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胡公疏示祖择之卢氏石诗和之

胡公疏示祖择之卢氏石诗和之

作品名称: 胡公疏示祖择之卢氏石诗和之

创作年代:北宋朝代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梅尧臣

胡公疏示祖择之卢氏石诗和之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作的一首诗词。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1]

目录

正文

远州太守蓬山客,来过卢家寻怪石。 卢家百物今已空,唯石难移留旧迹。 埋没尚存三四分,雨淋日炙如皴皵。 太守恻然呼健儿,荷锄秉锸争来役。 健儿掘土不为坚,旋旋剜沙见圭隙。 渐奇渐异人忘劳,更索更深知几尺。 瘦峰削出嵩华骨,虚窍凿破蛟螭额。 千指曳绳车四轮,击鼓助力归东陌。 东陌东头湖水傍,黄泥洗尽何苍碧。 故宅愈冷东湖喧,贵贱竞观无碍隔。 太守自怜坚直心,爱少憎多屡遭谪。 南至苍梧及桂林,名山遍访无穷僻。 所宜厌惯不入眼,向此歌吟尤爱惜。 我思永叔滁阳时,大夸古翠菱溪获。 作诗远寄予与苏,高唱相随无节拍。 今知贤人趣向同,玩好托情亡俗格。 建康从事胡公疏,一见诧君如李白。 雄才落笔泻天河,缀韵孤清仍险窄。 入探虎穴谁为难,辞通造化方能敌。 殿後吾虽胆力强,独鞭疲马络无益[2]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3]

梅尧臣是中国北宋诗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之二、《猛虎行》等。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如《鲁山山行》,细腻地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等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为了矫正宋初诗坛靡丽之习,诗中不免流于质朴古硬,缺少文采,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本。

梅尧臣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