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维尔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GiuseppeVerdi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意大利作曲家

1813年,朱塞佩·威尔第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共写了26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1]

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声乐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2]

早年经历

1813年,朱塞佩·威尔第出生於靠布塞托的隆孔雷,父亲是旅馆老板。激起威尔第早年音乐雄心的是一位布赛托商人巴霍 . 兹,他不仅提供威尔第全城最佳的音乐教育,当威尔第七岁时又再度出资送他到米兰音乐学院学习。

1832 年想进米兰音乐院却被拒绝入学,於是随史卡拉歌剧院的乐师拉威那学习对位法。

演艺经历

雏鹰展翅

40年代前后威尔第在米兰开始了歌剧创作活动,参与了意大利人民反抗法、奥占领的爱国运动,创作了包括爱国英雄歌剧及爱国歌曲在内的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歌剧。

1836 年与巴霍 . 兹女儿结婚。

1839年初,威尔第夫妇移居米兰。同年11月,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贝托》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观众和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奥贝托》虽然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在威尔第的创作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奥贝托》打开了威尔第闯进意大利歌剧界的大门。此后,他与斯卡拉歌剧院经理莫雷利签订了创作合同。斯卡拉歌剧院领导梅雷利邀请他写的三部歌剧。

1840年,其中第一部《王国的一天》一败涂地,又值他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病亡,曾经一度情绪低落。梅雷利又劝说他,给他看《纳布科》的台本,剧中的爱国主义热忱打动了威尔第的心。

1842年3月9日,威尔第创作的以反映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为主题的歌剧《纳布科》,在首演后大获成功,其中希伯来人合唱《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翅膀》是威尔第艺术生涯中的第一块里程碑。《纳布科》的成功,把威尔第引上了意大利歌剧之王的宝座。

1847 年的《马克白》是他创作风格的转捩点,其音乐作品开始真正触动到深层心理层次。[3]

创作高峰

1851年初,威尔第以40天的速度完成了《弄臣》的全部音乐。

1852年3月31日,《弄臣》在威尼斯首演。为了在首演中给观众一个惊喜,威尔第直到演出的前一天,才把那首著名的歌曲《女人善变》的乐谱交给演员。果然,首演一再被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打断。《弄臣》和《女人善变》不胫而走,传遍了意大利各地。

1853年2月19日,威尔第又一部浪漫主义杰作《游吟武士》在罗马首演,同样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在结束了《游吟武土》的创作后,威尔第立即着手《茶花女》的创作。这部作品仅花费了威尔第一个月的时间。但当《茶花女》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首演时,由于演员选择不当,观众并未认可。直到一年以后重新演出时,才大获成功,并很快风靡全欧。

这三部优秀作品的问世,使威尔第在歌剧界的成就和声望迅速超过唐尼采蒂贝里尼,甚至连罗西尼都屈居其后。威尔第从此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1853年10月,他来到巴黎,与巴黎大歌剧院签订了合同,开始构思《西西里的晚祷》。这部歌剧在1855年6月巴黎国际博览会开幕时首演,尽管一连演了50多场,但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以后,威尔第又创作了《阿洛尔德》(1857)、《西蒙·波卡涅拉》(1857)。

1859年2月18日,威尔第的又一部杰作《假面舞会》在罗马上演,再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七部歌剧的成功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1901年逝世于米兰。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这一时期,威尔第的创作活动进入了高峰期。他的《弄臣》、《游吟武士》、《茶花女》成为歌剧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1871 年完成「阿伊达」後,除了一首安魂曲外威尔第整整十五年未再谱写歌剧。

1875 年被提名为参议员。

1887 年在剧作家波义多的鼓吹与合作下完成了「奥泰罗」。

1893 年,80 岁高龄的威尔第推出最後一部歌剧作品 : 喜歌剧「法斯塔夫」。

1896 年开始为年老的音乐家们建屋,照应他们的晚年。

1897 年第二任妻子过世。

1901 年 1 月 27 日於米兰去世,享年 87岁。意大利政府为他举行民族英雄葬礼,予以国葬悼念。

功成名就

威尔第在1867年为巴黎大歌剧院创作的《唐·卡洛斯》上演后反映平平。

1868年6月,威尔第拜访了他心仪已久的83岁的老作家曼佐尼。

1870年,声望卓著的威尔第当选为意大利众议院议员,但他宁愿呆在自己的庄园里享清福,很少去罗马参加他不感兴趣的政治活动,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此间,威尔第还创作了《梅菲斯特费勒斯》,修改了他以前创作的《命运之力》。

1871年12月,威尔第创作的以古埃及传说为背景的歌剧《阿依达》在开罗首演。两个月后,《阿依达》在威尼斯上演,由施托尔茨担纲。这部卓越的歌剧,再一次掀起了对威尔第的狂热。观众的情绪极其亢奋,年愈60岁的威尔第出台谢幕竟达40次。

1873年5月,曼佐尼病逝。威尔第在家中专心致志地为死者创作了一部《安魂曲》。在曼佐尼逝世一周年之际,《安魂曲》在圣马尔科大教堂演奏,威尔第亲自指挥。这部杰作是威尔第除歌剧之外惟一一部享有盛誉的作品。

垂暮之年

此后的13年中,垂暮之年的威尔第除了对《西蒙·波卡涅拉》和《唐·卡洛斯》作了修改外,没有创作新的作品。然而,威尔第的音乐生命并没有就此结束。古稀之年的威尔第用了几年时间,构思创作了《奥赛罗》,为此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

1887年2月5日,《奥赛罗》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正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首演的场面激动人心,一些国家的政要、文化名流和观众一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剧情中,欢呼声、掌声震耳欲聋。74岁的威尔第和主要演员的谢幕花费了15分钟。

在以后的几年,这位高龄的老人又完成了一部杰作《福斯塔夫》。这既是威尔第最后一部喜歌剧,也是他漫长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作品。1893年2月9日,《福斯塔夫》的首演获得了与《奥赛罗》相同的成功。

1901年1月27日,这位伟大的老人与世长辞。尽管威尔第在遗嘱中表示自己的葬礼应该是“非常简朴的”,但在意大利人们在《飞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的合唱声中,送别最伟大的歌剧艺术大师。

主要作品

著名作品

威尔第作为举世不过二三位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的地位是无可非议的。他与瓦格纳一样一生投入歌剧创作和改革的事业,作出了与瓦格纳不相上下的、但又各具特色的巨大贡献。在19世纪50年代,他成功地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等歌剧,把意大利歌剧从神话传说转向了现实世界。他创作的歌剧,音乐技巧娴熟,刻画内在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丰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在音乐表演上的优势,以及歌剧音乐中传统的分曲体结构,还注重发挥乐队的作用、声乐的写作和器乐的平衡。

19世纪20年代,威尔第再次对歌剧进行改革,创作了《阿伊达》、《法尔斯塔夫》、《奥赛罗》等歌剧,加强了音乐与戏剧发展的紧密联系,有意识改变传统的将宣叙调与咏叹调完全割裂的写法,突出和增强重唱、合唱与乐队在刻画形象上的作用。他没有完全按照瓦格纳那样走向“无终止旋律”和“不间断结构”,因此他的音乐在世界各国歌剧舞台上经久不衰,令人神往,至今仍然保持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

威尔第:《茶花女》(全曲)

科特鲁芭斯多明戈等演唱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

作品简介:三幕歌剧《茶花女》作于1853年。由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戏剧《茶花女》撰脚本。其剧情描述巴黎名妓薇奥莱塔被青年阿芒的爱情所感动,甘愿离开巴黎社交生活,与阿芒去乡间同居,靠变卖首饰过纯洁的生活。但阿芒父亲坚决反对儿子与微奥莱塔的结合,在他的请求下,薇奥莱塔为顾全阿芒的家庭声誉,决定牺牲自己的幸福,返回巴黎。阿芒误以为薇奥莱塔变了心,在巴黎狂赌后,将赢得的金钱掷向薇奥莱塔,当众辱骂她。薇奥莱塔受精神打击,一病不起,却为信守诺言,不向阿芒澄清真相。阿芒父亲终于被薇奥莱塔所感动,向阿芒说明真情。阿芒赶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奄奄一息,终于在阿芒怀中安静地停止了呼吸。这是克莱伯指挥的著名唱片之一,其间强烈的感情表达,令人心旷神怡的演唱与演奏,使人如醉如痴。这套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日本《唱片艺术》还评卡拉斯唱薇奥莱塔,Ghione指挥SanCarlos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的演录片为最佳名片。

阿伊达

威尔第《阿伊达》(全曲)

弗蕾尼巴尔查卡雷拉斯等演唱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四幕歌剧《阿伊达》作于1870年。脚本作者是吉斯兰佐尼。根据法国的埃及学家奥古斯特·马里埃特·贝伊提供的情节写成。剧情描述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伊达与父王阿莫纳斯罗同被埃及军队俘获。埃及青年统帅拉达美斯爱慕阿伊达。阿莫纳斯罗指使阿伊达趁机刺探军事情报。拉达美斯故意于无意中泄密。埃及公主安涅丽丝因爱拉达美斯受冷遇,告发了泄密事件,于是拉达美斯被以叛国罪判以活埋,阿伊达至地牢,与拉达美斯同死。卡拉扬诠释的这部歌剧,节奏精确、线条鲜明,充满强烈的戏剧性和气势,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也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弄臣

威尔第《弄臣》(全曲)

科特鲁芭斯多明戈卡普齐利等演唱

朱利尼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三幕歌剧《弄臣》作于1856-1857年。由皮阿维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剧本《国王取乐》撰脚本。剧情为:16世纪时,意大利的曼图阿城有位年轻的公爵纵情于女色,公爵喜爱的驼背丑角(即弄臣)里哥莱托为他出谋划策,专门让他勾引大臣们的妻女。大臣们因此对里哥莱托恨之入骨,共谋对他实行报复。里哥莱托有女儿吉尔达,大臣们认为她是里哥莱托情妇,设法将她劫持入宫,交给公爵。里哥莱托发现公爵占有了自己女儿,气愤至极,雇了一名刺客谋刺公爵。不料公爵又与刺客之妹玛黛琳娜产生感情,吉尔达见状痛不欲生。玛黛琳娜恳求哥哥不要杀公爵,哥哥答应以晚上第一个来敲门者代替。吉尔达听到刺客兄妹的说话,决心以死而救公爵生命。她女扮男装,晚上敲门,被刺客杀死后装入袋内,运交给里哥莱托,得到赏金。里哥莱托以为公爵已死,打开袋,发现死者却是自己女儿,疯狂地悲痛欲绝。这套唱片,朱利尼的诠释结构严谨、华丽,又极富戏剧性,几位歌星的演唱也相当不错,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日本《唱片艺术》还评卡拉斯演唱、赛拉芬指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演录版为最佳名片。

唐·卡洛斯

威尔第《唐·卡洛斯》(全曲)

多明戈等演唱

阿巴多指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合唱团

作品简介:五幕歌剧《唐·卡洛斯》作于1866年。原脚本是法文,由梅里和迪·罗科尔根据德国作家席勒的同名剧作编写,1867年在巴黎首演。1882-1883年,威尔第曾对此作进行修改,删去第一幕(“枫丹白露”场景),成为四幕修改本。剧情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儿子唐·卡洛斯与法兰西瓦洛伊斯公国的伊丽莎白公主相爱。但由于国家之间政治性的联姻,伊丽莎白却被迫与菲利浦二世结婚。为医治心灵创伤,唐·卡洛斯来到祖父卡洛斯五世度过最后时光的修道院,在那里遇到了友人罗德里戈。唐·卡洛斯为忘却自己的苦恼,要求出征佛兰德。唐·卡洛斯与伊丽莎白的爱恋被艾波莉公主发现,公主打算要告发,被罗德里戈制止。菲利浦二世发现伊丽莎白的宝石箱中收藏有唐·卡洛斯的肖像,大怒,但因为罗德里戈与艾波莉公主的保护,菲利浦二世饶恕了唐·卡洛斯。但结尾,唐·卡洛斯与伊丽莎白告别,又恰被菲利浦二世发现,他泛起嫉妒之心,又令把唐·卡洛斯捆绑起来。剧终,唐·卡洛斯五世墓地走出扮成唐·卡洛斯五世形象的僧侣,他带领失去知觉一般的唐·卡洛斯走向修道院的深处。这套阿巴多指挥的唱片(3张),被评为“歌剧最佳收藏”。卡雷拉斯、弗蕾尼等演唱,卡拉扬指挥柏林德国歌剧院合唱团和柏林爱乐乐团的版本可供候选。

《假面舞会》

威尔第《假面舞会》(全曲)

多明戈阿洛约等演唱

穆蒂指挥英国新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三幕歌剧《假面舞会》作于1857-1858年。由索马根据斯克里布为奥柏的《古斯塔夫三世》(或称《假面舞会》)所撰脚本改编。内容取自18世纪末,瑞典古斯塔夫三世遭暗杀的真实事件。剧情为:波士顿州府内有一伙反叛者企图暗杀马萨诸塞州总督里卡尔多。里卡尔多热恋着他的秘书雷纳托的妻子阿梅利亚。一天深夜,里卡尔多与阿梅利亚在郊外约会,突然雷纳托前来报警,说暗杀者将至。阿梅利亚以面纱掩面,里卡尔多迅速逃离。暗杀者赶来,发现里卡尔多逃跑,愤怒地扯下阿梅利亚的面纱。雷纳托发现是自己妻子,大怒,加入暗杀行列,立誓报仇。一天,里卡尔多举行假面舞会,雷纳托化装在舞会上刺死了里卡尔多,里卡尔多临终前向大家说明,阿梅利亚是清白的。穆蒂的这个版本,几位主角的阵容并不强大,但穆蒂的指挥富于激情,且戏剧效果强烈,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阿巴多指挥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合唱团的演录版也很不错,值得推荐(由多明戈、奥布拉佐娃等演唱)。

歌剧介绍

爱国英雄主义

爱国英雄主义的创作路线,不仅集中体现在威尔第早期的歌剧创作中,也贯穿在他成熟时期的歌剧创作中。大歌剧型的《西西里晚祷》(1855)和《唐卡洛斯》(1867)就是这条路线的继续。威尔第的爱国英雄歌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作用,威尔第的名字,甚至被认为是意大利统一的象征。当1858年歌剧《假面舞会》被那不勒斯检查机关禁止上演吋,当地市民高呼“威尔第万岁”,在他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并用粉笔在墙壁上写着:“威尔第万岁”(这句口号中的“威尔第”,是一个双关语,它的5个宇母Verdi,恰好是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纽埃尔的缩略语)。威尔第的早期爱国英雄歌剧,在艺术上还不成熟,其中人物性格的刻划不够鲜明,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类型化、而不是典型化的形象,比起意大利前辈歌剧作曲家G.罗西尼和V.贝利尼所作英雄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来,还有一些模仿的痕迹,较少鲜明的特点,管弦乐也只是处于从属于人声的地位,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从50年代开始,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历史题材的英雄歌剧

以《弄臣》(一译《里戈莱托》,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阿依达》(1871)为代表的50~70年代的歌剧,比起早期历史题材的英雄歌剧来说,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刻画,从类型化的形象提炼成个性化、典型化的形象,并且把性格的刻划和情节的展开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富于动力的音乐不断地推动着戏剧性的发展,因此音乐的布局和结构也有了显著的变化,逐渐打破了“分曲”的局限,变得灵活、有机,一气呵成,管弦乐也改变了它的从属地位,起着积极的、主导的作用。威尔第成熟时期的歌剧,在题材和体裁方面也有明显的转变。出现在舞台上的已不是神话人物或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而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演的已不是悲壮宏伟的英雄歌剧,而是亲切细腻地描写世俗人情的抒情歌剧和社会悲剧。这些歌剧揭露了专横残暴的封建统治者、狡猾自私的资产阶级伪善者和奸险毒辣的阴谋家的丑恶面目,表现了对被损害、被欺压人物的深切同情,它们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的民主愿望,激起人们对腐朽残暴势力的憎恨。成于70年代之初的《阿依达》,比起50和60年代的歌剧来,在音乐的戏剧性发展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

阿依达

《阿依达》把大歌剧的特点和抒情歌剧的特点熔于一炉,剧中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深刻的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进一步克服了由一系列独立分曲组成歌剧使剧情发展陷于停滞和静止的缺点,充分发挥了“场”的作用。音乐根据戏剧的要求,机动灵活地连续发展。一系列刻画人物性格和描绘人物心理感情状态的浪漫曲和二重唱,已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曲子,而是有机地连续发展的“场”,其中丰富的旋律性和强烈的戏剧性互相结合在一起。《阿依达》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系统地使用了“主导动机”,从而增强了音乐的戏剧表现力,促成了音乐形象的贯穿发展。在两年前所作的歌剧《弄臣》中,威尔迪已经运用了主导动机的原则。预示着不可避免的报应的诅咒动机,是该剧唯一的主导动机,是在节奏上与和声上具有特征的短小乐思。

《阿依达》中的一系列主导动机则是结构完整、旋律性很强的主题,它们从第1幕贯穿发展到第4幕,不仅是代表特定人物及其心理状态的简单符号,而且有鲜明的形象,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推动全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威尔迪在后期歌剧《奥赛罗》(1887)中,把朗诵调和咏叹调融合为既有歌唱旋律性又有语言表现力的“独白”。贯彻着戏剧性发展的“场”的写法,在这部歌剧中也做得更为彻底。4幕之中,每1幕的音乐都是不间断地发展,完全不存在独立的分曲。他的最后的作品《福斯塔夫》也有同样的特点,所不同的只是用喜剧性的音乐语言作为表现手段而已。表面上看来,《奥赛罗》和《福斯塔夫》的音乐有些像瓦格纳的“无终旋律”,但是,如果细加分析,则诚如威尔第自己所说:“我和瓦格纳毫无共同之处。恰恰相反,要是你们用心谛听,努力领悟乐曲的内容,就会发现我有些地方和他完全相反”(1872年4月17日致C.德桑克蒂斯的信)。

奥赛罗

1887年,歌剧《奥赛罗》第一次在米兰上演即被认为不仅是作曲家的最高成就,也是意大利歌剧的最高成就。《法尔斯塔夫》是他最后一部歌剧,直到现代,这部喜剧杰作仍在演出,并受到人们的喜爱。1859年威尔第与同居10年的女高音歌唱家朱塞皮娜·斯特雷波尼结婚。1897年斯特雷波尼的去世标志着威尔第作曲生涯的结束,此后仅创作了四首宗教歌曲。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圣阿加塔去世,几十万群众涌上街头向他的遗体告别,隆重的哀悼场面超过了皇帝的国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