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脾经 |
脾经 |
中文名称 :脾经 文学家 :赵壹 年 代 :汉代 文学体裁 :赋 |
脾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目录
概述
脾经的全称是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足太阴脾经,流注时辰为上午九至十一点,即巳时。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循行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主治: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语译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本。
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注释
(1)阴股——股的内侧。
(2)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3)(4)与——原缺,据《太素》补。
语译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腧穴
足太阴脾经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隐白
-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
- 【主治】:① 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 腹胀。③癫狂,梦魇,惊风。
- 【类别】:井穴。
大都
- 【定位】:在足内侧,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热病无汗。
- 【类别】:荥穴。
太白
-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 【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肢倦,身重。③心痛。
- 【类别】:输穴,原穴。
公孙
-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闷,不思饮食,绕脐腹痛,泄泻,便血。②心痛,胸闷,胁胀。③月经不调,胎衣不下,产后血晕。
-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
商丘
-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 【主治】:①足踝疼痛。②痔疾。③腹胀,泄泻,便泌。
- 【类别】:经穴。
三阴交
-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作用】: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 【主治】:
- 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赤白带下,经闭,癥瘕,阴挺,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久不成孕,梦遗,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睾丸缩腹。
- ②遗尿,尿闭,水肿,小便不利。
- ③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足痿,脚气,肌肉疼痛。
- ④皮肤病,湿疹,荨麻诊。
- ⑤失眠,头痛头晕,两胁下痛等。
- 【类别】: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漏谷
-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
- 【作用】:健脾利湿
- 【主治】:①肠鸣腹胀。②下肢痿痹。
地机
-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理血固精。
- 【主治】:①腹痛,泄泻。②小便不利,水肿。③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腰痛。
- 【类别】:郄穴。
阴陵泉
-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 【主治】:①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②腹胀,泄泻,黄疸。③膝内侧疼痛。④阴茎痛,痛经,妇人阴痛等。
- 【类别】:合穴。
血海
-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 【作用】:理血调经,祛风除湿。
-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箕门
-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 【作用】:健脾利湿,利水通淋。
- 【主治】:①腹股沟肿痛。②小便不利,遗尿。
冲门
-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的外侧
- 【作用】:疏经行气,清热利湿。
-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崩漏,带下。
- 【类别】: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府舍
-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 【作用】:健脾理气,疏肝止痛。
- 【主治】:疝气,腹痛。
- 【类别】: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腹结
-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作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理气降逆。
- 【主治】:①绕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②疝气。
大横
-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 【作用】:调理肠胃,行气通腑。
-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 【类别】:足太阳、阴维脉交会穴。
腹哀
-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作用】:调理脾胃
- 【主治】:腹痛,肠鸣,消化不良。
- 【类别】: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食窦
-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作用】:宽胸利膈,理气和中,健脾助运。
- 【主治】:①胸胁胀痛,翻胃,食入即吐。②腹胀水肿,黄疸。③老人大便不禁。
天溪
-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作用】:宽胸理气,通络活血。
- 【主治】:①胸胁疼痛,咳嗽。②乳痈,乳汁少。
胸乡
-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通络。
- 【主治】:胸胁胀痛。
周荣
-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作用】:宽胸理气,宣肺化痰。
- 【主治】:咳嗽,胸胁胀满。
大包
-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通络,束骨强筋。
- 【主治】:①全身疼痛,四肢无力。②气喘,胸胁痛。
- 【类别】:脾之大络 。
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1]
视频
脾经简易操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