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屋民俗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屋民俗館

中文名: 羅屋民俗館

國 家: 中國

地 址: 香港柴灣吉勝街14號

創建時期: 18世紀

簡 稱: 「羅屋」

門 票: 免費

羅屋民俗館是一座法定古蹟,也是香港歷史館博物館的分館,位於香港柴灣吉勝街14號,距柴灣站5分鐘路程。「羅屋」建於18世紀,是柴灣碩果僅存的一座古村屋。其原來的戶主是一家姓羅的客家人,故名「羅屋」。羅屋在1989年11月被列為法定古蹟,現在免費開放給遊客參觀。[1]

基本簡介

羅屋民俗館的建築名為羅屋,是一間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村屋,原來的居民乃客家人。18世紀初,客家人自寶安遷徙至香港的柴灣,建村定居,客家人習慣以其姓氏來名其族屋群。因為羅屋的主人即是姓羅的客家人,而他們是在乾隆年間興建這間村屋。柴灣原有六村:羅屋、成屋、藍屋、陸屋、西村和大坪村,都是客家村,但隨市鎮的發展,各村落便相繼消失。羅屋博物館已成為柴灣一帶僅存的古村屋。

1976年5月,市政局決定將羅屋修復為民俗館。1989年11月10日,羅屋成為了香港法定古蹟。民俗館終於在1990年1月19日正式開放。館內藏品的內容主要介紹柴灣的歷史、羅屋的歷史和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生活習俗。屋內放有家俬、農具、日用品等展品,以復原村屋的面貌。

羅屋民俗館是一座法定古鎮,距柴灣站5分鐘路程。「 羅屋」建於十八世紀,是柴灣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座古村屋。其原來的戶主是一家姓 羅的客家人,故名「 羅屋」。

羅屋民俗館是香港歷史館博物館的分館,由一所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村屋─羅屋修復後改建而成。羅屋屬「三間兩廊」式的中國傳統民居,面積約120平方米,設計簡單,風格古樸。廳房與大門之間設有天井,天井兩側另建有稱為「廊」的有蓋伸延部分,分別用作廚房和雜物房。屋外的空地俗稱「曬棚」或「禾坪」,是村民用來曬穀、晾衣、修理農具、乘涼和宴會的地方。

柴灣歷史

柴灣原有多條客家村,但隨着市區的拓展,村落相繼荒廢,現只剩下碩果僅存的「羅屋」。「羅屋」原屬於一羅姓客家人所擁有,因此得名。羅氏族人的先祖在乾隆年間興建這間村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1989年香港政府將「羅屋」列作法定古蹟,永久保留,見證柴灣的歷史發展。

屋民俗館位於柴灣吉勝街十四號,從戶主仍保存的一紙地契,可作證明。

羅屋是柴灣區內唯一保存完整的原有村屋,建成至今已超過二百年,是典型的中型客家村屋。屋主羅氏的祖先在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年間,由中國北方南遷至柴灣定居。他們一家以種稻為生,生活簡單而儉樸。羅屋現已重修為民俗博物館,館內展出鄉村的家具和農具。

地域背景

羅屋民俗館所屬香港島旅遊風景之一

香港島,簡稱為港島,是香港三塊地方中唯一離開大陸的島。港島上有很多小山,高度都在300--400米,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面積(和周圍小島)為80.25平方千米(1996年3月),一說為78.1平方千米。

港島的北面有好幾條繁華大街,如皇后大道、德輔道、干諾道等。由於土地少,又多山丘,所以這些街道都是經過劈山和填海建成的;港島的南部有著名的深水灣、淺水灣,這裡是香港的主要旅遊區和高級住宅區;港島中部是香港最繁華的地方,也是香港政府機關所在地,到處都是豪華商業大廈和購物中心。

中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亞洲各大貿易機構,國際銀行集團,特區政府,最高法院,第一流的酒店和最新式,最時髦的購物商場,均集中此地。

西區是英國人最早進駐香港之地,卻是十分地道的中國人聚居地,住着不少中國傳統工匠。沿街可見商號銷售各式各樣的商品,從中藥、手制家具以至壽衣等。

往南區遊覽,可根據當天的天氣情況和個人喜好,選擇以下節目:到海灘日光浴,到赤柱大街購物;在海洋公園觀賞殺人鯨表演或坐過山車;到展示5000年歷史文物的集古村;去水上樂園遊玩消降暑氣;乘坐船舨欣賞香港仔風光。

展廳布局

由兩部分分別為「羅屋」及民俗館展覽廳。

羅屋是一間中型客家村屋,面積約120平方米,屋頂疊瓦鋪蓋,是典型「三間兩廳」的中國傳統民居,中央正廳為一間,是全屋的核心,供奉祖先神位,與兩側建有閣樓的房間合組成「三間過」的格局,布局左右對稱,有明顯的中軸線,房間是工作間及睡房,而閣樓則用作貯物及孩童的睡處。為了防盜,房屋的窗戶不多,廳外與大門之間有用作採光及透氣的天井,天井兩側建有遮蓋的「廊」用作廚房及雜物間。

大門是全屋唯一的出入口,門框以花崗石砌成,上有屋檐以擋風雨,屋外是用作曬穀、晾衣及宴客稱為「曬棚」或「禾坪」的空地。

「羅屋」是一間典型的客家村屋,以廳堂為中心,左右兩邊的建築,對稱工整。屋內中央為廳堂,兩側為建有閣樓的臥房和工作間。廳堂的正前方是天井,兩側分別是廚房及雜物房。屋內放有民俗藏品如家俬、農具、日用品等,以復原村屋的面貌,充分反映出客家人儉樸刻苦的生活方式。「羅屋」外的空地現設有一系列的展板,以文字及圖片分別介紹柴灣的歷史、羅屋的歷史和建築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習俗。

民俗館展覽廳主要介紹了柴灣發展史、羅屋的由來及復修經過。位於羅屋毗鄰,面積約110平方米。館內設有詢問處及小型書店,售賣博物館的出版物。

羅屋屬「三間兩廊」式的中國傳統民居,設計簡單,風格古樸。「間」是指由四角支柱戓四周牆壁所組成的空間,與兩側房間共同組成了俗稱「三間過」的基本建築格局。

屋內正展示選自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藏品,包括鄉村家具及傳統農具,復原了客家村屋的內部面貌。羅屋在1989年11月被列為法定古蹟,免費開放給遊客參觀。

展品介紹

位於柴灣吉勝街十四號,是一間典型的客家村屋;該村屋是柴灣區內唯一仍保存的清代前期建築,原本屬於一名羅姓客家人,因此取名羅屋。該村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有戶主保存的一紙地契為證。該屋的形制不大,中央是一大廳,兩旁為建有閣樓的房間,左右房間的前方另有小房間,分別用作廚房及儲物室,門外有一片禾坪,可供收割時曬穀用。屋內擺有古老家具、農具,供人欣賞。毗鄰的新建民俗館大樓內展覽羅屋及柴灣地區早期人民生活情況的照片及文物。

參考來源

  1. 羅屋民俗館,香港歷史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