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énez,1881年12月24日-1958年5月29日),出生于安达鲁西亚,西班牙著名诗人散文家。以其著名的作品《Platero y Yo》而享誉全球。他属于1914年的一代,也被称为Novecentismo,他作品的发展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1]

目录

纯粹的诗

他主张创作纯粹的诗。

他的诗歌有的低沈、哀婉,赞歌蕴含著挽歌的情调。

有的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属现代主义流派诗人,是不少先锋派诗人的老师。

他追求诗歌的美,认为诗是知识的源泉,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他希望通过诗歌创作,了解真理,达到永恒的境界。

诺贝尔文学得主

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为“他的西班牙语抒情诗成为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著有诗集20余部。[2]

早年曾进入萨拉曼卡大学短暂就读。

1900年,应诗人鲁本·达里奥的邀请去了马德里。

1900年,出版了他的前两部诗集,《紫罗兰之魂》、《睡莲》。他的诗艺即受肯定。

1908年,出版《纯正的悲歌》清楚地反映了达里奥的影响,强调自由诗中的个性和主观性。

1912年,回到马德里,在随后的四年中居住在Residencia de Estudiantes,并担任该教育机构期刊的编辑。

1916年,他前往纽约,与印度诗人Rabindranath Tagore的西班牙翻译ZenobiaCamprubíAymar结婚。回到西班牙。

1917年,出版《最近结婚的诗人日记》(Diario de un poetareciéncasado),这本书代表著他所谓的“ 裸诗”(lapoesíadesnuda)诗歌中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全部删减于自由诗中产生纯净的本质。

1920年,胡安•拉蒙在西班牙语诗坛已执牛耳。

西班牙内战后,流亡海外

1936–39年,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与共和党军队结盟,内战后,他流亡拉丁美洲,最终定居于波多黎各终老。

1956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奠立其世界文学巨擎的地位。

1958年5月29日,逝世于波多黎各首都圣胡安市 PR。

进入“真正诗歌”阶段

1937年至1958年,胡安•拉蒙的创作进入了“真正诗歌”阶段。这一时期,他继续追求“唯美的”、“纯粹的”诗歌。

在语言上使用许多自己创造的新词,在修辞方面大量应用抽象的象征,使作品难度逐渐加大,甚至趋于晦涩。

散文作品翻译

虽然胡安•拉蒙是一位诗人,但他的散文作品翻译在美国颇受欢迎。

Platero和我

Platero y yo(1917;Platero和我),一个男人和他的驴子的故事。

《海上骑士》

他还与妻子ZenobiaCamprubíAymar合作翻译爱尔兰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格 (John Millington Synge)的《海上骑士》(1920)。他一生中充满诗意的输出。

诗集出版

早期作品

《诗韵》

《伤悲的小调》

《牧歌》

《远方的花园》等,充满感伤情调。

受到现代主义影响

《挽歌》

《有声的孤独》

《春天的歌谣》

《忧郁》

《普拉特罗和我》等。

1915年以后

《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

《精神的十四行诗》

《宝石与天空》

《我所唱出的歌》

《一个诗人与海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胡安•拉蒙从题材和形式上做了多方面的新尝试,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对在西班牙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27代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等作品。

著名散文代表作

《小毛驴之歌》。这集作品是胡安•拉蒙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通过对雪白色的驴子、妞妞、白蝴蝶、月亮、金丝雀等一系列纯洁可爱的形象的描写,希梅内斯将一幅秀美、优雅的田园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银驴、妞妞的死让读者感受到凄然的美,体现了这一时期希梅内斯作品中饱含的忧伤情绪。

《悲哀的咏叹调》。清楚地反映了达里奥的影响,强调自由诗中的个性和主观性。

佳句欣赏

我在梦中死去 我在生中复活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悲哀的咏叹调》

“现在,”她在永远离开之前说,“现在我们是两个镜子,玻璃对着玻璃,两者彼此模仿,像一条河和那天空。”——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生与死的故事》

《温柔》

枯叶支撑着

令它着迷的光线,

还是光线

支撑着迷的叶片?--——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悲哀的咏叹调》[3]

诗作

我不再归去

我已不再归去。

晴朗的夜晚温凉悄然,

凄凉的明月清辉下,

世界早已入睡。


我的躯体已不在那里,

而清凉的微风,

从敞开的窗户吹进来,

探问我的魂魄何在。


我久已不在此地,

不知是否有人还会把我记起,

也许在一片柔情和泪水中,

有人会亲切地回想起我的过去。


但是还会有鲜花和星光

叹息和希望,

和那大街上

浓密的树下情人的笑语。


还会响起钢琴的声音

就像这寂静的夜晚常有的情景,

可在我住饼的窗口,

不再会有人默默地倾听。[4]

在台湾出版的作品

1914年,《普拉特罗和我》。

赵雅博/译,《心灵的十四行诗》,台北市:启业,1968年、1972年。

王安博/译,《灰毛驴与我》,台北市:敦煌书局,1968年。

王安博/选译,《遥远的海》,台北市:纯文学,1969年。

徐斌/译,《小白驴与我》,台北市:正中书局,1978年。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编译委员会/编译,《拉克斯尼斯(1955)/希梅尼斯(1956)》,台北市:九华出版:环华发行,1981年。

陈苍多/译,《生与死的故事》,台北县三重市:新雨,1997年。

张莉莉/译写,伊莎贝尔/绘图,《安达鲁西亚之歌》,台北市:格林文化出版,1999年。

李魁贤/译,《希梅内斯/萨巴》,台北县新店市:桂冠,2004年。

林为正/译,《小毛驴与我》,台北市:书林,2007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