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然土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自然土壤是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名詞解釋

自然土壤:是在自然成土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貌)、時間)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未經人類開墾利用的自然植被下的土壤。

形成的本質

自然土壤的形成是風化作用與成土作用同時進行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微生物和綠色植物在土壤母質上活動的結果。

自然土壤的形成 是在生物的主導作用下 加上 [ 氣候 ] 和 [ 地形 ] 等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 並經過 [ 長期的發育 ] 過程。

地質大循環

植物營養物質由大陸到海洋,又由海洋到大陸,然後又隨新的大陸流向海洋,營養物質的這種循環被稱為營養物質的地質大循環。

生物小循環

通過植物(包括生物)反覆吸收利用累積植物營養物質,使得其在土壤-生物體反覆循環的過程,稱為營養物質的生物小循環。

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共同作用是土壤發生的基礎,無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無法進行,無生物小循環,僅靠地質大循環,土壤難以形成。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兩種循環過程互相滲透,不可分割。

土壤類型

綜述

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着各種紅色或黃色的酸性土壤,總面積大約有11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這一地區由於氣溫高,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熱帶、亞熱帶林木、果樹和糧食作物的生產基地。

紅壤

1、分布 紅壤是我國分布面積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廣闊低山丘陵地區,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區,除此之外,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貴州的南部都有紅壤的分布。

2、成土條件 紅壤形成於中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年均溫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無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現多為人工林,樹種主要為馬尾松、杉木、羅漢松、樟木、楠木以及竹類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幾乎都可以發育。

3、形成過程

(1)脫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礦物發生強烈的風化產生大量可溶性的鹽基、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條件下,鹽基和硅酸被不斷淋洗進入地下水後流走。由於Fe(OH)3、Al(OH)3的活動性小,發生相對積累,這些積聚的Fe(OH)3、Al(OH)3在乾燥條件下發生脫水形成無水的Fe2O3和Al2O3,紅色的赤鐵礦是土壤呈現紅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層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環

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水熱條件優越,植被生長旺盛,生物的小循環作用也十分旺盛。

紅壤的形成以富鐵、鋁化過程為基礎,生物小循環是肥力發展的前提,這兩個過程構成了紅壤特殊的形狀和剖面特徵。

4、剖面特徵

O層:在森林植被下,當年凋落物,

A層:暗棕紅色,團粒結構,無人為破壞下可達30cm左右,疏鬆。

B層:棕紅色、紅色,核狀或核塊狀結構,可達0.5—1m,比較緊實,質地較粘,常有Fe結核存在。

在B層以下常有一個由紅、黃、白三色交錯而成的網狀紋,網狀紋較堅硬,對植物生長不利。其形成機制尚無定論。

C層:母質層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從一處遷移到另一處的活動。

淋洗:物質被下行水遷移帶出整個土體。

5、理化性狀

(1)全剖面呈酸性,pH為5.0—5.5

(2)粘土礦物主要為高嶺石、赤鐵礦,粘粒硅鋁率為2.0—2.2

(3)交換量低,常為5—10cmol/kg土,細土的CEC/粘粒<0.24

(4)土壤中有較多的游離態Fe、Al,而P易被固定,細土游離Fe2O3不小於2%

6、土壤改良利用

紅壤地區是我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適於多種林木生長,大力發展多年生林木和經濟林,比如馬尾松、油茶、杉木、烏桕等。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