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维克多·特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特纳,来源:pinterest

维克多·威特·特纳Victor Witter Turner,1920年5月28日-1983年12月18日),苏格兰人类学家。以象征仪式与通过仪式的研究作品而知名。除了人类学,还涉足宗教研究、文学、戏剧、民俗、心理学、人体神经学等其他学科研究,从非洲的部落社会仪式谈到美国纽约百老汇的实验剧场,研究涵盖主题甚广,被归为象征人类学的代表,曾被亚当·库帕(Adam Kuper)誉为“衔接英美人类学界重要的桥梁人物”[1]。其妻子伊迪丝·特纳也是名人类学家。

生平

1920年特纳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父亲为电器工程师,母亲为剧场工作者、演员,特纳晚年曾说自己继承了父亲科学家的天性,和母亲於戏剧上的天赋[2]。18岁时特纳进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古典文学和诗歌,但之后由于二战的爆发而不得不中断学业,作为文职军官在英国军队服役[3]

在服役的五年期间,他的工作是挖出未爆弹,接触了劳工,同时也阅读不少人类学家的作品,如玛格丽特·米德芮克里夫布朗,在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伦敦大学拿到人类学学士,毕业后离开伦敦,到曼彻斯特大学,加入葛拉克曼(Max Gluckman)新创的人类学系所[4]

1950年至1954年,特纳接受葛拉克曼的安排,与妻子伊迪丝·特纳(Edith Turner)至非洲中部赞比亚,进入罗德斯-利文斯敦学院(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对恩丹布部族(Ndembu)进行调查研究,两年半后,在1955年获得曼彻斯特大学学位,并在1957年出版了博士论文《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被认为是曼彻斯特学派的代表作[4],由于特纳已注重“仪式”,却受到指导教授葛拉克的制止,葛拉克汉曾说:“除非你已能完全掌握社会组织的层面,否则你没有任何立场分析仪式。[5]”两人因而有了龃龉,1961年特纳曾至美国加州史丹佛的行为科学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一年,深受美国学术圈的自由开放吸引,因此在1963年,他接受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聘任,自由进行象征与仪式的研究,出版了《触动伤痕的鼓击》、《象征的森林》、《仪式的过程:结构与非结构》等代表作[6]

1968年,他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开始进行跨领域的研究,在1973年创立主编象征、神话与仪式系列丛书,共出版17本书之多,并参与了六人委员会,成员包括小说家索尔·贝娄、哲学家汉娜·萼兰、艺评家哈罗德·罗森堡,开启了特纳未来跨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7]

1977年特纳以小威廉·R·克南讲座教授身分,受聘维吉尼亚大学,除了延续在芝加哥时发展的兴趣,如各种象征、仪式的研究外,进一步对表演和经验做连结,针对纽约百老汇实验剧场和南美嘉年华庆典研究,在剧场理论和文学批评上有不少成果,并开展了他所谓的“后设性评论”[8]。1983年12月18日因心脏病逝世[9]

研究与影响

特纳的仪式研究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范甘内普(Arnold Van Gennep)对“通过仪式”的开创性研究。范甘内普首次提出(宗教)仪式中普遍存在“通过仪式”,众多不同的 “通过仪式”有一个共同的结构,即前阈限、阈限、后阈限3个阶段[3]。特纳指出,在阈限期(liminality),转型状态位于前后两个阶段之间,个人处在悬而未决的状态,既不再属于从前所属的社会,也尚未重新整合融入该社会。阈限期是一个临界边缘,一个模糊时期,以谦卑、遁世、测试、性别模糊以及共同体(communitas)为主要特征。

特纳也是一个专心致志的民族志研究者(ethnographer),他不断沉思他的书籍与文章中的撰写技巧。他兼容并蓄从其他理论家借来的各种概念,他热切地要求他所发展的思想,能呈显民族志资料;他并不是一位为了理论而提出理论的学者。关于他的这个态度,有一个强力的例子,可见诸于下列这本书的第一段:《戏剧、田野与隐喻:人类社会中的象征行动》(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1974)。他在那里写道,

在我(的研究兴趣)从社会生活的经验,转移到概念化与思想史的这个过程中,我几乎依循了各地人类学家的路径。虽然我们将理论带到田野研究中,但这些理论只有在足以呈显社会现实,才会变得有所关联。此外,我们往往经常发现的是,足以呈显事实的并不是一位理论家的整个理论体系,而是他分散的概念,他的一闪而过的洞察,这是从有系统的脉络中所抽取出来的,并且适用于分散的资料。这样概念具有其本身的特性,并可能会产生新的假设。它们甚至呈现分散的资料如何被有系统地连结!透过某些庞大的逻辑系统而被随机分派,这些概念类似在一个尚无法食用的面团之中,具有营养的葡萄干。这些直觉洞察,并不是连结它们彼此的逻辑细胞,而是在田野经验中,往往会存续下来的东西。


特纳的仪式研究作品,已成为二十世纪人类学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最近这个“特纳学派的理论典范”已受到挑战。约翰·艾德(John Eade)与麦可·沙诺(Michael J. Sallnow)在他们的作品《争论神圣性》(Contesting the Sacred)(1991),援引特纳的集体中介性概念,直接反对它(简言之,将这个概念视为理想化的概念);最近一本由约翰·艾德与西蒙·寇曼(Simon Coleman)所编的朝圣研究论文集:《重新建构朝圣:移动中的文化》(Reframing Pilgrimage: Cultures in Motion)(2004),暗示特纳的作品已使得朝圣这个议题受到忽视,不再是人类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这是因为特纳的主张,朝圣,由于其本身的中介性本质,是超乎平常的,而且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并不构成日常社会的一个成分)。

另外,在特纳研究生涯的最后数年中,对表演和戏剧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他认为实验戏剧是阈限的一种现代形式,其中,日常现实被转化为象征经验。1982年,他根据这些思考发表了《从仪式到剧场——人类表演的严肃性》[3]。表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ies,又译为“人类表演学”)学者李察·史切契纳(Richard Schechner,台湾译为理查‧谢喜纳)引用了特纳对于社会剧与中介性的理论,直到特纳去世之前,两人曾协同工作。特纳的作品(连同其他学科)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已重新浮上台面,已被证实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品

  • 《象征的森林:恩丹布人仪式诸面向》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1967),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paperback: ISBN 0-8014-9101-0
  • 《一个非洲社会的分支与延续》Schism and Continuity in an African Society (1968),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1969), Aldine Transaction 1995 paperback: ISBN 0-202-01190-9
  • 《戏剧、田野与隐喻:人类社会中的象征行动》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1974),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paperback: ISBN 0-8014-9151-7
  • 《基督教文化的意象与朝圣》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1978), Edith L. B. Turner (coautho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perback: ISBN 0-231-04287-6
  • 《从仪式到剧场:人类表演的认真程度》From Ritual to Theatre: 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1982), PAJ Publications paperback: ISBN 0-933826-17-6
  • 《中介状态、卡巴拉与媒体》Liminality, Kabbalah, and the Media (1985), Academic Press
  • 《人类学的表演研究》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1986), PAJ Publications paperback: ISBN 1-55554-001-5
  • 《人类学的经验研究》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1986),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1 paperback: ISBN 0-252-01249-6

关于特纳的书

影片

特纳夫妇的相关访谈、互动影片剪辑

外部连结

参考文献

  1. Adam Kuper.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s. Rouledge and Kegan Paul. 1983: 188. 
  2. TURNER, Victor.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mance. PAJ Publications. 1987: 9. 
  3. 3.0 3.1 3.2 黄剑波. 特纳:神秘主义者和圣徒都是阈限状态的典型代表. 中国民族报. 2012-01-10. 
  4. 4.0 4.1 黄应贵主编,何翠萍著 . 当代人类学家-见证与诠释. 正中书局. 1992: 287–288. 
  5. Edithe Turner ed. On the Edge of the Bush: Anthropology as Experience.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85: 6. 
  6. 黄应贵主编,何翠萍著 . 当代人类学家-见证与诠释. 正中书局. 1992: 289. 
  7. Manning, Frank E. Victor Turner's Career and Publications. Indiana University. 1984. 
  8. 黄应贵主编,何翠萍著 . 当代人类学家-见证与诠释. 正中书局. 1992: 290–291. 
  9. Barbara A. Babcock. Obituary: Victor W. Turner (1920-1983).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984, 97卷 (386期):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