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聊斋志异·遵化署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聊斋志异·遵化署狐出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异,有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诸城邱公为遵化道[1]。署中故多狐[2]。最后一楼,绥绥者族而居之[3], 以为家。时出殃人,遣之益炽[4]。官此者惟设牲祷之[5],无敢迁。邱公莅任,闻而怒之[6]。狐亦畏公刚烈,化一妪告家人曰:“幸白大人[7]:勿相 仇。容我三日,将携细小避去[8]。”公闻,亦默不言。次日,阅兵已,戒勿散,使尽扛诸营巨炮骤入,环楼千座并发;数仞之楼,顷刻摧为平地,革肉 毛血,自天雨而下[9]。但见浓尘毒雾之中,有白气一缕,冒烟冲空而去。众 望之曰:“逃一狐矣。”而署中自此平安

后二年,公遣干仆赍银如干数赴都[10],将谋迁擢[11]。事未就,姑窖 藏于班役之家[12]。忽有一望诣阙声屈[13],言妻子横被杀戮;又讦公克削 军粮[14],夤缘当路[15],现顿某家[16],可以验证。奉旨押验。至班役家, 冥搜不得[17]。叟惟以一足点地[18]悟其意,发之,果得金;金上镌有“某郡解”字。已而觅叟,则失所在。执乡里乡名以求其人,竟亦无之。公由此罹难。乃知叟即逃狐也。

异史氏曰:“狐之祟人,可诛甚矣。然服而舍之[19],亦以全吾仁。公可云‘疾之已甚’者矣[20]。抑使关西为此[21],岂百狐所能优哉!”

翻译

诸城县丘公,在遵化当官时,官署中原就有很多狐。署中最后面的一座楼上,雄狐成群地住在上面,成了狐的老窝,还经常出来祸害人,越是撵它们走,闹得就越厉害。以前凡在这里当官的人,都是摆上供品,对它们恭敬地祷告,没有敢得罪这些狐的。 丘公来这里上任后,听说有这样的事,很生气。这些狐也害怕丘公性情刚烈,就变成一个老婆婆,告诉丘公的家人说:“请转告大人,我们不要为仇。给三天时间,我们带领全家老小搬走。”丘公听了,也不言语。

到了第二天,丘公阅兵已毕,告诉大家不要解散,叫众兵把各营的大炮都抬来,突然包围了署后的楼。丘公命千门大炮齐发,倾刻之间,几丈高的大楼,摧为平地。群狐的毛皮、血肉,像下雨一样从天而降。只见滚滚浓烟中,有一缕白气冲天而去,大家都望着天空说:“逃了一只狐!”然而自此后,署中却太平无事了。

后二年,丘公打发得力仆人送银子若干去京都,打算托人办理升迁,事还没有着落,就暂时把银子藏在班役的家里。忽然有一个老头到宫殿喊冤叫屈,说他妻子被人杀害,还揭发丘公克扣军饷,行贿高官,银子现藏在某人家里,可以去查证。皇帝下旨押着老头去班役家检查,但怎么搜也搜不到银子。老头就用一只脚点地,差人明白他的意思,挖开地一看,果然挖出银子来,银子上还刻着“某郡解”的字样。接着找老头,已经不见了。官府拿了地方上的户口名册想找这个老头,竟没有其人。丘公因此案被处死了。人们才知这个老头就是当年逃走的狐狸。

异史氏说:狐狸迷惑人,确实可杀!然而服罪之后释放他们,也可以成全我的仁德。丘公可以说痛恨的他过分了。但如果说杀狐的人是杨震,那么狐狸就抓不到把柄而实施报复了!(即文中丘公因行污而遭戮,如果是杨震的清廉,那么狐狸就无法用这个方法来对他进行报复了。)

注释

[1] 诸城:县名。今属山东省。遵化:州名,清时属直隶,治所在今河 北省遵化县。道,道员,别称道台。清时省以下、州府以上一级的官员,也 称观察。 [2] 故:原来。 [3]绥绥(suí suí)者:代指狐。《诗•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洪梁。” 绥绥,相随的样子。 [4] 遣之益炽:驱逐它就更加厉害。遣,逐。炽,烈,厉害。 [5] 牲:指整个的牛、羊、豕!供祭祀之用。 [6] 闻而怒之:此据二十四卷抄本,原无“而”字。 [7] 幸白:希望禀告。幸,希望。 [8]细小:犹言家小,谦词。 [9] 雨而下:像雨点一样落下。 [10] 于仆:干练的仆役。如干,犹若干。 [11] 迁擢:升迁,提拔。 [12] 班役:即衙役。衙役分班,日班役。 [13]诣阙声屈:到朝廷鸣冤叫屈。诣,至。阙,宫阙,此指朝廷。 [14] 讦(jié结):揭发:告发。 [15] 夤缘当路:攀附权要。当路,犹当权,指执改者。 [16]顿:暂存。 [17]冥搜:到处搜查。 [18]叟:此据山东省博物馆本,原作“翁”。 [19]服而舍之:服罪之后释放它们。舍,释放。 [20]疾之已甚:痛恨它太过分。《论语•泰伯》:“人而不仁,疾之已 甚,乱也。” [21] 关西:指杨震(?—124)。震为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字伯起,官至太尉。因“明经博览”,时人号为“关西孔子”。《后汉书》本传载,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荆 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 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色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 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邱某疾恶而行污,与杨震刚方而清廉相形, 如杀狐者为杨,则狐当无隙可乘,以资报复。

赏析

《遵化署狐》所写邱公灭狐族类,残忍不仁,后被老狐化为老叟告发其克扣军粮,指示地点,查验属实,被朝廷处死事。邱公己身不正,刻削军饷,因缘求迁,即不灭狐族,亦难以逃脱法网,然若有些许仁义,与敬畏生命,或可不被告发也。本篇云: 邱公莅任,闻而怒之。狐亦畏公刚烈,化一妪告家人曰:“幸白大人勿相仇。容我三日,将携细小避去。”公闻,亦默不言。次日,阅兵已,戒勿散,使尽扛诸营巨炮骤入,环楼千座并发。数仞之楼,顷刻摧为平地,革肉毛血,自天雨而下。但见浓尘毒雾之中,有白气一缕,冒烟冲空而去,众望之曰:“逃一狐矣。”而署中自此平安。

按照蒲松龄的观点,狐族殃及人类,当然可诛,然其已经害怕退让,何必赶尽杀绝!若是灭狐者自身正,虽百狐亦无复仇之理也。志怪传奇,实质都是人间生活之反映。人亦狐,狐亦人,人亦鬼,鬼亦人,人亦神,神亦鬼,相对而论者也。[2]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