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阻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膜阻抗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2]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
膜阻抗是2008年公布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
中文名称 膜阻抗
英文名称 membrane impedance
定 义 生物膜对交流电流的阻力。决定于电路中的电阻、自电感应与电容。如ATP依赖性钾通道中,[Mg-ATP][Mg-ADP]平衡的代谢驱动变化可调节其低P/O比值,后者稳定高输入阻抗细胞(神经元、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并减少低膜电阻细胞(心肌、骨骼肌)的动作电位。
应用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生物膜(二级学科)
科技名词
科技名词,是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术语,属于科技术语。是科学技术形成、记录、积累、交流、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和工具。
统一、规范科技名词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构建新时代中国科技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性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1990年6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生活状况,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近6万条科技名词。
参考文献
- ↑ 中华汉字: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绝后的文明瑰宝!,搜狐,2019-07-20
- ↑ 传统荟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