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罗源县福建省福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南邻连江县,西南接福州市、闽侯县,西北接古田县,北与宁德市接壤,东隔海与霞浦东冲半岛相望。全境面积1187.1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062.2平方公里,海域、滩涂面积124.98平方公里。境内三面环山,地形为东西长条状,鹫峰山脉东南支脉从西北方向延伸入境,形成众多山岭。地势自西而东,三高两低,形如“W”。

2015年,罗源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霍口为民族乡。2016年,全县户籍人口268340人。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4.6亿元。[1]

目录

建制沿革

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罗源就有人类居住。自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迄今已有一千余年。最早定居的为土著。西晋永嘉前十多年(290年前后)已有中州人移居于此;唐中叶已有畲族先民。唐末又有一批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寿两州避乱者到罗源定居,唐光启二年(886年)有300多畲族先民,至连江县马鼻徙罗源大浿头,为唐末大批徙罗定居的畲族先民。南宋时又有许多中州南徙的避乱者。这3部分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同开拓耕耘,繁衍生息。

罗源夏商属扬州,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为冶县地,东汉为侯官地,晋属温麻地(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或曰罗江县),隋属闽县。唐大中元年(847年),朝廷准福建观察使之请,割连江县北一乡为罗源场,罗源政区始从连江分离出来。咸通二年(861年),升场为镇,改名永贞,属福建观察使领辖之福州。乾宁三年(896年),以福建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永贞镇仍属福州。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元龙启,以福州为长乐府,升永贞镇为县,隶属于长乐府。五代天福十二年(947年),长乐府被吴越国占领,永贞县为吴越福州威武军辖地。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两浙西南路辖福建各州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永贞县属两浙西南路福州。雍熙二年(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福建路,永贞县仍属福州。天禧五年(1021年),为避皇太子赵祯讳,永贞县改名永昌。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

至宋代开始,全县划为3个乡,17个里(隅),辖38个图。元代沿用宋制,里(隅)数增至21个。明代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撤乡改行以里辖图制,至万历间(1573—1620年)裁图级政区止,罗源县里图或分或合,或裁或并,屡有变易。万历间以原16图为16里。清代仍分16里,辖44铺,372村。

民国2年(1913年),废府设道,罗源县属福建省东路道(次年,改名闽海道)。

民国14年废道,罗源县直隶于福建省。

民国22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4个省,罗源县属闽海省。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罗源县复为福建省直辖县。

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次年10月改为7个),罗源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罗源县又为福建省直辖县。

1949年8月14日罗源县解放。9月,福建省划为8个专区,罗源县属第四专区(1950年4月改名闽侯专区)。

1956年3月,罗源县移属福安专区。1961年11月,改属福州市。

1963年8月,闽侯专区恢复建制,复属闽侯专区。

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同年2月,罗源县归属福安地区(1971年6月改称宁德地区)。

1983年7月划属福州市。

行政区划

2015年,罗源县辖凤山、松山、鉴江、起步、中房、飞竹6个镇及碧里、洪洋、白塔、西兰、霍口5个乡,其中霍口为民族乡。全县辖7个社区居委会、189个村委会。[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介于北纬26°23′-26°39′,东经119°7′-119°54′之间。南邻连江县,西南接福州市、闽侯县,西北接古田县,北与宁德市接壤,东隔海与霞浦东冲半岛相望。全境面积1187.1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062.2平方公里,海域、滩涂面积124.9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境内三面环山,地形为东西长条状,鹫峰山脉东南支脉从西北方向延伸入境,形成众多山岭。

地势自西而东,三高两低,形如“W”。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山地主要分布于县北部和西部,山体多呈北东、北西走向,面积443.6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41.76%。丘陵分布于西部霍口溪、中部起步溪、百丈溪,河谷两侧及东部半岛等地,面积450.64平方公里,占县陆地面积42.43%。山间盆谷107个,散布于山地和高丘陵地区,面积88.31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8.31%。

平原面积79.65平方公里(含松山、白水两垦区31.02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7.5%。境内有千米以上高山12座,全县最高峰牛牳山海拔1251米。县境东部临海,有大小海湾9个,岛屿12个,海岸线长129.09公里。

气候特征

罗源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

水文特征

罗源县水量来源于境内降水产生的径流及县外过境客水。全县多年平均年来水量22.833亿立方米,其中境内产流11.313亿立方米,外县过境客水11.52亿立方米。1990年按境内产流计,人均占有水量4941立方米。

自然灾害

罗源县地处福建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夏秋季节的台风的影响,而且罗源县地形多为山地,因此在夏秋台风来临时易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罗源县受复杂地形影响,各地的气候有明显差异,灾害天气也从而泛滥。[3]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1623354亩,其中林业用地1165242亩,占71.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869784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4.6%,疏林地面积23918亩,灌木林地面积21147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8933亩,非林业用地面积458112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1.29万m3,毛竹立竹数1523万根,杂竹489万根,其中林分蓄积87.73万m3,疏林地0.76万m3,散生木和四旁树2.79万m3。

全县林分面积652188亩,其中用材林面积376382亩,薪炭林面积2067亩,防护林267664亩,特用林6075亩,分别占林分面积的57.7%、0.3%、41%、1.0%。林分蓄积量中,用材林53.03万m3,薪炭林0.12万m3,防护林33.22万m3,特用林1.36万m3,分别占林分蓄积量的60.4%、0.1%、37.%、1.6%。

罗源县地跨南、中亚热带两个植被带,以县城所在地凤山镇为界,凤山镇以东(含凤山镇)属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湿南亚热带雨林小区;南亚热带雨林是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原生植被被破坏后仅呈次生萌芽林,或稀疏阳性林,其中大部分已被人工马尾松林所替代。凤山镇以西的罗源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阔叶林植被带,以米槠、栲类、樟树、酸枣、枫香、木荷等组成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渔业资源

罗源县海水养殖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蛤仔、贻贝、太平洋牡蛎、海带、紫菜、对虾、青蟹等及鲷类鱼(网箱放养),淡水养殖有青、草、鲢、鲤、尼罗非鱼,革胡子鲶、河蚌、河蟹、鳗鱼等。

区域人口

2016年,全县总户数79024户、户籍人口268340,户籍人口比上年增加1795人,平均每户3.4人。男女比例:100:91.74,男性139949人,占52.2%;女性128391人,占47.8%;男比女多11558人。全县出生人口5087人,出生率18.95‰;死亡人口2672人,死亡率9.95‰;人口自然增长24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0‰。全县迁入4267人,迁出4796人,迁出多于迁入529人 。[4]

区域经济

综合

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5.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5%、59.9%和21.5%。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八大类商品呈“五涨三降”的态势:医疗保健类上涨9.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7.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8%,衣着类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食品烟酒类下降1.2%,居住类下降7.2%。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总产值72.04亿元,比增4.4%,第一产业增加值40.1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1亿元,农业增加值10.4亿元,比增2.7%;林业增加值0.54亿元,比增15% ;牧业增加值1.41亿元,比增-5.6%;渔业增加值27.75亿元,比增5.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246.67公顷,比上年增加365.27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0107吨,比增3.37%。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0.93亿元,增长32.2%;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6.6亿元,增长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6亿元,增长7.8%,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56%。全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26家,其中产值超过亿元企业达23家,完成产值429.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2%。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产值19.3亿元,比增13.9%;重工业完成产值431.6亿元,比增33.2%。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15.1亿元,比增31.4%,工业产品销售率92.0%。工业经济逆势增长,宝钢德盛、闽光钢铁产值双双突破100亿元,实现县域百亿企业零的突破,预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0亿元,增长32%;华能火电厂一期顺利通过满负荷试运行,南铝铝材二期、德胜喷墨薄型高档墙地砖一期、中网电气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宝钢德盛二期、金闽烟叶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石材加工园区闲置厂房盘活转产有序推进,成功嫁接项目26个。

2017年罗源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37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县17家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3亿元,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施工面积 261.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8.3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7年罗源县限上零售企业由47家增至72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亿元,比增12.5% 。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6亿元,比增29.6%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针纺织品类类商品零售额比增68.5%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比增38.5% ,粮油食品类比增26.8%。

2017年罗源县全年接待游客157.2万人次,比增31%,创旅游收入15.04亿元,比增31.6%。新评定畲山水景区、硒浦山2家三星级乡村经营单位。

对外经济

2016年全年签约和对接项23项,合同外资1.21亿元,比上年上升0.1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3635万美元,比增7.0%。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4798万美元,同比下降61.65% ,其中进口总额29170万美元,同比下降78.81%;出口总额5628万美元,比增7.94%。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2969.5万美元,内资企业出口2658.5万美元。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5628万美元,比增7.94%。全年新批增资项目9项,新批投资总额90570万美元,合同外资294万美元。

邮电

2017年罗源县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045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662万元、移动业务总量12563万元、联通业务总量4080万元。年未共有邮政局(所)11处,邮路总长度860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924公里,年未全县电话机交换机总容量3.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2.5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2.2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22万户(移动、联通、电信)。

财税、金融

2017年罗源县财政总收入20.8亿元,同比上升45.3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同比上升43.31%。全县财政总支出37.69亿元,增长32.2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76亿元,增长24.89%。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2016年末全县有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和证券机构)9家,其中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9家;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34个。201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19.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09% ,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3.55亿元,比增12.02%;单位存款余额51.38亿元,比增7.3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9.77亿元,比增3.8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4.73亿元,同比下降0.17% ;中长期贷款余额124.84亿元,比增5.01%。全年人寿保费收入13543.56万元,比增0.61%;健康险保费收入411.68万元,比增3.88%;意外险保费收入786.96万元,同比下降30.67%。人寿险赔付支出84.37万元,比增10.37%;健康险赔付支出225.43万元,比增-296.35% ;意外险赔付支出757.16万元,比增8.42%。[5]

社会事业

文化

2017年末全县共有县级文化馆2个,博物馆1个,收藏文物2147件(套);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书籍17万多册,电子书2万多册;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189个 。

卫生

2017年末全县有医院18家,其中卫生监督所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县级公立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10家,民营医院1家;卫生机构床位1110张,其中医院床位112张;全县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48人(其中村医221人,个体医54人),其中医生395人,注册护士574人。2017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4.2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3人。全县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31人;乡镇卫生院10个,卫生技术人员343人。2017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18.11万人,参合率99.9%。

教育

唐末五代,大批中州人士相继移居罗源,带来中原文化,推动了罗源文教事业的发展。宋代,境内人文兴盛,县人有著作行世者10余人,其中陈善的《扪虱新话》所论颇有新见,影响较大。明清时期,文人著名创作有陈钧、郑国佐的诗,游彤麟、陈士钦的画,林长存、林上奎的书法等。民间文艺内容丰富,故事、歌谣、谚语、音乐、舞蹈、雕塑、剪纸等形式多样,精彩动人。

罗源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代进士有221名,其中宋代203名,元代1名,明代5名,清代12名。

2017年末全县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专任教师136人,在校生1643人,学年初招生550人。有高中4所,专任教师284人,在校生2915人,学年初招生963人。有初中14所,专任教师645人,在校生5985人,学年初招生2120人。有小学35所,专任教师1094人,在校生16098人,学年初招生3070人。有幼儿园53所,专任教师573人,在校生9061人 。有民办幼儿园31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普通中学1所。

体育

2017年末全县有体育场馆2个,全民健身路径234条,比增10.4%,其中农村健身路径184条,比增10.2% 。全年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16项。[6]

历史文化

罗源历史悠久,遗留下不少古遗址。1958年12月,在城郊管柄村下林山、华清村华清山、中房乡乾溪村陈太尉宫后山等处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采集石镞、石锛等遗物20多件。

1987年又在罗源溪、起步溪、护国溪、寿桥溪、中房溪沿岸低山坡上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商周文化遗址19处,采集陶罐、陶片93件,石器1件。

1987年4月在起步镇硋窑村发现古陶窑址1处。窑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米。经对出土陶罐鉴定,该窑属唐代遗址;碗窑里窑址位于松山镇小获村碗窑里剃刀梁山脚下。窑址残片堆积层厚约0.5-1米。碗帮平直,座小露胎,表面灰白色,内底绘有卷云式、莲花式条纹或密而短的篦纹,经鉴定属宋代瓷窑;罗源城垣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经多次重修改建,至万历七年(1579年)而大备。墙为花岗石建筑,高2丈,底宽1.3丈,面宽1.1丈,周长381丈,设水关5个,城门5个。

民国27年(1938年)拆除城门。

新中国成立后因建设需要,城垣辟为环城公路,仅余北段凤山之巅数处残址;鉴江堡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周长300丈,立4城门。今东、南、北3门仍存;濂澳堡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用大石砌筑,长约300米。今面海方向尚存残墙一段。

文物古迹甚多,现存的寺庙、石塔、古墓葬、雕刻等多系唐宋以来文化遗产。其中糅合五代、宋、明、清建筑之艺术的江南文物瑰宝陈太尉宫,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房乡乾溪村,原为陈氏宗祠,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造者为由河南固始入闽之陈苏。经历代扩(重)建,宫内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现存建筑包括正殿、配殿、前殿三部分,皆重檐歇山式屋顶。正殿台基高1.2米,通面阔15.5米,通进深25.43米,面积394.17平方米,立柱28根(周长1.16-1.19米)。其中明间主柱皆用柱头科头拱,屋面结构通过其过渡到柱顶;明间上方皆藻井。左右配殿分别建于明、清,前殿建戏台,系清代建筑。陈太尉宫各部分分别展现了五代、宋、明、清建筑艺术与风格,在建筑史上很有研究价值。陈列圣水寺侧栖云洞内的十八罗汉石像,其中16尊系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石匠陈曾缘刻,为福建省现存最早的石雕罗汉,另2尊属明代作品,像高0.74-0.81米,年龄、体态、神情、衣饰各具特色,无不惟妙惟肖。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唐末五代,大批中州人士相继移居罗源,带来中原文化,推动了罗源文教事业的发展。宋代,境内人文兴盛,县人有著作行世者10余人,其中陈善的《扪虱新话》所论颇有新见,影响较大。明清时期,文人著名创作有陈钧、郑国佐的诗,游彤麟、陈士钦的画,林长存、林上奎的书法等。民间文艺内容丰富,故事、歌谣、谚语、音乐、舞蹈、雕塑、剪纸等形式多样,精彩动人。

罗源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代进士有221名,其中宋代203名,元代1名,明代5名,清代12名。历代人物或以丰功伟绩泽被后世,或以高风亮节名垂千古,或以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成果造福人民。[7]

风景名胜

畲山水景区

畲山水景区位于福州仅有的两个畲族乡之一的罗源县霍口乡,连接山垅湾、岗尾等畲族村,与闽侯县接壤,景区面积约为13000亩,总投资12000万元,其起点距罗源县城区约38公里,距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约59公里,属罗源“畲风海韵”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福建少有的畲族景区、罗源少有的重点景区之一。

畲山水景区以畲族民俗风情为基调,在确保景区原生态环境条件下,以畲族特色木制建筑体、装饰品、工艺品,穿戴畲族传统服饰,并有畲寨山庄、畲风表演广场、畲乡对歌台等展现畲族民俗传统,以此来丰富畲山水景区的文化性、科普性、娱乐性以及游客的参与性。

福湖畲族文化村

霍口畲族乡福湖畲族文化村以蓝(兰)、雷两个姓为主,占全村总人口94%,村民使用畲语和汉语。继2006年被列入福州市首批民间文化(畲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3年被评为“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014年获评“旅游特色村”称号,2015年又入选首批国家级乡村品牌。此次入选将更大程度地提高福湖村的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

福湖畲族民俗馆已于2015年5月19日开馆,民俗馆总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馆内收集了600多件展品,吸引了很多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体验畲族的传统文化。并通过不断的旅游推介、民俗风情展示等活动,大力度打造畲族文化品牌。

碧岩寺

碧岩寺座落在罗源湾北岸的双贵山中。距罗源县城21公里。寺藏于岩洞中,为福建省著名岩寺之一。

碧岩寺依洞建筑。现存建筑物为清同治二年(1863年)仿明制建筑,风格古朴,造型大方。但建筑面积仅164平方米,只作法堂、僧舍使用。大雄宝殿则设于岩洞之中,佛象依洞壁塑造,与整个岩洞十分协调,勘称匠心独运。

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座落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宋代,木结构,单开间,占地面积一千一百一十五平方米,由正殿、配殿、戏台三个部分组成。正殿建筑面积近四百平方米,有二十八根立柱,为鼓圆形状,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钉子,为“江南瑰宝”。

陈太尉宫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原是陈苏祠堂。陈苏,河南固始人,唐末隐居罗源曹峰,教民农桑、礼教,死后被遵为神,封太尉。后陈苏祠堂改名为神宫,称陈太尉宫,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3间殿堂,又续戏台、宫门,均是穿斗式构架。一宫之内,宋、元、明、清建筑并存,融汇组合一体,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西洋宫(陈靖姑文化)

西洋宫又称“林九娘祠”、“林九娘祖殿”、“顺懿夫人宫”、“普济崇福宫”,俗称西洋宫,与古田县临水宫、福州下渡陈靖姑故居并列为陈靖姑文化发祥地。西洋宫位于罗源县西部的飞竹镇畲族村境内,距罗源县22公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