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牛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美洲牛蛙(學名Lithobates catesbeianus)是一種水生青蛙,是蛙屬的一種,原產於美國東部的一種牛蛙。截止2014年,由於人為因素,它們已經擴散到除北達科他州以外的每一個州。美洲牛蛙蔓延成災,正沿西北部蒙大拿州境內的黃石河順流而下,對土生蛙類構成威脅。
概述
美洲牛蛙是現存北美的最大的蛙之一。也在多個地方成為入侵物種,如2011年5月台灣苗栗縣政府農業處宣稱為增加生態資源,在縣境兩處號稱生態池的地方放流總共七百斤的美國牛蛙,造成當地不可逆的生態浩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也已將美國牛蛙給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美洲牛蛙雖然本身無毒,但它們的機體卻可以抵抗許多毒素,所以它們並不是專挑無毒的軟柿子,只要體型合適,即便是有毒的蛇類它們也會捕食。[1]
命名
美洲牛蛙其拉丁語原學名Rana catesbeiana Shaw中,「rana」意為「青蛙」,而「catesbeiana」則是爲了紀念發現這種蛙的英國博物學家馬克·蓋茨比(Mark Catesby)。原產於美國東部數州,後被引進西部各州和其他國家。叫聲宏亮如牛,因而得名。其他一些大型蛙類亦稱牛蛙,如非洲的非洲牛箱頭蛙和印度的虎紋蛙以及南美的細趾蟾科物種。
物種說明
牛蛙的頭可能達到約20厘米大和750克重。雌性蛙體型一般都要比雄性蛙大。他們的皮膚為黑褐色、深綠,加上黑色的斑點,腹部是黃色或白色的。牛蛙體綠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黃色,四肢有黑色條紋。體長約25厘米(11時),後肢長達25厘米(10吋)。成體大者體重超過2斤。蝌蚪呈綠褐色帶有深色斑點。
成蛙的骨骼包括骨頭、透明軟骨和鈣化的軟骨。青蛙的椎骨有十根骨頭,其中的九個是真實的椎骨。青蛙的頭是平的,但它的形式取決於下頜骨頭分離程度的差異。青蛙的中央神經系統有脊髓和腦子,脊髓有點比腦子小。周邊神經系統包含頭蓋骨神經和脊髓神經。
分布
美洲牛蛙主要生存於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洛磯山脈東邊。美洲牛蛙雖原産於北美,但也被引進歐洲部份地區,分布於北義大利、法國的阿基坦地區,另外還分布於西班牙及荷蘭等地,少量分布於義大利沿海。
台灣日治時期於1924年與海蟾蜍一起引進,但海蟾蜍並未在台灣建立族群,牛蛙卻成功的適應了下來。而中國大陸則在1959年從古巴引進,目前中國大陸的養殖牛蛙大多為該批古巴牛蛙的後代。在中國大陸及台灣,作為一種入侵物種,亦有廣泛分布。日本於1918年由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渡瀬莊三郎引進,同期引進克氏原螯蝦作為牛蛙的餌料。1923年引入台灣。
生態和行為
美國牛蛙在台灣有「蛙界暴龍」之稱,以無脊椎動物、小魚和其他的小蛙為食,有時也會吃水鳥的幼雛;體型較大的牛蛙甚至會捕食蛇、鼠、龜等。牛蛙「會吃掉任何能夠吃得下去的東西,不管是另一隻牛蛙,還是一隻鳥或一隻蚊子」。美洲牛蛙獵殺的對象主要是水中的魚類以及一些無脊椎動物。成年的美洲牛蛙獵殺水鳥、老鼠以及龜類等也不在話下,小小的昆蟲根本不入它們的法眼。甚至遇到其他的蛙類,美洲牛蛙也會狠下毒手,在攻擊性上它們比非洲牛蛙可要強多了。故而美洲牛蛙又有「蛙界暴龍」的美譽。[2]
影片
參考資料
- ↑ 美國牛蛙在台灣有「蛙界暴龍」之稱每日頭條
- ↑ 美洲牛蛙,指的是一種原產於美國東部的一種牛蛙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