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曼·罗兰」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
{{refimprove|date=2020年3月}}
 +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罗曼·罗兰
 
| 姓名    = 罗曼·罗兰
行 11: 行 13:
 
}}
 
}}
  
'''罗曼·罗兰'''(luomanluolan.) 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
'''罗曼·罗兰'''(luomanluolan.) [[ 思想家]] [[ 文学家]] [[ 音乐]][[ 评论家]]。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 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 诺贝尔文学奖]] 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 小说]] 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 西班牙]] 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 巴黎]] 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经历 ==
 
== 经历 ==
行 19: 行 21:
 
'''早年'''
 
'''早年'''
  
1866年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出生。从小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1880年,定居巴黎。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并开始与他崇拜的托尔斯泰通信。1889~1891年,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此后多次去意大利、贝鲁特、比利时和荷兰等地旅游,收集创作素材。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
1866年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出生。从小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1880年,定居巴黎。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并开始与他崇拜的[[ 托尔斯泰]] 通信。1889~1891年,在[[ 罗马]] 的法国学校就读。此后多次去[[ 意大利]] [[ 贝鲁特]] [[ 比利时]] [[ 荷兰]] 等地旅游,收集创作素材。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创作之旅'''
 
'''创作之旅'''
  
1897年,罗曼·罗兰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1899年发表《理性的胜利》。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01年,《丹东》首次在《半月刊》上发表。1902年,发表《七月十四日》。1903年罗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04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发表在巴黎《半月刊》上。1905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获得费米纳奖,取名为《幸福的生活》。1905年,奥朗道夫书店开始出版这部作品,与《半月刊》竞争。1892年,他与巴黎名教授勃莱亚之女克洛蒂尔特结婚,一位千金小姐,又是名交际花,爱上了一个穷书生,这在当时的社交界传为佳话。1901年,由于一介寒士的罗兰终究无法满足阔小姐出身的妻子的心意,两人便离了婚。离婚以后,他的创作活动改变了方向,倾注全力写作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
1897年,罗曼·罗兰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1899年发表《理性的胜利》。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01年,《丹东》首次在《半月刊》上发表。1902年,发表《七月十四日》。1903年罗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 贝多芬]] 传》(1903)、《[[ 米开朗琪罗]] 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 约翰·克利斯朵夫]] 》。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04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发表在巴黎《半月刊》上。1905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获得费米纳奖,取名为《幸福的生活》。1905年,奥朗道夫书店开始出版这部作品,与《半月刊》竞争。1892年,他与巴黎名教授勃莱亚之女克洛蒂尔特结婚,一位千金小姐,又是名交际花,爱上了一个穷书生,这在当时的社交界传为佳话。1901年,由于一介寒士的罗兰终究无法满足阔小姐出身的妻子的心意,两人便离了婚。离婚以后,他的创作活动改变了方向,倾注全力写作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File:20131105101730-2072328416.jpg|缩略图|右|250px|[http://pic.baike.soso.com/p/20131105/20131105101730-2072328416.jpg 原圖鏈接][http://pic.baike.soso.com/p/20131105/20131105101730-2072328416.jpg 来自原图]]]   
 
[[File:20131105101730-2072328416.jpg|缩略图|右|250px|[http://pic.baike.soso.com/p/20131105/20131105101730-2072328416.jpg 原圖鏈接][http://pic.baike.soso.com/p/20131105/20131105101730-2072328416.jpg 来自原图]]]   
 
'''一战爆发'''
 
'''一战爆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4年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1915年他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1916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曼·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在[[ 日内瓦]] ,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 德国]] 作家[[ 托马斯·曼]] 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4年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1915年他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1916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曼·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 欧洲]]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1917年,罗曼·罗兰放弃国际红十字会奖的奖金和其他文学奖金。
 
1917年,罗曼·罗兰放弃国际红十字会奖的奖金和其他文学奖金。
  
1918年,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维尔奈夫。1922年,发表《战败者》。1924年,发表《甘地传》。1934年,罗曼·罗兰与一位俄国妇女玛丽·库达切娃再婚。 1935年6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了面。1931年,发表《向过去告别》。1937年9月,罗曼·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1938年5月底他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
+
1918年,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 贝多芬]] 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维尔奈夫。1922年,发表《战败者》。1924年,发表《甘地传》。1934年,罗曼·罗兰与一位俄国妇女玛丽·库达切娃再婚。 1935年6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了面。1931年,发表《向过去告别》。1937年9月,罗曼·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1938年5月底他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
 
[[File:罗曼罗兰.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90712150716-73725946_jpg_1421_1600_437253.jpg/800 原圖鏈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3355831&relateImageGroupIds=3355831&lemmaId=40174#3355831_1 来自原图]]]
 
[[File:罗曼罗兰.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90712150716-73725946_jpg_1421_1600_437253.jpg/800 原圖鏈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3355831&relateImageGroupIds=3355831&lemmaId=40174#3355831_1 来自原图]]]
 
'''晚年'''
 
'''晚年'''
行 48: 行 50:
  
 
'''小说'''  
 
'''小说'''  
 +
[[File:罗曼罗兰1.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90712150743-1612366316_jpg_1232_1696_642850.jpg/800 原圖鏈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3355831&relateImageGroupIds=3355831&lemmaId=40174#3355831_2 来自原图]]]
 +
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
  
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
 
[[File:罗曼罗兰1.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90712150743-1612366316_jpg_1232_1696_642850.jpg/800 原圖鏈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3355831&relateImageGroupIds=3355831&lemmaId=40174#3355831_2 来自原图]]]
 
 
'''其它'''  
 
'''其它'''  
  
行 60: 行 62:
  
 
20世纪30年代,罗曼·罗兰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他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次世界大战,反对纳粹德国迫害季米特洛夫、呼吁苏联停止对知识分子的流放、乃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左翼作家的镇压等等,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罗曼·罗兰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他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次世界大战,反对纳粹德国迫害季米特洛夫、呼吁苏联停止对知识分子的流放、乃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左翼作家的镇压等等,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
[[File:Luomanluolan.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ewen.com.cn/images/tupian/zuozhe/luomanluolan.jpg 原圖鏈接][http://www.ewen.com.cn/cache/books/view/54/view-2020100000995554.htm 来自原图]]] 
 
 罗曼·罗兰的作品也对人起到了指导作用,傅雷的少年经历及感染浪漫派文学,对他的情绪有极大影响,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在游学期间,他先后到过瑞士、比利时、意大利、但"均未能平复狂躁之情绪。"但是,傅雷的这种情绪很快就被罗曼·罗兰转移。留法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傅雷读到了罗曼·罗兰写的一本小书《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由此可见,这本小书的产生,是作家受到贝多芬精神影响的结果。罗曼·罗兰当时的状况,与此时的傅雷颇为相似,故此,傅雷便如"神光烛照",感动得"不禁嚎啕大哭"了。
 
 罗曼·罗兰的作品也对人起到了指导作用,傅雷的少年经历及感染浪漫派文学,对他的情绪有极大影响,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在游学期间,他先后到过瑞士、比利时、意大利、但"均未能平复狂躁之情绪。"但是,傅雷的这种情绪很快就被罗曼·罗兰转移。留法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傅雷读到了罗曼·罗兰写的一本小书《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由此可见,这本小书的产生,是作家受到贝多芬精神影响的结果。罗曼·罗兰当时的状况,与此时的傅雷颇为相似,故此,傅雷便如"神光烛照",感动得"不禁嚎啕大哭"了。
  
行 76: 行 78: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 作家]] [[Category:编剧]][[Category:思想家]][[Category:法国人]]
 
[[Category: 作家]] [[Category:编剧]][[Category:思想家]][[Category:法国人]]
 +
[[Category: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於 2020年4月28日 (二) 20:38 的最新修訂

羅曼·羅蘭
思想家,文學家,音樂評論家
出生 1866年1月29日
國籍 法國
別名 Romain Rolland
職業 思想家,文學家,音樂評論家
知名於 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 191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知名作品 <約翰·克利斯朵夫>《名人傳》 。

羅曼·羅蘭(luomanluolan.) 思想家文學家音樂評論家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另外,羅曼·羅蘭還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鬥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並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經歷

早年

1866年1月29日在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克拉姆西出生。從小在諳熟音樂的母親的薰陶下養成了對音樂的愛好。1880年,定居巴黎。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8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1889年,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並開始與他崇拜的托爾斯泰通信。1889~1891年,在羅馬的法國學校就讀。此後多次去意大利貝魯特比利時荷蘭等地旅遊,收集創作素材。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

創作之旅

1897年,羅曼·羅蘭在《巴黎雜誌》上發表第一部作品《聖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創作的兩部悲劇《阿爾特》與《狼》。1899年發表《理性的勝利》。羅曼·羅蘭早期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1901年,《丹東》首次在《半月刊》上發表。1902年,發表《七月十四日》。1903年羅蘭為了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共稱《名人傳》。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04年,《約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發表在巴黎《半月刊》上。1905年《約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獲得費米納獎,取名為《幸福的生活》。1905年,奧朗道夫書店開始出版這部作品,與《半月刊》競爭。1892年,他與巴黎名教授勃萊亞之女克洛蒂爾特結婚,一位千金小姐,又是名交際花,愛上了一個窮書生,這在當時的社交界傳為佳話。1901年,由於一介寒士的羅蘭終究無法滿足闊小姐出身的妻子的心意,兩人便離了婚。離婚以後,他的創作活動改變了方向,傾注全力寫作他的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

一戰爆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曼·羅蘭定居在日內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國環境,寫出了一篇篇反戰文章,他的立場受到了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1914年在《日內瓦日報》上發表《超然於紛爭之上》。1915年他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但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結果拖到1916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曼·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曼·羅蘭與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雅各賓,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

1917年,羅曼·羅蘭放棄國際紅十字會獎的獎金和其他文學獎金。

1918年,發表《阿格里讓特城的恩培多克勒》。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悅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維爾奈夫。1922年,發表《戰敗者》。1924年,發表《甘地傳》。1934年,羅曼·羅蘭與一位俄國婦女瑪麗·庫達切娃再婚。 1935年6月,羅曼·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並與斯大林見了面。1931年,發表《向過去告別》。1937年9月,羅曼·羅蘭在故鄉克拉木西小鎮附近購買了一座房子,1938年5月底他從瑞士返回故鄉定居。

晚年

1940年德軍占領巴黎,羅曼·羅蘭本人被法西斯嚴密監視起來,1944年8月,納粹敗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見到了光明。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去世。享年78歲。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鄉克拉姆西鎮舉行了宗教葬禮。

主要作品

劇作

從1898年至1903年,他參加了"人民戲劇"運動,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於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

傳記

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3部英雄傳記;

小說

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後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

其它

《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

人物影響

羅曼·羅蘭一生貫穿人道主義思想。前期受託爾斯泰影響較深,主張全人類抽象的"愛"、以"英雄精神"對抗社會淪喪,文化墮落,提倡藝術為普通人服務。

20世紀30年代,羅曼·羅蘭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他任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並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兩次世界大戰,反對納粹德國迫害季米特洛夫、呼籲蘇聯停止對知識分子的流放、乃至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左翼作家的鎮壓等等,在維護正義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羅曼·羅蘭的作品也對人起到了指導作用,傅雷的少年經歷及感染浪漫派文學,對他的情緒有極大影響,用他自己後來的話說:"神經亦復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在遊學期間,他先後到過瑞士、比利時、意大利、但"均未能平復狂躁之情緒。"但是,傅雷的這種情緒很快就被羅曼·羅蘭轉移。留法不久,一個偶然的機會,傅雷讀到了羅曼·羅蘭寫的一本小書《貝多芬》,"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蹟般突然振作。此實余性靈生活中之大事。"由此可見,這本小書的產生,是作家受到貝多芬精神影響的結果。羅曼·羅蘭當時的狀況,與此時的傅雷頗為相似,故此,傅雷便如"神光燭照",感動得"不禁嚎啕大哭"了。

羅曼·羅蘭是王元化所喜愛的作家。王元化青年時代所寫的這兩篇讀《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文章,認識獨到,見解高遠,後收在1952年初版的作者文學評論集《向着真實》一書中。羅曼·羅蘭與《約翰·克利斯朵夫》,確實是王元化的精神寶藏。據王元化的高足胡曉明教授介紹,直到王先生仙逝之前的那一年,還在請人讀這本書。而且還在其夫人去世後,寫過有關這本書最新的心得。日本學人相浦杲先生是深知王元化的,他說王先生對羅蘭的認識一直沒有變。這在王本學人相浦杲先生是深知王元化的,他說王先生對羅蘭的認識一直沒有變。這在王元化,是一種長期的人文生命的堅守

人物評價

在茨威格心目中,羅曼·羅蘭占據着崇高的地位。《昨日的世界》寫到兩人第一次見面時說:"我在他房間裡感覺到一種人性的、道義上的優勢;一種不帶驕傲情緒的、內心的自由,這種自由對於一個堅強的人來說是不言而喻的。我一眼就看出,他在關鍵性時刻將代表歐洲的良知。"[1] 茨威格還評價說:"詩歌、音樂、科學的三位一體與法、德、意文化三位一體的交融在羅蘭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成為時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盧那察爾斯基稱讚羅蘭為:"和平主義教皇"。[2]

他獲得了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的評價為:"文學創作中高度的理想主義以及在描寫各種不同典型時所表現出來的同情心和真實性"。[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