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宋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罗宋汤[1](俄语、乌克兰语:борщ,波兰语: barszcz,或翻译为红菜汤及苏伯汤)是发源于乌克兰的一种浓菜汤,成汤以后冷热兼可享用,在东欧或中欧很受欢迎。在这些地区,罗宋汤大多以甜菜为主料,常加入马铃薯、红萝卜、菠菜和牛肉块、奶油等熬煮,因此呈紫红色。有些地方以番茄为主料,甜菜为辅料。也有不加甜菜、加番茄酱的橙色罗宋汤和绿色罗宋汤。
称谓
“罗宋”这一名称据说是来自Russian soup的中文音译(罗宋即Russian,源自早年上海的洋泾浜英语,Template:Sha),Russian borscht(borshch)是另一常用的名称。
罗宋汤在满洲的一些地区也称为“苏伯汤”, 意为“汤”。
菜品特色
“罗宋”这一名称据说是来自Russian soup的中文音译(罗宋即Russian,源自早年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发音:[lùsóŋ]),Russian Borscht(Borshch)是另一常用的名称。
罗宋汤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地区也被称为苏波汤 。
在十月革命时候,有大批俄国人辗转流落到了上海,他们带来了伏特加,也带来了俄式的西菜,上海第一家西菜社就是俄国人开的。
这道汤,就是从俄式红菜汤演变而来,俄式红菜汤辣中带酸,酸甚于甜,上海人并不习惯。后来受原料采办以及本地口味的影响,渐渐地形成了独具海派特色的酸中带甜、甜中飘香、肥而不腻、鲜滑爽口的罗宋汤。
这海派罗宋汤并非只是吃西餐时食用,就是学校、单位、家庭以及中式菜馆,也是屡见不鲜。久而久之,这汤又在上海形成了各种流派和分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饭店派、食堂派和家庭派等。
其中饭店派以淮海西菜社为代表,在当年推出罗宋汤后,经过数次改良,更新工艺,终于成为海派罗宋汤的领路人,而后,各家西菜馆乃至个别中菜馆,都纷纷仿效。
食堂派又称弄堂派,汤往往用大面盆或是保暖茶桶盛装,不用蕃茄酱或是只放极少用以著色,那汤常常是清汤晃水的,飘著几丝红肠而已,蕃茄多不剥皮,反正与那西菜馆里的罗宋汤是大相径庭,奇怪的是,即使这样的蕃茄煮水,吃著也很爽口,至今还有许多中学生不愿意吃学校的饭菜,跑到校门口买一两元钱一碗的这种汤,加片面包以做午饭。
家庭派的人,既无缘学到西菜馆的烧法,也不想如食堂派那样堕落,于是只能自行琢磨,研究出各式烧法,其中主要以牛肉代替红肠,并且欠芡为主。
中式演变
罗宋汤在20世纪初随着白俄难民流入上海租界开始传入了上海。因为红菜头并不适合在上海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种植。且上海人并不习惯于罗宋汤酸酸的味道,故而上海人用卷心菜替代红菜头,用番茄酱调制汤色并且增加甜味。
上海罗宋汤的一般做法是先将番茄酱用油炒制,以去掉酸味,再加入白砂糖,从而达到酸中带甜的效果。有些做法还会以牛肉汤为汤底,并加入红肠、洋山芋等材料。在上海,罗宋汤尤以德大西菜社与天鹅阁等的著名。当然随着罗宋汤之后日益家常化,罗宋汤的做法在上海民间也就随着家庭的口味千变万化了起来。
1940年代开始,随着上海人往香港的移民潮,上海做法的罗宋汤也被传入香港。罗宋汤被称为红汤,与白汤忌廉汤/忌廉蘑菇汤一起成为港式豉油西餐中重要的前菜之一。
营养价值
营养功效
杀菌
促进消化降血压降血脂
防癌抗癌
延缓衰老 补钙
增强抵抗力降糖降脂明目利膈宽肠
平肝降压镇静安神防癌抗癌养血补虚缓解皮肤之疾
减缓色斑
延缓衰老抗癌可降脂降压防止血栓的发生健胃消食
适宜人群
高胆固醇患者忌食
三高人群适宜
有皮肤瘙痒、胃病的患者少吃
癌症、高血压、夜盲症、皮肤粗糙者适宜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血压偏低、脾胃虚寒忌食 高血压、急慢性肾炎、肝炎、夜盲症、近视眼患者适宜 脾胃虚寒、月经期间不宜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