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罗元发(1910年11月15日-2010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1]。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学院。1955年,任兰州军区空军首任司令员。1957年,接替段苏权,担任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1968年,由李际泰接任)。

1955年,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目录

人物简介

罗元发(1910.11.15-2010.5.10),福建省龙岩县龙门乡龙门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福建龙岩列宁青年队队长,红12军军部特务连政治委员,红13军第14师机枪连政治指导员,红14军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红九军团第14师42团代理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红三军团第五师15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政治委员,红一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雁北地委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和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六军军长,参加了保卫延安、宜川和进军新疆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疆军区司令员兼中共北疆区党委书记,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委顾问等,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生平经历

罗元发(1910—2010.5.10),福建省龙岩市人,他年仅14岁被迫离家去外地参加修公路、当挑夫为生,后回故里给人放牛。

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大革命失败后在村里拳术馆以习武为掩护,继续秘密从事农协工作。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参加后田乡农民起义。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入闽,龙岩县境革命斗争蓬勃发展,他家乡成立农民赤卫队,被选为队长,率队参加了配合红4军攻打龙岩县城的作战。战后编入红4军第4纵队,不久调任龙岩县列宁青年队队长。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入闽西红军学校学习后任红12军特务连排长、政治指导员,红5军团第13军连政治指导员、军直属队中共总支书记,红9军团第14师42团代理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红3军团第5师15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

长征中任红3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科科长、第12团中共总支书记,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1师1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参加直罗镇、东征等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平型关战斗中,参与指挥所部在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顽强阻击日军增援,出色完成任务,为此战大捷做出贡献。后任独立第1师1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起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雁北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雁北地委书记,率部转战察南、保北、平西、雁北广大地区,参加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1944年秋离开雁北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翌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第6军军长。率部先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2]、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和解放西北的重要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奉命率第6军进驻新疆,兼任北疆区党委书记、新疆分局委员和北疆军区司令员、北疆剿匪前线指挥等职,参与领导了该区平叛作战和剿匪及恢复建设等工作。1952年调任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4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68年9月起任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参与组织领导“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试验等重大任务,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75年7月退居二线任国防科委顾问组组长;1982年离职休养。

罗元发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视频

罗元发 相关视频

被誉为“铁流雄鹰”的虎将罗元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