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源縣福建省福州市轄縣,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南鄰連江縣,西南接福州市、閩侯縣,西北接古田縣,北與寧德市接壤,東隔海與霞浦東沖半島相望。全境面積1187.18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62.2平方公里,海域、灘涂面積124.98平方公里。境內三面環山,地形為東西長條狀,鷲峰山脈東南支脈從西北方向延伸入境,形成眾多山嶺。地勢自西而東,三高兩低,形如「W」。

2015年,羅源縣轄6個鎮、5個鄉,其中霍口為民族鄉。2016年,全縣戶籍人口268340人。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4.6億元。[1]

建制沿革

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羅源就有人類居住。自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建縣迄今已有一千餘年。最早定居的為土著。西晉永嘉前十多年(290年前後)已有中州人移居於此;唐中葉已有畲族先民。唐末又有一批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河南光、壽兩州避亂者到羅源定居,唐光啟二年(886年)有300多畲族先民,至連江縣馬鼻徙羅源大浿頭,為唐末大批徙羅定居的畲族先民。南宋時又有許多中州南徙的避亂者。這3部分人在漫長的歲月里,共同開拓耕耘,繁衍生息。

羅源夏商屬揚州,周屬七閩地,秦屬閩中郡,西漢為冶縣地,東漢為侯官地,晉屬溫麻地(道光《新修羅源縣誌》載:或曰羅江縣),隋屬閩縣。唐大中元年(847年),朝廷准福建觀察使之請,割連江縣北一鄉為羅源場,羅源政區始從連江分離出來。咸通二年(861年),升場為鎮,改名永貞,屬福建觀察使領轄之福州。乾寧三年(896年),以福建觀察使為威武軍節度使,永貞鎮仍屬福州。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元龍啟,以福州為長樂府,升永貞鎮為縣,隸屬於長樂府。五代天福十二年(947年),長樂府被吳越國占領,永貞縣為吳越福州威武軍轄地。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兩浙西南路轄福建各州縣。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王錢俶納土歸宋,永貞縣屬兩浙西南路福州。雍熙二年(985年),改兩浙西南路置福建路,永貞縣仍屬福州。天禧五年(1021年),為避皇太子趙禎諱,永貞縣改名永昌。乾興元年(1022年),定名羅源縣。

至宋代開始,全縣劃為3個鄉,17個裡(隅),轄38個圖。元代沿用宋制,里(隅)數增至21個。明代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撤鄉改行以里轄圖制,至萬曆間(1573—1620年)裁圖級政區止,羅源縣裡圖或分或合,或裁或並,屢有變易。萬曆間以原16圖為16里。清代仍分16里,轄44鋪,372村。

民國2年(1913年),廢府設道,羅源縣屬福建省東路道(次年,改名閩海道)。

民國14年廢道,羅源縣直隸於福建省。

民國22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為4個省,羅源縣屬閩海省。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敗,羅源縣復為福建省直轄縣。

民國23年7月,福建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次年10月改為7個),羅源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36年,羅源縣又為福建省直轄縣。

1949年8月14日羅源縣解放。9月,福建省劃為8個專區,羅源縣屬第四專區(1950年4月改名閩侯專區)。

1956年3月,羅源縣移屬福安專區。1961年11月,改屬福州市。

1963年8月,閩侯專區恢復建制,復屬閩侯專區。

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同年2月,羅源縣歸屬福安地區(1971年6月改稱寧德地區)。

1983年7月劃屬福州市。

行政區劃

2015年,羅源縣轄鳳山、松山、鑒江、起步、中房、飛竹6個鎮及碧里、洪洋、白塔、西蘭、霍口5個鄉,其中霍口為民族鄉。全縣轄7個社區居委會、189個村委會。[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羅源縣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介於北緯26°23′-26°39′,東經119°7′-119°54′之間。南鄰連江縣,西南接福州市、閩侯縣,西北接古田縣,北與寧德市接壤,東隔海與霞浦東沖半島相望。全境面積1187.18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62.2平方公里,海域、灘涂面積124.9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境內三面環山,地形為東西長條狀,鷲峰山脈東南支脈從西北方向延伸入境,形成眾多山嶺。

地勢自西而東,三高兩低,形如「W」。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山地主要分布於縣北部和西部,山體多呈北東、北西走向,面積443.6平方公里,占全縣陸地面積41.76%。丘陵分布於西部霍口溪、中部起步溪、百丈溪,河谷兩側及東部半島等地,面積450.64平方公里,占縣陸地面積42.43%。山間盆谷107個,散布于山地和高丘陵地區,面積88.31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8.31%。

平原面積79.65平方公里(含松山、白水兩墾區31.02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7.5%。境內有千米以上高山12座,全縣最高峰牛牳山海拔1251米。縣境東部臨海,有大小海灣9個,島嶼12個,海岸線長129.09公里。

氣候特徵

羅源縣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雨量充沛,溫暖濕潤。

水文特徵

羅源縣水量來源於境內降水產生的徑流及縣外過境客水。全縣多年平均年來水量22.833億立方米,其中境內產流11.313億立方米,外縣過境客水11.52億立方米。1990年按境內產流計,人均占有水量4941立方米。

自然災害

羅源縣地處福建沿海地區,經常受到夏秋季節的颱風的影響,而且羅源縣地形多為山地,因此在夏秋颱風來臨時易發生洪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由於羅源縣受複雜地形影響,各地的氣候有明顯差異,災害天氣也從而泛濫。[3]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1623354畝,其中林業用地1165242畝,占71.8%,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869784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74.6%,疏林地面積23918畝,灌木林地面積21147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58933畝,非林業用地面積458112畝。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91.29萬m3,毛竹立竹數1523萬根,雜竹489萬根,其中林分蓄積87.73萬m3,疏林地0.76萬m3,散生木和四旁樹2.79萬m3。

全縣林分面積652188畝,其中用材林面積376382畝,薪炭林面積2067畝,防護林267664畝,特用林6075畝,分別占林分面積的57.7%、0.3%、41%、1.0%。林分蓄積量中,用材林53.03萬m3,薪炭林0.12萬m3,防護林33.22萬m3,特用林1.36萬m3,分別占林分蓄積量的60.4%、0.1%、37.%、1.6%。

羅源縣地跨南、中亞熱帶兩個植被帶,以縣城所在地鳳山鎮為界,鳳山鎮以東(含鳳山鎮)屬閩江口鷲峰山南部潮濕南亞熱帶雨林小區;南亞熱帶雨林是該地區的地帶性植被,原生植被被破壞後僅呈次生萌芽林,或稀疏陽性林,其中大部分已被人工馬尾松林所替代。鳳山鎮以西的羅源大部分地區屬中亞熱帶闊葉林植被帶,以米櫧、栲類、樟樹、酸棗、楓香、木荷等組成常綠闊葉林是本地區的地帶性植被。

漁業資源

羅源縣海水養殖品種有褶牡蠣、縊蟶、泥蚶、蛤仔、貽貝、太平洋牡蠣、海帶、紫菜、對蝦、青蟹等及鯛類魚(網箱放養),淡水養殖有青、草、鰱、鯉、尼羅非魚,革鬍子鲶、河蚌、河蟹、鰻魚等。

區域人口

2016年,全縣總戶數79024戶、戶籍人口268340,戶籍人口比上年增加1795人,平均每戶3.4人。男女比例:100:91.74,男性139949人,占52.2%;女性128391人,占47.8%;男比女多11558人。全縣出生人口5087人,出生率18.95‰;死亡人口2672人,死亡率9.95‰;人口自然增長241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0‰。全縣遷入4267人,遷出4796人,遷出多於遷入529人 。[4]

區域經濟

綜合

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34.6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48.5億元,增長15.7%。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8.5%、59.9%和21.5%。物價漲幅控制在合理水平,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0.1%。八大類商品呈「五漲三降」的態勢:醫療保健類上漲9.4%,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7.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3.4%,交通和通信類上漲1.8%,衣着類上漲1.5%,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1%,食品煙酒類下降1.2%,居住類下降7.2%。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總產值72.04億元,比增4.4%,第一產業增加值40.1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51億元,農業增加值10.4億元,比增2.7%;林業增加值0.54億元,比增15% ;牧業增加值1.41億元,比增-5.6%;漁業增加值27.75億元,比增5.8%。全年糧食播種面積6246.67公頃,比上年增加365.27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0107噸,比增3.37%。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50.93億元,增長32.2%;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26.6億元,增長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1.6億元,增長7.8%,工業增加值占全縣GDP比重56%。全縣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26家,其中產值超過億元企業達23家,完成產值429.1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5.2%。規模以上輕工業完成產值19.3億元,比增13.9%;重工業完成產值431.6億元,比增33.2%。產銷銜接較好,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415.1億元,比增31.4%,工業產品銷售率92.0%。工業經濟逆勢增長,寶鋼德盛、閩光鋼鐵產值雙雙突破100億元,實現縣域百億企業零的突破,預計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50億元,增長32%;華能火電廠一期順利通過滿負荷試運行,南鋁鋁材二期、德勝噴墨薄型高檔牆地磚一期、中網電氣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寶鋼德盛二期、金閩煙葉二期等項目進展順利,石材加工園區閒置廠房盤活轉產有序推進,成功嫁接項目26個。

2017年羅源縣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37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全縣17家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0.3億元,資質內建築企業全年施工面積 261.8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48.3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7年羅源縣限上零售企業由47家增至72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3億元,比增12.5% 。限額以上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9.6億元,比增29.6% ,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針紡織品類類商品零售額比增68.5% ,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比增38.5% ,糧油食品類比增26.8%。

2017年羅源縣全年接待遊客157.2萬人次,比增31%,創旅遊收入15.04億元,比增31.6%。新評定畲山水景區、硒浦山2家三星級鄉村經營單位。

對外經濟

2016年全年簽約和對接項23項,合同外資1.21億元,比上年上升0.1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按驗資口徑)3635萬美元,比增7.0%。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34798萬美元,同比下降61.65% ,其中進口總額29170萬美元,同比下降78.81%;出口總額5628萬美元,比增7.94%。從出口主體看,外資企業出口2969.5萬美元,內資企業出口2658.5萬美元。從出口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5628萬美元,比增7.94%。全年新批增資項目9項,新批投資總額90570萬美元,合同外資294萬美元。

郵電

2017年羅源縣完成電信業務總量7045萬元、郵政業務總量1662萬元、移動業務總量12563萬元、聯通業務總量4080萬元。年未共有郵政局(所)11處,郵路總長度860公里,農村投遞路線1924公里,年未全縣電話機交換機總容量3.3萬門;固定電話用戶數2.5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2.2萬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6.22萬戶(移動、聯通、電信)。

財稅、金融

2017年羅源縣財政總收入20.8億元,同比上升45.3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億元,同比上升43.31%。全縣財政總支出37.69億元,增長32.28%,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1.76億元,增長24.89%。金融機構存貸款平穩增長。2016年末全縣有金融機構(不含保險和證券機構)9家,其中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9家;各類金融機構營業網點34個。201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人民幣,下同)119.0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09% ,其中儲蓄存款餘額63.55億元,比增12.02%;單位存款餘額51.38億元,比增7.33%。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59.77億元,比增3.86%,其中短期貸款餘額34.73億元,同比下降0.17% ;中長期貸款餘額124.84億元,比增5.01%。全年人壽保費收入13543.56萬元,比增0.61%;健康險保費收入411.68萬元,比增3.88%;意外險保費收入786.96萬元,同比下降30.67%。人壽險賠付支出84.37萬元,比增10.37%;健康險賠付支出225.43萬元,比增-296.35% ;意外險賠付支出757.16萬元,比增8.42%。[5]

社會事業

文化

2017年末全縣共有縣級文化館2個,博物館1個,收藏文物2147件(套);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書籍17萬多冊,電子書2萬多冊;鄉鎮綜合文化站11個,農家書屋189個 。

衛生

2017年末全縣有醫院18家,其中衛生監督所1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家,縣級公立醫院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鄉鎮衛生院10家,民營醫院1家;衛生機構床位1110張,其中醫院床位112張;全縣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048人(其中村醫221人,個體醫54人),其中醫生395人,註冊護士574人。2017年末每千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4.25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03人。全縣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衛生技術人員31人;鄉鎮衛生院10個,衛生技術人員343人。2017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18.11萬人,參合率99.9%。

教育

唐末五代,大批中州人士相繼移居羅源,帶來中原文化,推動了羅源文教事業的發展。宋代,境內人文興盛,縣人有著作行世者10餘人,其中陳善的《捫虱新話》所論頗有新見,影響較大。明清時期,文人著名創作有陳鈞、鄭國佐的詩,游彤麟、陳士欽的畫,林長存、林上奎的書法等。民間文藝內容豐富,故事、歌謠、諺語、音樂、舞蹈、雕塑、剪紙等形式多樣,精彩動人。

羅源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歷代進士有221名,其中宋代203名,元代1名,明代5名,清代12名。

2017年末全縣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專任教師136人,在校生1643人,學年初招生550人。有高中4所,專任教師284人,在校生2915人,學年初招生963人。有初中14所,專任教師645人,在校生5985人,學年初招生2120人。有小學35所,專任教師1094人,在校生16098人,學年初招生3070人。有幼兒園53所,專任教師573人,在校生9061人 。有民辦幼兒園31所,民辦小學1所,民辦普通中學1所。

體育

2017年末全縣有體育場館2個,全民健身路徑234條,比增10.4%,其中農村健身路徑184條,比增10.2% 。全年舉行縣以上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16項。[6]

歷史文化

羅源歷史悠久,遺留下不少古遺址。1958年12月,在城郊管柄村下林山、華清村華清山、中房鄉乾溪村陳太尉宮後山等處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採集石鏃、石錛等遺物20多件。

1987年又在羅源溪、起步溪、護國溪、壽橋溪、中房溪沿岸低山坡上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和商周文化遺址19處,採集陶罐、陶片93件,石器1件。

1987年4月在起步鎮硋窯村發現古陶窯址1處。窯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米。經對出土陶罐鑑定,該窯屬唐代遺址;碗窯里窯址位於松山鎮小獲村碗窯里剃刀梁山腳下。窯址殘片堆積層厚約0.5-1米。碗幫平直,座小露胎,表面灰白色,內底繪有捲雲式、蓮花式條紋或密而短的篦紋,經鑑定屬宋代瓷窯;羅源城垣始建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經多次重修改建,至萬曆七年(1579年)而大備。牆為花崗石建築,高2丈,底寬1.3丈,面寬1.1丈,周長381丈,設水關5個,城門5個。

民國27年(1938年)拆除城門。

新中國成立後因建設需要,城垣闢為環城公路,僅餘北段鳳山之巔數處殘址;鑒江堡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周長300丈,立4城門。今東、南、北3門仍存;濂澳堡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用大石砌築,長約300米。今面海方向尚存殘牆一段。

文物古蹟甚多,現存的寺廟、石塔、古墓葬、雕刻等多系唐宋以來文化遺產。其中糅合五代、宋、明、清建築之藝術的江南文物瑰寶陳太尉宮,系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房鄉乾溪村,原為陳氏宗祠,始建於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建造者為由河南固始入閩之陳蘇。經歷代擴(重)建,宮內占地面積1155平方米,現存建築包括正殿、配殿、前殿三部分,皆重檐歇山式屋頂。正殿台基高1.2米,通面闊15.5米,通進深25.43米,面積394.17平方米,立柱28根(周長1.16-1.19米)。其中明間主柱皆用柱頭科頭拱,屋面結構通過其過渡到柱頂;明間上方皆藻井。左右配殿分別建於明、清,前殿建戲台,系清代建築。陳太尉宮各部分分別展現了五代、宋、明、清建築藝術與風格,在建築史上很有研究價值。陳列聖水寺側棲雲洞內的十八羅漢石像,其中16尊系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石匠陳曾緣刻,為福建省現存最早的石雕羅漢,另2尊屬明代作品,像高0.74-0.81米,年齡、體態、神情、衣飾各具特色,無不惟妙惟肖。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唐末五代,大批中州人士相繼移居羅源,帶來中原文化,推動了羅源文教事業的發展。宋代,境內人文興盛,縣人有著作行世者10餘人,其中陳善的《捫虱新話》所論頗有新見,影響較大。明清時期,文人著名創作有陳鈞、鄭國佐的詩,游彤麟、陳士欽的畫,林長存、林上奎的書法等。民間文藝內容豐富,故事、歌謠、諺語、音樂、舞蹈、雕塑、剪紙等形式多樣,精彩動人。

羅源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歷代進士有221名,其中宋代203名,元代1名,明代5名,清代12名。歷代人物或以豐功偉績澤被後世,或以高風亮節名垂千古,或以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藝術成果造福人民。[7]

風景名勝

畲山水景區

畲山水景區位於福州僅有的兩個畲族鄉之一的羅源縣霍口鄉,連接山壠灣、崗尾等畲族村,與閩侯縣接壤,景區面積約為13000畝,總投資12000萬元,其起點距羅源縣城區約38公里,距福州市國家森林公園約59公里,屬羅源「畲風海韻」旅遊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福建少有的畲族景區、羅源少有的重點景區之一。

畲山水景區以畲族民俗風情為基調,在確保景區原生態環境條件下,以畲族特色木製建築體、裝飾品、工藝品,穿戴畲族傳統服飾,並有畲寨山莊、畲風表演廣場、畲鄉對歌台等展現畲族民俗傳統,以此來豐富畲山水景區的文化性、科普性、娛樂性以及遊客的參與性。

福湖畲族文化村

霍口畲族鄉福湖畲族文化村以藍(蘭)、雷兩個姓為主,占全村總人口94%,村民使用畲語和漢語。繼2006年被列入福州市首批民間文化(畲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3年被評為「三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2014年獲評「旅遊特色村」稱號,2015年又入選首批國家級鄉村品牌。此次入選將更大程度地提高福湖村的鄉村旅遊品牌知名度。

福湖畲族民俗館已於2015年5月19日開館,民俗館總占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780平方米,館內收集了600多件展品,吸引了很多周邊地區的遊客前來體驗畲族的傳統文化。並通過不斷的旅遊推介、民俗風情展示等活動,大力度打造畲族文化品牌。

碧岩寺

碧岩寺座落在羅源灣北岸的雙貴山中。距羅源縣城21公里。寺藏於岩洞中,為福建省著名岩寺之一。

碧岩寺依洞建築。現存建築物為清同治二年(1863年)仿明制建築,風格古樸,造型大方。但建築面積僅164平方米,只作法堂、僧舍使用。大雄寶殿則設於岩洞之中,佛象依洞壁塑造,與整個岩洞十分協調,勘稱匠心獨運。

陳太尉宮

陳太尉宮座落於羅源縣中房鎮乾溪村,始建於宋代,木結構,單開間,占地面積一千一百一十五平方米,由正殿、配殿、戲台三個部分組成。正殿建築面積近四百平方米,有二十八根立柱,為鼓圓形狀,整個建築未用一根釘子,為「江南瑰寶」。

陳太尉宮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它原是陳蘇祠堂。陳蘇,河南固始人,唐末隱居羅源曹峰,教民農桑、禮教,死後被遵為神,封太尉。後陳蘇祠堂改名為神宮,稱陳太尉宮,經元、明、清三代擴建成3間殿堂,又續戲台、宮門,均是穿斗式構架。一宮之內,宋、元、明、清建築並存,融匯組合一體,被文物專家譽為「古代建築博物館」。

西洋宮(陳靖姑文化)

西洋宮又稱「林九娘祠」、「林九娘祖殿」、「順懿夫人宮」、「普濟崇福宮」,俗稱西洋宮,與古田縣臨水宮、福州下渡陳靖姑故居並列為陳靖姑文化發祥地。西洋宮位於羅源縣西部的飛竹鎮畲族村境內,距羅源縣22公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