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导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胸导管 |
胸导管是全身最长的淋巴导管。收纳左半身及腹部、两下肢的淋巴液。胸导管一般在第1~2腰椎前方形成起始部,此处称“乳糜池”。向上穿膈肌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注入左静脉角。如发生阻塞、破裂,可导致乳糜胸、乳糜腹。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胸导管
- 外文名 thoracic duct
目录
1 解剖结构:
2 胸导管的形态学结构及其周围结构:
3 淋巴导管的构成:
4 与胸导管相关的疾病:
解剖结构
1、胸导管:
胸导管是体内最大的淋巴管,又称左淋巴导管。全长约30~40厘米,一般在第1~2腰椎前面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起始部呈囊状膨大,称为乳糜池。胸导管起始后,紧贴脊柱的前面,沿腹主动脉右后方上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的后纵隔内,沿脊柱的右前面继续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主动脉弓和食管的后方斜行转至脊柱的左前方,再沿食管的左侧上升,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并呈弓形弯向左前下方注入左静脉角,在入口处有一对瓣膜,以防止淋巴逆流。在未注入静脉角以前,胸导管又接纳左侧的颈干、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这三个干的入口处一般无瓣膜,这是胸腹腔脏器患肿瘤时,癌细胞可经胸导管转移到颈根部淋巴结的重要因素之一。
胸导管收集左侧上半身和整个下半身的淋巴,即人体的3/4区域的淋巴都是经胸导管流入静脉。
淋巴导管
淋巴导管是淋巴系统的终末部分,有两条,由九条淋巴干汇集而成。其中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成右淋巴导管;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成胸导管(左淋巴导管)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静脉角,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
淋巴导管的管壁结构与静脉相似,但三层结构不如大静脉管壁的分层清楚。
胸导管的形态学结构及其周围结构
胸导管又称“左淋巴导管”,系全身最长、最粗的淋巴导管。此导管长30~40cm,收集两下肢、盆腔、腹壁及其内脏、左肺、左半心、左半胸壁、左上肢、左半头部的淋巴。胸导管下端起于梭形膨大的乳糜池,上行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裂孔处与膈的内侧脚相连,因此呼吸时膈角的收缩可促进淋巴的流动。胸导管在胸腔内位于后纵隔食管后面,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沿脊柱前面上升,到第4、5胸椎处移向左侧,越过主动脉弓后面向上,在第7颈椎处弯成凸侧向上的弓形,然后入左颈内静脉或左静脉角,其末端又有3个淋巴干注入。
淋巴导管的构成
全身9条淋巴干分别汇成两条大的淋巴导管,即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注入右淋巴导管,其余6条淋巴干注入胸导管,两条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一)胸导管
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长30~40cm,该管的直径约3mm,管腔内瓣膜较少,收纳约占全身3/4部位的淋巴。
乳糜池为胸导管起始膨大处,常位于第1腰椎前方,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成。
胸导管自乳糜池上行于脊柱前方,在主动脉后方穿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食管后、脊柱前方继续上行,至第5胸椎附近向左侧偏斜,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后,向前弓状弯曲称胸导管弓,弓顶约平第6~7颈椎高度,多数继续向前下汇入左静脉角,少数可注入左颈内静脉。
(二)右淋巴导管
右淋巴导管为一短干,长1~1.5cm,管径约2mm,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有时上述3条淋巴干并不汇合,而分别注入
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与胸导管相关的疾病
胸导管损伤
概述
胸部创伤可造成胸导管破裂致乳糜液外漏溢入纵隔或胸膜腔产生乳糜胸。最常见胸导管损伤为外科手术时损伤,如上中段食管癌切除,心脏大血管手术以及后纵隔肿瘤摘除手术,均有可能伤及胸导管。穿入性损伤或闭合性损伤而致胸导管破裂少见。胸导管损伤的主要症状是大量乳糜液丢失而致营养缺乏机体衰弱,另一为大量乳糜液积聚在胸腔压迫心脏和肺致呼吸循环功能不全。
确诊需要经胸腔穿刺抽出胸液送检,加入乙醚后胸液澄清,或用苏丹Ⅲ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橙黄色脂肪球即可明确诊断。小的胸导管裂口可经保守治疗而愈,包括穿刺抽液或置胸管引流,补充蛋白质营养物质和促使胸膜腔粘连等措施。若保守治疗无效乳糜液量不见减少,须行开胸手术,找寻胸导管破裂口予以缝扎,并在其上下端结扎胸导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