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肖像 |
中文名: 肖像 解 釋: 像,相似 讀 音: xiào xiàng 肖像權的客體: 肖像 |
肖像是漢語詞語,從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理解。美術意義(或攝影)上的肖像,是指通過繪畫、攝影、文字等藝術手段,使肖像權人的人物形象在物質載體下再現的一種觀賞造型作品。[1]
法律特徵
法律意義上的肖像,則蘊含了肖像權人基於其肖像而享有的人格權益。一般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肖像是藝術地再現自然人的外貌形象。通常,我們判斷人物的外部形象表現是否構成肖像,應結合其表現的形式和表現的部位來看待 。
首先,必須人物形象必須具有肖像特徵。一是其表現形式即通過攝影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圖像;二是肖像還必須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姿態、容貌、表情等主要特徵;三是肖像必須真實可辯、熟知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誰的肖像。
其次,必須是特定的公民肖像的事實。公民肖像在圖片中,應占整個圖像中被凸顯的主體地位,被作為特定對象來表現,而不是作為陪襯體;同時目的也不是通過肖像使用(手段),來達到目的。
2、肖像具有物的屬性。
肖像被藝術地再現,應是具體地、獨立地被固定在某一特定的物質載體上(如相紙、電視屏幕、報刊雜誌等),它是來源於肖像權人又獨立於肖像權人的客觀視覺形象,能夠為人所支配、控制和處分,並具有一定的財產利益。一幅畫的價格與作者和技術,材料有關.
3、肖像是肖像權的客體,表現了自然人特有的人格利益。所謂的「財產利益」並非產生於自然人外貌特徵本身、而是基於肖像產生的人格利益所派生的,並體現了不同的人格利益需求。對自然人的肖像權給予法律上的保護,實際上就是對人格利益保護的需要。
所謂 「肖像權」,是一種專屬於自然人的人格權。法律意義是:自然人對自己通過造型藝術或者其它形式,在客觀物質載體上的再現自己的形象所擁有的不可侵犯的專有權。
公民在自己的肖像上所體現的人格利益,是我國法律規定保護肖像權的對象。它包含基於肖像所體現出的人格利益上之精神利益和財產利益。
我的童年是對塞維利亞一個院落
和一個明亮果園的記憶,檸檬在果園裡成熟;
我的青春,卡斯蒂利亞土地上的二十年;
我的歷史,有些情況我不願回顧。
我不是騙人的誘惑者也不是唐璜式的人物;
——你們已經熟悉我笨拙的着裝——;
但是丘比特向我射了一箭,
我便愛那些女性,只要她們有適宜居住的地方。
我的詩句從平靜的泉水湧出,
可我的血管里的雅各賓派的血在流淌;
我不僅是一個善於運用自己學說之人,
而且從美好的意義上講,我很善良。
我崇尚美,在現代美學中
我採摘龍沙的果園中古老的玫瑰;
然而我不喜歡時興的梳妝
也不是那種追求新奇啼鳴的鳥類。
我看不起空洞的男高音的浪漫曲,
也看不起蟋蟀在月光下的合唱。
在眾多的聲音中,我只聽一個聲音,
我會停下腳步,區分原聲與迴響。
我是古典的還是浪漫的我不知道。
我願留下自己的詩行像將軍留下他的劍一樣:
不是因為鑄劍者的工藝高超才受人尊重
而是因舞劍之手的強勁有力才威名遠揚。
我與那個總和我在一起的人交談
——獨自說話等候着向上帝傾訴的那一天;
我的自言自語是與這位好友的探討,
他曾將博愛的訣竅向我秘傳。
最後,我不欠你們什麼;可我的全部寫作
你們都未曾償還。我奔赴我的工作,
用我的錢支付穿的衣服、住的房間、
吃的麵包和鋪的床墊。
當那最後的旅行到來的時候,
當那一去不復返的船兒起航,
你們會在船舷上發現我帶着輕便的行裝,
幾乎赤身裸體,像大海的兒子一樣。
注釋
① 龍沙(1524-1585),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七星詩社中的主要詩人。他在法國詩壇的地位,在雨果之前無人能比。
賞析
這首詩選自《卡斯蒂利亞的田野》(1907-1917)。《卡斯蒂利亞的田野》是馬查多的代表作。這是詩人的自畫像。一般的西班牙 詩選都會收錄這首詩作。馬查多突出的人格特徵是勤奮善良、鄙視虛名、淡化服飾、忍耐困境、深刻內省,強調對話和容忍,維護人的自由和尊嚴。他的詩如其人:平易中見深邃,樸實中見真情。他的詩句從平靜的泉水湧出,而血管里卻有「雅各賓派的血在流淌」。他從不趕時髦,追時尚,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自己的路。詩人用一個個鮮明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高度概括了自己人生經歷和詩歌創作。全詩的語言簡潔、明快,沒有精心的雕琢和多餘的誇飾,更顯字宇珠璣和大家風範。正如詩人自己說,他的詩「既不是堅硬永恆的大理石,也不是音樂和畫卷,而是刻在時間上的語言」。
作者簡介
安東尼奧,馬查多( Antonio Machado,1875-1939)是西班牙「九八年一代」傑出的抒情詩人和劇作家。他出生於塞維利亞的一個書香門 第,馬查多的早期詩作受魯文,達里奧的影響,具有現代主義特徵。後來逐漸以社會政治生活為題材,抒發內心情感。《孤寂》(1903)和《孤寂、長廊及其他詩篇》(1907)確立了他與純粹浪漫主義的聯繫;《卡斯蒂利亞的田野》(1912)是他的代表作,以赤裸和深沉的風格描繪卡斯蒂利亞嚴酷的自然景色並抒發其堅忍不拔的精神。《新歌》(1925)和《詩歌全集》(1928)顯示出深刻的存在主義觀點,表現了詩人的孤獨。他還與其兄馬努埃爾合作創作了一些詩劇。馬查多沒有再出版任何一本新詩集,然而,在相繼面世的幾版《詩歌全集》(1928,1933和1936)中出現了一些新的作品,其中突出的一組成名作是《偽歌者集》的冊子,全由詩歌和散文寫 就,表現了他日漸加深的哲學傾向。1939年1月與母親一起流亡,一個月後在法國南部小鎮高里奧爾相繼去世(馬查多死於2月22日,先於其母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