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團大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百團大戰要圖原圖鏈接原圖地址

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地區的戰役,戰爭初期戰報統計(第一階段)共達一百零五個團,因此定名為百團大戰(原正太戰役)。本戰鬥亦曾陸續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中國抗日戰爭中由中國共產黨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以下皆以八路軍稱呼),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間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又稱晉南遊擊戰)。

戰役情況

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等共105個團20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河北山西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繫,壓縮八路軍的作戰空間,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在華北交通線中,正太鐵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是日軍 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路戰役

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

1940年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繼收復日軍占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全部加起來可能200個團都不止)

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乾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

1940年8月,八路軍指揮部動員了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地區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毀了鐵路、橋樑、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1]

作戰背景

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由於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日本侵華的戰略要地華北的發展日漸壯大,日本軍隊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長城、華北、東北的部分軍隊,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為依託,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掃蕩,並在荒原挖溝築堡試圖阻礙抗日力量的進攻,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藉此控制並逐漸縮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兩次掃蕩,將集中於華北地區30餘萬日軍、滿洲國軍隊的分布點不斷增加,力量分散,這對華北地區的八路軍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大規模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2]

戰役起因

1940年夏,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開展的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1940年以後,日本歐洲動盪,一面加緊誘迫國民黨投降,一面加強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為了粉碎日軍的圖謀,打破其"囚籠政策",克服國民黨頑固派對日妥協投降的危險,華北八路軍所屬部隊乘青紗帳和雨季,對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餘萬人,故稱"百團大戰"。這次戰役的主要意圖是破襲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線。[3]

戰役過程

百團大戰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蕩"階段。

第一階段 (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鬥,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樑、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4]

第二階段(1940年9月22日至10月上旬),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裡,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鬥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5]

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蕩。在這段時間裡,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蕩。[6]

戰果統計

3個半月中,我敵後軍民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多次,計斃傷日軍二萬多人,偽軍五千多人;俘日軍280多人、偽軍1.8萬多人;破壞鐵路九百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壞橋樑、車站258處;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從殲敵(日軍)數字看,八路軍獨自發起的百團大戰不亞於1939年蔣介石部署全國十個戰區71個師發起的對日冬季攻勢的戰果,如果加入殲滅偽軍數字,八路軍的戰果還高於國軍全軍在冬季攻勢的殲敵數字,由此大大提高了八路軍的政治地位。

歷史意義

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我軍參加兵力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果最豐富的一次戰役。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鬥志,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後世評論

1940年,日本再次組成好戰的近衛內閣。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做準備。侵華日軍一面積極推行對蔣介石的誘降活動,一面以大規模軍事行動和對成都、重慶的狂轟濫炸逼蔣求和。"東方慕尼黑"的烏雲籠罩着中國大地。為了克服投降危險,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粉碎日寇對我抗日根據地施行的"囚籠政策",我華北軍民在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的直接指揮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中國共產黨對外一直對百團大戰完全肯定,但在內部對於百團大戰的評價卻因歷史的進程出現一定的出入。

聶榮臻在答《抗敵報》記者問時指出,"百團大戰"是一個主動的進攻戰役,使日軍在華北的主要鐵路、公路受到廣泛破壞,井陘煤礦被徹底破壞,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治安肅正"、"以戰養戰"等陰謀計劃。敵華北方面軍在其作戰記錄中也承認:"此次襲擊,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需要長時期和巨款方能恢復。"

彭德懷在自傳中寫到:這次戰役大大提高了華北人民群眾敵後抗日的勝利信心,對日寇當時的誘降政策以及東方慕尼黑陰謀以很大打擊,給蔣管區人民以很大興奮。此役也給了投降派又一次打擊,提高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的聲威,打擊了國民黨製造所謂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

1979年,彭德懷完全平反後,對百團大戰基本持完全肯定的態度。

如今各方均認為:當時日軍的反撲確實給根據地帶來很大困難,但中華民族的對日抗戰本身就準備着巨大困難和犧牲,因"招來"困難而被指責是不正確的。

數據記載

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率共產軍對日軍華北一帶交通及生產區發動奇襲,同時破壞鐵路、橋樑及通信設施

池田龜市中尉排級分隊(駐娘子關警備隊)

第八混成旅團(旅團長水原義重少將)第三十四大隊(駐井陘附近)

獨立第四混成步兵旅團(旅團長片山省太郎中將)〔駐陽泉(第十五大隊德江光中佐)、壽陽(第十四大隊原田寅良中佐)、榆次(第十二大隊)〕該旅團傷亡最為嚴重,陣亡總數276名。

獨立第三混成旅團(察南南部)

獨立第二混成旅團(北部同蒲路)

日軍華北方面兵力密度為一平方公里0.37人,各師團兵力平均分散在約200處,百團大戰後日軍正式實施對八路軍的剿滅戰。

戰爭期間日軍發動反擊

第一次反擊戰(1940年9月1日-9月18日第一期晉中作戰)

獨立第九混成旅自太谷、榆次地區與獨立第四混成旅由平定、和順地區相互策應前進,至松塔鎮附近,摧毀敵人後方設施,並掃蕩周圍潛伏之敵軍。

晉察冀邊區肅清作戰(1940年10月3-11月2日)

第二次反擊戰

1940年9月23日-10月11日察南南境

10月11日-12月4日第二期晉中作戰

大戰經過

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蕩"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

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

第二階段(1940年9月22日-10月上旬)。

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裡,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

第三階段(1940年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

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樑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詳細戰況

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對日軍的大規模的進攻作戰。1940年夏,日本利用德國在歐洲推進,英、美無暇東顧的機會,加緊對國民黨施行軍事壓力和政治誘降,於5月間發動棗(陽)宜(昌)戰役,連續轟炸重慶,聲稱要進攻西安、重慶、昆明,迫使英、法封鎖滇越路和滇緬路;還通過各種渠道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代表進行接觸,商談"和平"條件。同時,加強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推行"囚籠政策",使敵後抗日根據地受到嚴重威脅。這時國民黨政府更加動搖。1940年3月和6月,蔣介石的代表先後去香港、澳門與日本代表會談;由於日本要求條件苛刻,未達成協議。為了打破日偽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和"掃蕩",爭取華北乃至中國全面戰局的好轉,克服國民黨的投降危險,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在華北敵後(除山東外)發動了大規模的破擊作戰。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同時要求對同蒲(大同-風陵渡)、平漢(今北京-漢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寧(今北京-瀋陽)、德石(德州-石家莊)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等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含)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含)段;八路軍參戰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八路軍的進攻戰役於1940年8月20日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正太鐵路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日軍在正太鐵路沿線駐有獨立混成第4旅(司令部駐陽泉)全部,獨立混成第8、第9旅(司令部分別駐石家莊和太原)各一部。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以18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又2個騎兵營、5個游擊支隊,在部分炮兵和工兵配合下,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開攻擊。經數小時激戰,右縱隊攻入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殲日軍一部。爾後,破壞了娘子關以東的橋樑和通信線路。向娘子關至微水段進攻的中央縱隊,連克蔡莊、地都、北峪、南峪等日軍據點,並破壞橋樑兩座。攻擊井陘煤礦的中央縱隊一部,在礦工支援下,破壞了煤礦的主要設施,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1940年8月23日,因石家莊方向的日軍西援,加上連日降雨,河水泛濫,嚴重妨礙作戰行動,晉察冀軍區部隊遂轉移兵力,實施對鐵路、橋樑、隧道的全面破擊。

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以8個團(包括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8個獨立營的兵力,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和中央縱隊,亦於1940年8月20日夜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9旅一部展開攻擊;另以2個團會同平定、遼縣、榆社等地方武裝,分別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擊,並牽制各點守敵,保障主力側後的安全。左翼隊一部進攻蘆家莊,連克碉堡4座,殲日軍80餘人;右翼隊一部攻擊桑掌和鐵爐溝等據點,殲日軍130餘人。21日,該師為阻止日軍從側背攻擊破路部隊,令預備隊一部搶占陽泉西南4公里處的獅垴山高地。從23日起,陽泉日軍在飛機支援下,並使用化學武器,不斷向獅垴山猛攻。第129師阻擊部隊英勇奮戰,堅守6晝夜,殲日軍400餘人,保障了破擊部隊翼側的安全。經數日作戰,第129師控制了正太鐵路西段除陽泉、壽陽以外的大部分據點及火車站,嚴重破壞了該段的路軌、橋樑、隧道,使正太鐵路西段陷於癱瘓。

繼續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占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為擴大戰果,1940年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繼續破壞日軍交通線,摧毀深入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部署是:第120師主力對同蒲鐵路北段寧武至軒崗段進行徹底破壞,再次切斷同蒲鐵路北段的交通;晉察冀軍區主力破擊淶(源)靈(丘)公路,並奪取淶源、靈丘兩縣城;第129師重點破擊榆(社)遼(縣)公路,收復榆社、遼縣(今左權)兩縣城。

晉察冀軍區以8個團、3個游擊支隊、2個獨立營組成左、右翼隊和預備隊,於1940年9月22日發起淶(源)靈(丘)戰役,對該地區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和第26師及偽軍各一部發動進攻。右翼隊重點攻擊淶源縣城,由於缺乏攻堅器材,日軍頑強抵抗,經通宵激戰,未能得手。23日,轉為攻擊淶源外圍日軍據點。至26日,相繼攻占三甲村、東團堡等10餘處據點。28日,由張家口增援的日軍3000餘人進抵淶源城,右翼隊遂轉移兵力於靈丘、渾源方向,協同左翼隊先後攻占了南坡頭、搶風嶺、青磁窯等日軍據點。10月9日,又有大同日軍1000餘人來援。晉察冀軍區遂決定結束淶靈戰役。此役共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

第129師以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兩個團組成左翼隊,以第385旅(附第32團)組成右翼隊,發起榆(社)遼(縣)戰役,向守備榆遼公路的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展開攻擊。至30日,左翼隊經過艱苦奮戰,攻占榆社縣城,殲日軍400餘人。右翼隊攻占榆遼公路上的小嶺底、石匣等日軍據點後,準備協同新編第10旅進攻遼縣時,和順、武鄉的日軍同時出援,第129師遂決定停止攻城,轉移兵力於紅崖頭、官地垴地區伏擊由武鄉出援的日軍。第385旅在向伏擊地域開進途中,與日軍援兵600餘人遭遇,經15小時激戰,日軍雖被消滅過半,但餘部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頑抗,雙方形成對峙。同時由和順出援的日軍突破新編第10旅狼牙山阻擊部隊陣地。在這種情況下,第129師遂撤出戰鬥,榆社復為日軍占領。榆遼戰役共殲日軍近1000人。第129師一部在和(順)遼(縣)公路上的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擊毀汽車40餘輛。

第120師為配合淶靈、榆遼地區的作戰,對同蒲鐵路北段進行了新的破擊,再度切斷了該線交通。第129師所屬冀南軍區以12個團的兵力,對日軍正在修築的德石鐵路和邯(鄲)濟(南)鐵路以及一些重要公路線,均進行了破擊,共殲日偽軍1700餘人。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部隊10月1~12日,舉行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攻克據點20餘處,殲日偽軍1500餘人,破壞公路150公里。第二階段作戰,八路軍攻克日偽軍據點多處,平毀了部分封鎖溝、牆,打擊了偽政權組織,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日軍遭到八路軍連續兩個階段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打擊後,深感八路軍對其威脅的嚴重性。為穩定局勢,鞏固占領區,便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的報復"掃蕩"。1940年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反"掃蕩"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與地方黨政機關和廣大群眾密切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堅決消滅進犯之敵,粉碎日軍的"掃蕩"。

1940年10月6日,沁縣、襄垣日軍在榆社、遼縣日軍的配合下,以近萬人的兵力,對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領導機關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據地榆社、遼縣、武鄉、黎城間地區進行連續"掃蕩"。1940年10月29日~11月4日,第129師第385、第386旅和新編第10旅主力及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於武鄉縣關家垴地區,將日軍第36師1個營包圍,殲其400餘人,並給武鄉、遼縣增援之敵以重大殺傷。日軍連遭打擊,餘部於14日撤退。從11月17日起,日軍約7000人"掃蕩"太岳區。第129師所屬太岳軍區將主力編成沁(源)東、沁(源)西兩個支隊,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活動於沁河兩岸,尋機打擊日軍,至27日,殲日軍近300人,迫使其於12月5日撤退。

從1940年10月13日起,日偽軍以萬餘人"掃蕩"平西(今北京以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11月9日,日軍又以萬餘人"掃蕩"北嶽抗日根據地,並占領了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嶽兩區軍民,以內外線相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連續伏擊、襲擊日軍後方交通線,迫使日軍大部撤退。阜平、王快的日軍則築堡修路,企圖長期占領。12月3~27日,晉察冀軍區以4個團向阜平、王快的日軍發動進攻,殲其500餘人,迫使日軍全部撤出北嶽抗日根據地。

1940年12月中旬,日軍以2萬人的兵力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至1940年12月23日,占領了除保德、河曲以外的所有縣城和大部集鎮。第120師部隊和晉西北地區群眾實行空室清野,堅持"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游擊戰。同時,集中部分主力部隊,破擊日軍後方交通線,攻擊日軍修路部隊和運輸隊,共殲日偽軍2500餘人,迫使日軍於1941年1月下旬全部撤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歷時3個半月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一共進行了1800多次戰鬥,拔除敵人據點約3000個,擊斃擊傷日偽軍2.58萬人,俘虜敵人1.8萬多人,並且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破壞鐵路470餘公里、公路1500餘公里,繳獲各種炮50餘門、各種槍5800餘支(挺)。八路軍傷亡1.7萬餘人。日軍在遭受打擊後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並從華中正面戰場抽調2個師加強華北方面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大戰影響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日軍正面交鋒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方認為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中國軍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百團大戰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局勢的改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國共產黨的聲望提高,中國國民黨以此改變了對共產黨的認識,加強了對共產黨的控制,日軍在此次戰爭失利後,加強了軍事力度。

歷史評價

積極方面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占領的部分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和增強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衊,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百團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戰術評價

劉伯承一貫主張部隊要有正規的戰略戰術素養,要有不斷發展創新的軍事理念,但彭德懷對此卻不那麼認為;1942年4月30日,在晉冀魯豫區和相關軍隊系統的座談會上,劉伯承作了《晉冀魯豫抗日民主根據地現狀的報告》,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晉冀魯豫地區抗戰以來的工作。它無可避免地提到了"百團大戰"問題。

劉伯承的報告肯定了成績,也毫不諱言地指出了缺點。他認為百團大戰前後,由於對"從內戰轉到抗日游擊戰之舵掌握不緊,過分強調正規軍,犯了編並與放任地方武裝的錯誤",一度影響了根據地的建設。同時,他還指出,百團大戰總的來講是一場打了勝仗的大戰役,但存在着不少戰略戰術上的錯誤,如敵眾我寡之下,沒有以弱示敵,過早暴露了我們的真實實力;沒有充分發揚正規戰與游擊戰相結合的傳統優勢,有些倉促上陣的意味,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響甚至矯枉過正。

劉伯承提出這些問題,並未針對彭德懷,他只是對自己執掌的一二九師和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工作作了自我批評。歷來主張獨立自主地開展山地"游擊戰"的毛澤東覺得劉伯承對百團大戰失誤的認知是準確和恰如其分的。以八路軍的實力來看,打一個這樣的大戰未免太過冒險。此外,他對彭德懷在百團大戰上的臨機專斷是有不同看法的。隨即,毛澤東在整風運動中,把劉伯承的那份報告交與大家討論。打了勝仗的彭德懷對此當然想不通,也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後來,他還是就百團大戰的戰略戰術作了一些檢討和認識,中央對此也未有什麼異議。[7]

日方記載

池田龜市中尉排級分隊(駐娘子關警備隊)

獨立第四混成步兵旅團(旅團長片山省太郎中將)〔駐陽泉(第十五大隊德江光中佐)、壽陽(第十四大隊原田寅良中佐)、榆次(第十二大隊)〕

獨立第九混成步兵旅團(旅團長池上賢吉少將)〔駐太原(第四十大隊)、忻縣(第三十九大隊)〕

獨立第三混成旅團(察南南部)

獨立第二混成旅團(北部同蒲路)

戰爭期間日軍發動反擊

晉察冀邊區肅清作戰(1940年10月3-11月2日)

臨時第101混成旅團(駐蒙軍、第1軍、第110師團、獨立第十五混成旅團)

第二次反擊戰

1940年9月23日-10月11日察南南境

10月11日-12月4日第二期晉中作戰

根據日軍戰史上社鎮撤退時戰死44人、陽泉與盂縣戰死66人、榆社與遼寧戰死80人、晉中地區戰死71人負傷66名失蹤2名、淶源地區戰死133人、插箭嶺戰死1人負傷1人、第二次反擊戰(察南南境失蹤31名),皇協軍傷亡失蹤1202人。百團之戰是游擊的戰略進攻,平漢鐵路恢復通車,同蒲路全線通車,石太路勉強可通車,井陘煤礦區機器修復仍可使用。

五個謎團

大兵團作戰

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一直以小規模的游擊戰著稱。為什麼到1940年八路軍會發動大兵團作戰的百團大戰呢?

首先,是為了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1940年,日本急於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汪精衛政權。一方面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加緊與蔣介石政權"和談";另一方面在桂南、粵北、河套、鄂北、鄂西發動新的攻勢,對重慶進行持續半年多的大轟炸,並揚言要攻打重慶、昆明、西安……中共極其擔憂蔣、汪"統一投降、統一反共(毛澤東1940年7月6日語)"、"中日聯合'剿共'(毛澤東1940年11月9日語)",希望通過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事跡激勵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

其次,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至1940年夏,日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3000餘個據點、1萬多個碉堡、5000餘公里鐵路、3萬餘公里公路。這種嚴密而便捷的軍事網絡,使兵力有限的日軍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因此,劉伯承把日軍的上述部署稱之為"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由於日軍的據點相互呼應,要打破這種"囚籠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區發起攻擊,而必須在比較廣闊的地區同時發起攻擊。

再次,八路軍的隊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40年6月7日,八路軍總部公開宣布:抗戰以來,八路軍正規部隊已由1937年的4萬多人發展到50萬人,創造了包括將近1億人口的解放區和游擊區。八路軍總部還於1940年7月7日公布:3年來八路軍收復縣城150座,斃、傷、俘敵偽40萬人。抗擊的日軍達40萬,占侵華日軍總人數的58%,並抗擊了全部偽軍。[8]

中央批示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懷、左權聯名簽署的破擊正太鐵路的《戰役預備命令》下發給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並報中央軍委。那麼,為什麼又未見中央軍委的批示呢?

毛澤東在1938年5月撰寫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寫道:"……干涉到下級的具體事項,例如戰役戰鬥的具體部署等等,同樣是有害的。因為這些具體事項,必須按照隨時變化隨地不同的具體情況去做,而這些具體情況,是離得很遠的上級機關無從知道的。這就是戰役和戰鬥的分散指揮原則。"具體到百團大戰,聶榮臻說:"破襲正太路,或者破襲平漢路,這是游擊戰爭中經常搞的事情。可以說,這是我們的一種日常工作,不涉及什麼戰略問題。這樣的作戰計劃,軍委是不會反對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朱、彭、左7月22日下達的《戰役預備命令》已經是"命令",表明當時並沒有必須經過中央軍委批准後才能組織這種戰役的程序。必須指出的還有,百團大戰在當時是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正式肯定的。

中共中央書記處曾於1940年9月10日發布《中央關於擊敵和友的軍事行動總方針的指示》,要求華北"應擴大百團戰役行動",山東和華中地區"應仿照華北百團大戰先例","組織一次至幾次有計劃的大規模的對敵進攻行動"。1940年9月18日和9月20日,延安各界連續舉行兩次大規模的群眾集會,隆重慶祝百團大戰的勝利。中央軍委副主席王稼祥在9月18日的集會上發表了《慶祝百團大戰的勝利》的講話。毛澤東出席了9月20日的集會。

1940年12月2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從延安致電彭德懷:「百團大戰對外不要宣告結束,蔣介石正發動反共高潮,我們尚須利用百團大戰的聲勢去反對他。」

百團參戰

發布預備命令到最後下達行動命令,八路軍總部部署的都是20來個團參加的正太戰役。於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光輝的名詞--"百團大戰"。

為什么正太戰役會擴大成為百團大戰?首先,是因為根據地軍民的抗日熱情。根據"戰役和戰鬥的分散指揮原則",不但八路軍總部只部署了20來個團參戰,各集團同樣也只具體部署了部分部隊參戰。因此,"百團大戰"實際上不是由任何人和任何一級機構發動的,而是華北八路軍全體將士積極主動參戰的結果。

百團大戰還有人數與八路軍正規部隊相當或更多的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並有至少20萬民眾參加,這更是根據地軍民積極參戰的結果。山西陽泉的老民兵王德順說:"我們實在是受夠了漢奸和小日本的氣了!聽說正規部隊要打日本人,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跟着部隊跑。"這樣的百團大戰,實際上較之八路軍總部或其他統帥部正式部署的百團大戰更為寶貴,更為偉大,是最值得中華民族弘揚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由破襲正太鐵路的目標所決定的。正太鐵路,以河北石家莊為起點,山西太原為終點,連接平漢、同蒲二路,全長243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內170.7公里。百團大戰爆發時,沿線駐有以獨立混成第四旅團(司令部駐陽泉)為主的日軍共3600餘人。但在百團大戰爆發當晚,正好有1200名退伍日軍在回國途中到達正太路,其中,400人進入陽泉,800人進入娘子關。

再次,大破襲帶來大戰機,促進了更多的部隊參戰。8月20日22時,八路軍在以正太路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同時發起攻擊,戰區內日軍一片混亂,很多日軍長期高枕無憂的目標成為八路軍的攻擊對象。號稱"天下第九關"的三晉門戶娘子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曾經為日軍師團司令部駐地。由於長期未受攻擊,1940年,這裡只駐有一個中隊級的守備隊。在百團大戰中,娘子關成為八路軍首輪攻擊的主要目標。8月21日中午,八路軍將士驕傲地把中國國旗插到了娘子關上。這一圖片與消息在各報刊出,全國軍民大受鼓舞。正太路日軍指揮中心陽泉也受到干擾性的襲擊,八路軍襲擊部隊占據距日軍旅團司令部僅300米遠的廟高地,而且據守達四日之久。遺憾的是,裝備太差的八路軍只能用步槍向陽泉城射擊,對城內日軍形不成真正的威脅。

作戰時間

八路軍總部對於百團大戰最初並沒有規定戰期,只是在預備命令中要求從部隊出動之日起準備一個月的糧食,這大體可理解為作戰一周左右。因此,一二九師8月17日下達的作戰指示要求:"必須保證從廿日廿二時開始連續破擊至少五天或七天,並爭取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摧毀任務。"那麼,百團大戰為什麼又打了這麼久呢?

首先,是大好戰機延長了作戰時間。戰鬥打響後的幾天內,戰區內日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八路軍完全控制了戰場上的局勢。為了爭取更大的戰果,"集總令正太破擊必須堅持至少半個月(15天)之久"。八路軍放棄苦守了七天七夜的獅腦山,陽泉日軍開始出擊。八路軍放棄了對娘子關的爭奪,河北日軍開始進入山西。

日軍開始實施"晉中作戰",來自晉南的6000多名日軍以500人左右為一路,阻擊從正太路返回太行山根據地的軍民,一度威脅到轉移至卷峪溝的中共北方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和一二九師師部,局勢開始緊張起來。根據敵情變化,八路軍總部下令自次日起全線轉移,各種戰鬥全部結束。

其二,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發動了第二階段的戰鬥。百團大戰前期的勝利,使彭德懷產生了開展第二階段戰鬥的想法。他於8月31日向賀龍、關向應、聶榮臻、劉伯承、鄧小平徵求意見,並報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詢問是否可以徹底摧毀正太路和同蒲路部分路段,使晉西北、晉察冀、太行山三大根據地連成一片。這一估計過於樂觀,但擴大戰果是完全可能的。1940年9月16日,朱、彭、左聯名下達了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作戰命令。這一命令要求:一、繼續破壞敵寇交通;二、克復深入我基本根據地內之某些據點。9月20日夜,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戰鬥打響。

其三,反"掃蕩"和擴大政治影響使百團大戰延長至1941年1月下旬才最後結束。為了對百團大戰實施報復,日軍於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場"毀滅戰"。編入戰鬥序列的部隊多達5個師團、10個獨立混成旅團和1個騎兵旅團,實際出動兵力約15萬。

批評和非議

百團大戰在進行期間,獲得了全國抗日戰線的一致高度評價,"後方的同胞們為此感奮到流淚"(1940年9月19日《新華日報》社論援引重慶某晚報語),也獲得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好評。同時,也引來了一些批評和非議。

首先應當指出,像任何一場戰役一樣,百團大戰也存在着不少主觀設想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的失誤,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對這些失誤和錯誤,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團大戰進行過程中,八路軍總部和各作戰部隊就不斷地做這種批評和自我批評,並且在實際戰鬥中不斷地調整不恰當的計劃與要求。

其次,由於日軍的瘋狂報復,百團大戰的確加劇了華北根據地和八路軍的困難,這種困難的程度,今人很難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懷在左權縣一個村莊召集一個地方幹部會議,與會者餓得連坐都坐不穩,彭德懷只好請大家躺在炕上開會。在這種背景下,對百團大戰出現一些情緒化的批評意見,也可以理解。

歷史不可能永遠被扭曲,今天的中國人又像百團大戰期間的中國人那樣,對百團大戰及其領導者、指揮者、參戰者和支持者充滿敬意。百團大戰所產生的良好政治影響,無可替代,彌久愈珍。

紀念碑

百團大戰紀念碑原圖鏈接原圖地址

百團大戰紀念碑,矗立在陽泉市區南6公里,海拔1160米的獅腦山主峰上。這裡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主戰場之一。

紀念碑包括百團大戰紀念碑和百團大戰紀念館兩個部分。紀念碑是由主碑、副碑、圓雕、題字碑、烽火台、"長城"等組成的建築群。主碑與3個副碑組成一個巨大的箭頭,指向石太鐵路,寓意百團大戰以破擊正太(石太)鐵路拉開序幕。東西兩側的4個烽火台與蜿蜒起伏的"長城"連接,意味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紀念館分上、下兩個展廳,展覽分"驚世壯舉,輝煌戰果"、"英雄史詩,宏偉工程"、"不朽精神,深刻教益"和紀念百團大戰的書畫四大部分,珍藏有100多幅珍貴照片以及圖片。

為紀念"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緬懷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1985年4月中共陽泉市委、陽泉市人民政府報請中共山西省委批准,決定在獅腦山主峰興建"百團大戰紀念碑"。"百團大戰紀念碑"坐北朝南,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圓雕、兩座題字碑、四個烽火台和長227米蜿蜒起伏的長城組成,於1987年6月30日建成。

紀念碑高40公尺的主碑,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主碑的三個面上,分別鐫刻着彭真、徐向前、薄一波的題詞。百團大戰紀念碑全局彭真的題詞是"戰績輝煌,永垂史冊";徐向前的題詞是"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薄-波的題詞是"百團大戰,抗日戰爭中最光輝的一頁,必將載諸史冊,永放光芒。"第一座題字碑正面是"百團大戰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鐫刻着"百團大戰示意圖"。第二座題字碑的正面和背面分別鐫刻着《百團大戰紀念碑記》和《獅腦山戰鬥紀略》。 百團大戰紀念館原圖鏈接原圖地址 整個紀念碑建築群,結構嚴謹,美觀新穎,氣勢雄偉,威嚴壯觀,反映了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的宏偉氣魄。在紀念碑周圍是林木繁茂的獅腦山森林公園。公園內建有供人們遊覽和休息的獅子閣、鍾亭、蘑菇亭,還有修復了的禪岩、蒲台兩座古寺,使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獅腦山峰更加壯麗、秀美!

為了緬懷抗日英烈的豐功偉績,市委、市政府於1987年6月30日竣工建成百團大戰紀念碑、"長城"、鍾百團大戰樓、蘑菇亭等建築群。紀念碑坐北朝南,從低到高,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園雕、兩座題字碑、烽火台、"長城"組成,整個建築群占地25畝。最高處是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平台,平台中心高聳着大理石主碑,三角形的角上各一座副碑。主碑與三座副碑以及兩座題字碑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箭頭,直指石太鐵路,寓意當年百團大戰以破襲正太(石太)鐵路拉開序幕。主碑高40公尺,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寓意百團大戰發生於1940年,象徵着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威武不屈、抗擊外敵的革命精神。三座副碑,形如軍旗,象徵着參戰八路軍129師、120師和晉察冀軍區三支大軍。三座副碑之間相距105公尺,寓意着參加戰役的105個團。3座副碑上鑲着6塊巨大的鍛銅浮雕,生動地反映了百團大戰中軍民"出擊"、"破路"、"攻堅"、"支前"、"轉移"、"勝利"的情景。由三角形平台往下,從第一座題字碑到主碑之間形成了三個階段,寓意着百團大戰經歷的三個階段。再往下沿東西兩側設有4個烽火台,由227公尺蜿蜒起伏的"長城"連接,寓意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陽泉市委、市政府於1985年8月15日建成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百團大戰紀念館",整個展廳總面積301.4平方米,共展出照片126件138幅,繪畫5件,書法10件14幅。

1997年,百團大戰紀念碑(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使其真正成為百姓歡迎勝利的八路軍陽泉乃至全國一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這裡,春日山花爛漫;夏季涼風習習,濃蔭蔽日;秋來天高氣爽,紅葉遍野;冬季銀裝素裹,萬綠叢叢,已形成初具規模的森林公園,成為陽泉人民和八方賓客旅遊踏青、登高望遠,鳥瞰市區全貌的惟一景區,年接待遊客上百萬人次。

相關視頻

百團大戰 The Hundred Regiments Offensive 201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