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結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結髮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結髮 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jié fà。一指束髮。古時男子自成童開始束髮,因以指初成年;二指成婚。古禮。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故稱;三指妻子。後亦指原配

婚姻習俗。一種象徵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一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

古時漢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女子15歲行笄禮,表示成年可婚嫁。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結髮 [1]

拼音 jié fà [2]

所屬領域 詞語

詞性 名詞

基本解釋 成年,束髮,結為夫妻

詳細解釋 妻子,後亦指原配

拼音

結髮:jié fà

基本解釋

原意指成年 而我在萬里,結髮不相見。--江淹《雜體·李都尉從軍》 [knot the hair upon reaching adulthood in former time]∶束髮 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marry]∶指結為夫妻 結髮同枕席。--《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引證詳解

束髮。古代漢族男子自成童開始束髮,因以指初成年。 《史記·李將軍列傳》:"且臣結髮而與 匈奴 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布衣韋帶,白首不仕者有矣;結髮纓冠,老而不退者有矣。" 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三四:"自言 幽 燕 客,結髮事遠遊。" 宋辛棄疾《滿江紅》詞:"想王郎,結髮賦從戎,傳遺業。" 清·田蘭芳《敘袁仲方(袁可立孫)甲子秋冬詩》:"余與足下結髮交,其於余也。如影之隨形,妍嗤不能遁也。" 清姚鼐《連日清齋寫佛經偶作數句》詩:"結髮慕勝因,而復役人事。"

成婚。古禮。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故稱。 《孔雀東南飛》:"結髮同枕席",是說他倆結為夫妻,十分恩愛地生活着。 漢蘇武《詩》之三:"結髮為夫婦,恩愛兩不疑。" 唐孟雲卿《古別離》詩:"結髮年已遲,征行去何早。" 清陳夢雷《青青河畔草》詩:"結髮與君知,相要以終老。"

指妻子。後亦指原配。 《隸釋·漢國三老袁良碑》:"羣司以君父子,俱列三台,夫人結髮,上為三老。" 《北史·后妃傳下·齊馮翊太妃鄭氏》:"妃是王結髮婦,常以父母家財奉王。"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馮公又問:'令孺人何姓?是結髮還是再娶?'"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一章:"他知道他哥是婆娘當家,自己做不得主。這不是他哥的結髮妻子。"

相關內容

古代婚禮儀式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纓是五彩絲繩,女子許嫁以後用它來束髮。鄭玄注:"著纓,明有系也。"就是說,纓是許嫁的標誌,表示這一女子已經有了對象。這條束髮絲繩,直到成婚的當夕,才由新郎解下,這就是《儀禮·士昏禮》所說的:"主人(婿)入室,親脫婦之纓。"故纓始終是夫妻關係的信物。結髮本指女子許嫁時的系纓束髮,後移指成婚當夕的夫脫婦纓。這就是古詩中所說的:"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蘇武詩)、"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別》)。對結髮的另一解釋,即傳統解釋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別舉行冠禮和笄禮,都要把頭髮綰成髻,以區別於童年的髮式,表示已經成人,可以結婚了。《文選》蘇武詩注云:"結髮,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

古時,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髮。後因以"結髮"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有時也代指年少之時,例:《李將軍列傳中》,"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

結髮也指新婚夫婦須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蘇武就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詩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