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土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自然土壤是是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
汉字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1]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2]。
名词解释
自然土壤:是在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未经人类开垦利用的自然植被下的土壤。
形成的本质
自然土壤的形成是风化作用与成土作用同时进行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微生物和绿色植物在土壤母质上活动的结果。
自然土壤的形成 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 加上 [ 气候 ] 和 [ 地形 ] 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 并经过 [ 长期的发育 ] 过程。
地质大循环
植物营养物质由大陆到海洋,又由海洋到大陆,然后又随新的大陆流向海洋,营养物质的这种循环被称为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通过植物(包括生物)反复吸收利用累积植物营养物质,使得其在土壤-生物体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无法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靠地质大循环,土壤难以形成。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土壤类型
综述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红壤
1、分布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
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
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
(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
(4)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2O3不小于2%
6、土壤改良利用
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从何而来?每个汉字,都是仓颉造出来的吗?,搜狐,2022-10-01
- ↑ 书写横竖撇捺,展示汉字之美,搜狐,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