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自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自尊

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简介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另一种观点,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综合价值的肯定。受社会比较、他人评价以及自己做事成败的自我肯定的影响。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欣喜不已”。真正受人欢迎、受人拥戴的人是用不着自尊的,因为这种状况下再“自尊”反倒是矫情了,反倒会遭人轻视了,所以“粉丝”众多的人在相应时间与状况下为了对得起“粉丝”,往往表现为谦逊的、不骄傲的、甚至是“自卑”的。(这也表现出自我抱负与社会尊重的反比关系)

评价

只有比较才有自尊,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尊。一般来说,社会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上行比较;另一种是与比我们弱或差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下行比较。人们常常认为,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会产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则会产生优越、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然,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还是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都不会必然导致积极的或消极的效果。究竟会产生哪种效果,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积极效果。例如,有的人常常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物,或说某位名人与自己是同学或朋友等,以此来提高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辐射效应,即比较目标的优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消极效果。例如,一个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个她不认识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时会显得难堪,并降低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对比效应,即感觉到与比较目标的差距,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在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两种情况,只是效果正好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辐射效应,即对方的不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降低自尊;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即感到比对方强,从而提高自尊。[1]

参考文献

  1. 自尊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