼仪式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彩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古时,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