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耗子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耗子爪别名茵陈牛至白毫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

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

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

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

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的低海拔地区的河岸、低山坡地区。

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基本信息

中文名:茵陈[1]

拉丁学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

别称:牛至、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菊科

亚科:野芝麻亚科

族:塔花族

属:牛至属

种:茵陈

分布区域:中国主产于陕西、山西、山东、安徽等地。外国有日本、朝鲜等

亚族:百里香亚族

形态特征

商品通称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

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

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

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芳香;根茎斜生,其节上具纤细的须根,

多少木质。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通常高25-60厘米,多少带紫色,

四棱形,具倒向或微蜷曲的短柔毛,多数,从根茎发出,

中上部各节有具花的分枝,下部各节有不育的短枝,近基部常无叶。

叶具柄,柄长2-7毫米,腹面具槽,背面近圆形,

被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4厘米,

宽0.4-1.5厘米,先端钝或稍钝,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或微心形,

全缘或有远离的小锯齿,上面亮绿色,常带紫晕,具不明显的柔毛及凹陷的腺点,

下面淡绿色,明显被柔毛及凹陷的腺点,侧脉3-5对,与中脉在上面不显著,下面多少突出;苞叶大多无柄,常带紫色。

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开张,多花密集,

由多数长圆状在果时多少伸长的小穗状花序所组成;苞片长圆状倒卵形至倒卵形或倒披针形,

锐尖,绿色或带紫晕,长约5毫米,具平行脉,全缘。花萼钟状,连齿长3毫米,

外面被小硬毛或近无毛,内面在喉部有白色柔毛环,13脉,多少显著,萼齿5,

三角形,等大,长0.5毫米。花冠紫红、淡红至白色,管状钟形,长7毫米,

两性花冠筒长5毫米,显著超出花萼,而雌性花冠筒短于花萼,

长约3毫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内面在喉部被疏短柔毛,冠檐明显二唇形,

上唇直立,卵圆形,长1.5毫米,先端2浅裂,下唇开张,长2毫米,3裂,

中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均长圆状卵圆形。雄蕊4,在两性花中,

后对短于上唇,前对略伸出花冠,在雌性花中,前后对近相等,内藏,

花丝丝状,扁平,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两性花由三角状楔形的药隔分隔,

室叉开,而雌性花中药隔退化雄蕊的药室近于平行。花盘平顶。

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不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

小坚果卵圆形,长约0.6毫米,先端圆,基部骤狭,微具棱,褐色,无毛。

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

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

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作香薷收购及使用。

全草又可提芳香油,鲜茎叶含油0.07-0.2%,干茎叶含油0.15-4%,

油的比重(15℃)0.868-0.910,旋光度(20℃)-20°-70°,

含醇量(以香草醇计)2-3%,含酚量(以麝香草酚计)约含7%,

除供调配香精外,亦用作酒曲配料。此外它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药材简介:

茵陈英文名:Capillary Wormwood Herb,

其他别名:芦蒿,白蒿,松毛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

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6~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

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

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

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

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中国药典》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鲫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

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热,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

參考來源

  1. 茵陈_中药材_,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