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地丝菌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肺地丝菌病系由念珠地丝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病变,多因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感染念珠地丝菌而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液呈黏液样或胶质样,低热,乏力,胸闷,呼吸困难,伴随肠道感染、口腔黏膜感染及皮肤真菌感染等。治疗多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基础上予以抗真菌感染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效果与患者机体免疫力有关,大部分对症治疗患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提高生活质量,少数预后不佳。 [1]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念珠地丝菌属于不全菌纲,从梗孢科,地丝菌属,其营养细胞为真菌丝,易裂殖为节孢子。无芽生孢子和子囊孢子。
(二)发病机制
白地霉是一偶见的条件致病菌,可为人体某些器官的正常菌群。本菌可经呼吸道、口腔和皮肤侵入,侵犯皮肤黏膜和内脏,最常累及肺和肠道。病人常有免疫功能低下时才致感染而发病。[2]
临床表现
由呼吸道途径引起的地丝菌病主要有以下3个类型:支气管地丝菌病,肺地丝菌病和地霉败血症。
临床表现类似支气管炎和肺结核,表现为咳嗽、咳痰、痰液呈黏液样或胶质样,有时痰中带血丝,部分病例出现发热、乏力、胸闷、呼吸困难等,听诊两下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体质极度虚弱,免疫机制明显抑制者可出现地霉败血症,引起皮肤、口腔黏膜、肠道等多处感染。从而出现皮肤红斑、瘙痒、皮下脓肿、口腔黏膜白斑,以及腹痛、腹泻、黏液脓性血便等。
本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且正常人的口腔和肠道中,可检出念珠地丝菌。因此,诊断本病除多次查获菌体或孢子外,尚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免疫机制状况等,并除外肺结核,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以及其他真菌性疾病后方可确定。皮试阳性可作辅助诊断依据。[3]
检查
1.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痰液、黏膜白斑片,活检组织,以10%氢氧化钾处理后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长方形关节孢子(4μm×8μm)或圆形孢子(直径4~8μm),革兰染色阳性,两个关节孢子之间无间隙。
(2)细菌培养: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生长快,菌落为膜状,湿润、灰白色、有黏性。镜检形态与直接镜检相同,有时可见关节孢子的一角有芽管生出。
(3)动物接种:无致病性。
2.皮肤试验 部分病例可出现白地丝菌素试验阳性。
3.血液化验检查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增高。
肺地霉病的胸部X线征象主要有:肺野内边缘光滑的斑片状浸润阴影,部分可见薄壁空洞形成。[4]
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且正常人的口腔和肠道中,可检出念珠地丝菌,因此,诊断本病除多次查获菌体或孢子外,尚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免疫机制状况等,并除外肺结核,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以及其他真菌性疾病后方可确定,皮试阳性可作辅助诊断依据。
肺结核,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以及其他真菌性疾病相鉴别。[5]
治疗
西医治疗:
在积极纠正全身情况,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基础上行药物治疗。主要药物有:碘化钾、酮康唑和氟康唑。剂量与疗程如前所述,亦有报道酮康唑溶液气雾吸入对肺和支气管的地霉病有一定疗效。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免疫功能低下是预后差。
中医治疗:
药方:黄柏、黄芩、紫荆皮、花椒、石榴皮、苦参、白鲜皮各30克,地肤子、藿香、蛇床子、羌活,千里光,小儿用量酌减。每天1剂,加水1500毫升―2500毫升,沸后煎煮15-20分钟。
用法:取药液,待水温降至15℃-20℃时浸洗患处,药渣复煎,1天2次,每次20-30分钟,浸洗擦干后局部扑粉。随证加减:热盛者加地榆、紫草、大青叶;有脓疱者加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糜烂渗液较甚者加苍术、土茯苓、枯矾。 [6]
预后
治疗效果与患者机体免疫力有关,大部分对症治疗患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提高生活质量,少数预后不佳。
预防
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力低下,感染念珠地丝菌所致,在抗真菌的治疗下,同时应控制原发病的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减轻原发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注意个人卫生以及避免接触传染病病人,防止发生感染,从而导致免疫力的进一步降低。
3.艾滋病患者应积极遵医嘱服药,改善机体免疫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