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屋民俗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屋民俗馆

中文名: 罗屋民俗馆

国 家: 中国

地 址: 香港柴湾吉胜街14号

创建时期: 18世纪

简 称: “罗屋”

门 票: 免费

罗屋民俗馆是一座法定古迹,也是香港历史馆博物馆的分馆,位于香港柴湾吉胜街14号,距柴湾站5分钟路程。“罗屋”建于18世纪,是柴湾硕果仅存的一座古村屋。其原来的户主是一家姓罗的客家人,故名“罗屋”。罗屋在1989年11月被列为法定古迹,现在免费开放给游客参观。[1]

基本简介

罗屋民俗馆的建筑名为罗屋,是一间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古村屋,原来的居民乃客家人。18世纪初,客家人自宝安迁徙至香港的柴湾,建村定居,客家人习惯以其姓氏来名其族屋群。因为罗屋的主人即是姓罗的客家人,而他们是在乾隆年间兴建这间村屋。柴湾原有六村:罗屋、成屋、蓝屋、陆屋、西村和大坪村,都是客家村,但随市镇的发展,各村落便相继消失。罗屋博物馆已成为柴湾一带仅存的古村屋。

1976年5月,市政局决定将罗屋修复为民俗馆。1989年11月10日,罗屋成为了香港法定古迹。民俗馆终于在1990年1月19日正式开放。馆内藏品的内容主要介绍柴湾的历史、罗屋的历史和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屋内放有家俬、农具、日用品等展品,以复原村屋的面貌。

罗屋民俗馆是一座法定古镇,距柴湾站5分钟路程。“ 罗屋”建於十八世纪,是柴湾目前硕果仅存的一座古村屋。其原来的户主是一家姓 罗的客家人,故名“ 罗屋”。

罗屋民俗馆是香港历史馆博物馆的分馆,由一所二百多年历史的客家村屋─罗屋修复后改建而成。罗屋属“三间两廊”式的中国传统民居,面积约120平方米,设计简单,风格古朴。厅房与大门之间设有天井,天井两侧另建有称为“廊”的有盖伸延部分,分别用作厨房和杂物房。屋外的空地俗称“晒棚”或“禾坪”,是村民用来晒谷、晾衣、修理农具、乘凉和宴会的地方。

柴湾历史

柴湾原有多条客家村,但随着市区的拓展,村落相继荒废,现只剩下硕果仅存的“罗屋”。“罗屋”原属于一罗姓客家人所拥有,因此得名。罗氏族人的先祖在乾隆年间兴建这间村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1989年香港政府将“罗屋”列作法定古迹,永久保留,见证柴湾的历史发展。

屋民俗馆位于柴湾吉胜街十四号,从户主仍保存的一纸地契,可作证明。

罗屋是柴湾区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原有村屋,建成至今已超过二百年,是典型的中型客家村屋。屋主罗氏的祖先在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年间,由中国北方南迁至柴湾定居。他们一家以种稻为生,生活简单而俭朴。罗屋现已重修为民俗博物馆,馆内展出乡村的家具和农具。

地域背景

罗屋民俗馆所属香港岛旅游风景之一

香港岛,简称为港岛,是香港三块地方中唯一离开大陆的岛。港岛上有很多小山,高度都在300--400米,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面积(和周围小岛)为80.25平方千米(1996年3月),一说为78.1平方千米。

港岛的北面有好几条繁华大街,如皇后大道、德辅道、干诺道等。由于土地少,又多山丘,所以这些街道都是经过劈山和填海建成的;港岛的南部有著名的深水湾、浅水湾,这里是香港的主要旅游区和高级住宅区;港岛中部是香港最繁华的地方,也是香港政府机关所在地,到处都是豪华商业大厦和购物中心。

中区是香港的商业中心,亚洲各大贸易机构,国际银行集团,特区政府,最高法院,第一流的酒店和最新式,最时髦的购物商场,均集中此地。

西区是英国人最早进驻香港之地,却是十分地道的中国人聚居地,住着不少中国传统工匠。沿街可见商号销售各式各样的商品,从中药、手制家具以至寿衣等。

往南区游览,可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和个人喜好,选择以下节目:到海滩日光浴,到赤柱大街购物;在海洋公园观赏杀人鲸表演或坐过山车;到展示5000年历史文物的集古村;去水上乐园游玩消降暑气;乘坐船舨欣赏香港仔风光。

展厅布局

由两部分分别为“罗屋”及民俗馆展览厅。

罗屋是一间中型客家村屋,面积约120平方米,屋顶叠瓦铺盖,是典型“三间两厅”的中国传统民居,中央正厅为一间,是全屋的核心,供奉祖先神位,与两侧建有阁楼的房间合组成“三间过”的格局,布局左右对称,有明显的中轴线,房间是工作间及睡房,而阁楼则用作贮物及孩童的睡处。为了防盗,房屋的窗户不多,厅外与大门之间有用作采光及透气的天井,天井两侧建有遮盖的“廊”用作厨房及杂物间。

大门是全屋唯一的出入口,门框以花岗石砌成,上有屋檐以挡风雨,屋外是用作晒谷、晾衣及宴客称为“晒棚”或“禾坪”的空地。

“罗屋”是一间典型的客家村屋,以厅堂为中心,左右两边的建筑,对称工整。屋内中央为厅堂,两侧为建有阁楼的卧房和工作间。厅堂的正前方是天井,两侧分别是厨房及杂物房。屋内放有民俗藏品如家俬、农具、日用品等,以复原村屋的面貌,充分反映出客家人俭朴刻苦的生活方式。“罗屋”外的空地现设有一系列的展板,以文字及图片分别介绍柴湾的历史、罗屋的历史和建筑特色,以及客家人的习俗。

民俗馆展览厅主要介绍了柴湾发展史、罗屋的由来及复修经过。位于罗屋毗邻,面积约110平方米。馆内设有询问处及小型书店,售卖博物馆的出版物。

罗屋属“三间两廊”式的中国传统民居,设计简单,风格古朴。“间”是指由四角支柱戓四周墙壁所组成的空间,与两侧房间共同组成了俗称“三间过”的基本建筑格局。

屋内正展示选自香港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包括乡村家具及传统农具,复原了客家村屋的内部面貌。罗屋在1989年11月被列为法定古迹,免费开放给游客参观。

展品介绍

位于柴湾吉胜街十四号,是一间典型的客家村屋;该村屋是柴湾区内唯一仍保存的清代前期建筑,原本属于一名罗姓客家人,因此取名罗屋。该村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有户主保存的一纸地契为证。该屋的形制不大,中央是一大厅,两旁为建有阁楼的房间,左右房间的前方另有小房间,分别用作厨房及储物室,门外有一片禾坪,可供收割时晒谷用。屋内摆有古老家具、农具,供人欣赏。毗邻的新建民俗馆大楼内展览罗屋及柴湾地区早期人民生活情况的照片及文物。

参考来源

  1. 罗屋民俗馆,香港历史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