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屋(高东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老屋》中国当代作家高东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老屋

老屋其实并不老,他是父母花费大半生心血于上世纪90年代建起来的,当时在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小山村里,建一院用石块砌起来排场的石窑洞是父辈那一代人毕生的愿望,并为之耗费大半生的精力金钱,老屋一线四孔石窑,全用讲究的细錾刻面,在正中间的窑腿上,用陕北石刻艺人独有的手法,雕刻有敬土神的小祠室一间,十分精美,院墙用不规则石块砌成,并留有大门一座,院内外遍植果树枣树蔬菜农作物,每到春夏秋天绿树成荫、果蔬飘香,引得左邻右舍小孩纷纷前来偷瓜摘桃,甚是热闹,由于果树众多,地处乡村也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只要孩子们不爬树,主要是担心不小心掉下来摔伤,也就任由他们吃饱装满裤兜,高兴而来开心而回。

本世纪初父亲病逝,我也由于工作原因来到新疆,离家也算是万水千山,母亲虽然疾病缠身多年,但一直舍不得离开老家的故土山水,人情世故,也就任由她在老屋又居住了两年,2003年我家儿子出生后,在我们姐弟合力劝说下还是依照顾孙子的名义让她来到我们身边,后来多次想回去看看,但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经不起周车劳顿,一直没有成行,我或请假或出差路过,中间回去过两三次,每次回来看到满院杂草,心情都无比沉重,欣慰的是,老屋内除了灰尘外,还算干净整齐,父母当年用石板在窑内建的谷仓,谷物依旧,墙上的相框内的老照片依旧,心中凭添了几分美好的回忆。

最近一年回到老屋是去年出差路过用匆匆半日回去,到了县城借朋友的车经过蜿蜒盘旋的山路近1个小时后,终于再次回到了小时候的老屋,由于长期不住人,经雨水风沙的冲刷,曾经精致的窑面也有了些许灰色,门窗也变的有些发黑,院内杂草和我一样高,院内院外一片草绿色,果树也大多枯死,在缺乏人的照料下,果树还是没有草的生命顽强。曾经偷果摘桃的小孩一个也看不见,整个村庄一片寂静,只有十来位老人在村桥头闲话中心拉着家常。

这几年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下,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水泥路通到了各家门口,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也照亮了乡村的道路,再也不用像小时候乘着月光嘻笑打闹摸黑回家了,但是小孩子呢,天还没有全黑村里大小道路上已经看不到一个人,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同时带走的还有进城上学的小孩,村里的一亩三分地已经不能致富,满足不了新时代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略显拥挤的城市又多了一群我们村里的人。听说有开饭馆的,有开货车的,还有工地搞建筑打工的,总之都还过的不错,通过二十来年的勤劳致富,大多在城市买了房安了家,虽然没有像老一辈说的捧上铁饭碗成为公家人,但也实实在在成为了城市人,不再要背朝黄土面朝天的靠天吃饭,黄土高坡上也少了嘹亮的拦羊号子声和信天游。经过二十多年的退耕还林,原来光秃秃的山上,也统一变成了绿油油的草绿色,分不清是庄稼还是野草,遥想小时候要是有这么好的野草,那放羊的小伙伴一定做梦都会笑醒。突然心血来潮,想到村小学看看,跨过成为闲话中心的桥梁,看到已经多年没有学生的小学,略显荒芜,还好在村委会的争取下,初步计划改造成村活动中心,让曾经的校园再焕发出新的光彩。

与老屋相聚的时刻总是短暂的,当我将老屋再次托付在家的堂哥照看后,依依不舍的驾车返回县城再由县城返回遥远新疆,当车子走在曾经熟悉的乡村道路上,看着老屋渐渐的消失在视野中,不禁感慨万分,乡村什么时候才能再迎来欢声笑语,老屋什么时间再能迎来偷果摘桃的孩子们,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越来越好,这一天会向当年涌向城市一样,一定会有大批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创造属于老屋的辉煌[1]

作者简介

高东伟,汉族,新疆克州地震监测中心职工,多年从事文书写作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