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胆道蛔虫


胆道蛔虫病是患者感染蛔虫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由肠道内蛔虫钻入胆道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腹痛,疼痛以剑突偏右侧阵发性绞痛为特点,可有钻顶感,腹痛常放射至右肩或背部,可伴有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患者常坐卧不安、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腹痛间歇可安然无恙。伴有胆管感染时,可表现为寒战、发热和黄疸。若继发胆道感染、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时,可危及生命。

目录

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肝胆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科

是否医保:是

英文名称:Biliaryascariasis

疾病别称:胆管蛔虫病

是否常见:是

是否遗传:否

并发疾病:胆道感染、胆囊穿孔、急、慢性胰腺炎

治疗周期: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突发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面色苍白、全身冷汗

好发人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七岁以上最为常见

常用药物:阿托品、山莨菪碱、阿苯哒唑

常用检查:皮肤黏膜检查、腹部触诊、血常规、粪便涂片法、超声检查

病因

蛔虫感染为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病因,胃酸降低及胃肠功能紊乱或驱虫不当、发热、腹泻等为胆道蛔虫病的诱发因素,其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好发于5岁~9岁儿童、农民、晚期孕妇。

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胆道蛔虫病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发作剑突下剧烈绞痛,阵发性加剧,钻顶样。

发作时可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坐立不安。

蛔虫完全进入胆管后,剑突下绞痛可缓和,但炎症进一步进展,表现为固定压痛、发热,可出现黄疸。

2.其他症状

继发胆道感染时,可表现为寒战、发热、黄疸等症状。

如有累及胰腺,可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血糖增高等。

诊断

根据患者典型的突发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与腹部体征较轻的不相符合的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见胆道内蛔虫影,或大便中见到蛔虫或虫卵便可确诊。

鉴别诊断

1.肝外胆管结石症

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有无梗阻或并发感染,静止期可无症状,一旦并发感染可出现典型夏克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胆道蛔虫病当蛔虫在胆道中不活动或失去活力后,在超声下蛔虫与结石都显示为强回声,因而容易与肝外胆管结石混淆。蛔虫在超声下呈双线状,而结石不会呈双线状,故行超声检查可鉴别。

2.胆囊结石

有20%~40%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身无症状,当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是可出现典型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多为饱餐、饮酒诱发,向右肩背部放射,多伴恶心、呕吐。查体右上腹压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病原学及腹部超声检查可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胆道蛔虫病患者一般治疗方法为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卧床休息、解痉止痛、利胆等对症治疗,待症状缓解之后再行驱虫治疗。

2.急症治疗

胆道蛔虫病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及坏死性胰腺炎等需要尽早手术,可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

3.药物治疗

解痉止痛治疗

可注射抗胆碱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必要时可加用哌替啶。

利胆驱虫治疗

酸性环境不利于蛔虫活动,发作时可使用食醋、酸梅汤使成虫静止,从而减轻刺激;症状缓解后再选用驱虫剂治疗,常用驱虫剂有阿苯达唑、左旋咪唑等。

抗继发感染治疗

可选用对肠道细菌及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来预防和控制感染,如头孢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4.手术治疗

经非手术积极治疗未能缓解,或者并发胆管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及重症胰腺炎等,可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术。术中可应用胆道镜检查,取出虫体,引流胆道。术后病情稳定时仍需服用药物驱虫治疗,防止胆道蛔虫复发。


5.其他治疗

若有并发症者同时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继发细菌感染及营养支持。

并发症

1.急性胆管炎和胆管感染

蛔虫进入胆道,可刺激胆管上皮细胞,破坏微环境,继发细菌感染。可有持续性胀痛、寒战高热、黄疸、精神症状及中毒性休克表现。若非急性化脓性感染,可迁延发展形成慢性胆管炎及胆囊炎。

2.急性胰腺炎[1]

蛔虫进入十二指肠乳头,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水肿,胆汁胰液排出受阻,感染性胆汁逆流可激活胰酶诱发急性胰腺炎。

3.胆道出血

管炎的发生机制和蛔虫的机械损伤均可引起。胆管炎累及肝脏汇管区时,该处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支血管壁因感染而变得脆弱,炎症侵蚀和蛔虫运动可导致破裂,出血流入胆道。

4.胆道结石

胆道内蛔虫尸体腐败碎片可随胆汁排出,但其角皮所含角质较多不易腐坏,加上蛔虫卵沉积在胆道系统,可作为成石核心,与其他成石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胆色素、胆固醇沉着,形成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

5.肝脓肿[2]

也有一部分的病人在后期就会出现肝脓肿,甚至脓肿破溃时也会出现脓胸。

视频


胆道蛔虫病病人的辅助检查


童年常吃的“蛔虫药”,为啥现在都消失了?其实原因很现实!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