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心中的乡愁(陈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舌尖上的美味,心中的乡愁》是中国当代作家陈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舌尖上的美味,心中的乡愁
在外打拼的同学从遥远的城市回到家乡,正逢春节,在一家天台山的农家菜馆,和失散多年的同学相聚,那美味纯真的菜肴,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往事历历在目。
记忆中的米胖糖
米胖糖是一种类似于北方“沙琪玛”的零食,口感比沙琪玛松脆,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平民化的食物,至于它的由来,我无从知晓。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它是飘香的年味。小时候物资匮乏,没有各种零食小吃可供挑选,于是,米胖糖就成为了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招牌零食,亲朋好友前来串门,请对方吃米胖糖是极有面子的事情。
米胖糖的制作一般在腊月左右就开始了。记得小时候,临近年关,城里突然就会多了几个走街串巷打米胖的人,他们通常都是老头子,其貌不扬,扛着一个黑乎乎的铁罐子和一个长长的布袋,但在我们小孩眼里犹如魔法师一样神秘。大人们一听说打米胖的师傅来了,赶紧去排队,生怕自家赶不上,小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围观。只见打米胖的老头一只手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另一只手摇转着狭长的铁罐子,当铁罐子的颜色由漆黑变为灰白,打米胖的师傅就会把它搬离火炉,然后用帆布袋罩上。这时有经验的孩子就会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随着“嘭”的一声巨响,透过缕缕白色的烟雾,一粒粒松软洁白的米胖从铁罐里蜂拥而出,空气中顿时弥漫开米胖的香甜味道。
这还只是制作米胖糖的第一步,要想做出香脆可口的米胖糖,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煎糖饮。为了使最后切糖的时候不粘手,在煎糖饮时要先往锅里放一点植物油,再将番薯糖汁融化在大锅里,这个时候就要看师傅的火候掌握是否到位了。火候不到位,糖饮过嫩,米胖糖就容易软化不能成型。火候过了,糖饮过老,又会发硬,影响米胖糖的口感。这真是一门技术活,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操作自如。因此,制作米胖糖这一行当,在当年也算是一份抢手的职业。
我家附近当时有一家生意红火的米胖糖作坊,过年前那几天总是顾客盈门,人们排队熬夜等待米胖糖出炉那是常事。冬天外面北风呼啸,小小的作坊里温暖如春,我总爱偷偷地溜进作坊观看大人们的制作手艺和忙碌的身影。煎好糖饮后,师傅把准备好的米胖迅速倒入锅里跟糖饮搅拌,为了让每颗米胖都能沾上糖饮,动作要领讲究一个“快”字,一把大铲子在大锅里不停搅拌,翻滚的米胖和浓稠的糖饮逐渐融为一体,这时根据各家的不同口味,可以在米胖糖中加进一些熟花生、熟芝麻,有条件的人家甚至会放一点红红绿绿的果脯,既美观又好吃。最后将搅拌好的成品倒入一旁的方形模具里,用木滚筒来回碾压,将米胖糖压制成四方形。等到半热不冷,卸去模具,用刀将米胖糖切成长方形的大块,再进一步切割成形。切米胖糖的师傅人高马大,水平高超,使起刀来虎虎生风,“唰唰唰”没几下子,就倒下一大片,动作干净利落,切出来的米胖糖厚薄均匀,冒着热气,每次都把我看得一愣一愣的,馋得直流口水,总是会忍不住偷偷拿一块塞进嘴里慢慢咀嚼。
天台人把零食叫“散口”,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消磨时光的零食,米胖糖在寒冷的冬日是绝好的散口,为了防止我偷吃,母亲把制作好的米胖糖装入铁盒里,放到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待到正月里,有客人来访,就拿一个玻璃托盘盛放米胖糖,客人们一边吃着米胖糖,一边天南地北地侃大山,我就凑在跟前吃上一点,等春节过得差不多了,母亲就把剩余的米胖糖全部拿出来,我爱怎么吃就怎么吃,还带一点去学校在同学面前炫耀,当然最后还是与同学分享,从某种程度上说米胖糖极大地促进了我和同学间的和睦相处。
后来,我去外地读大学,米胖糖不再是过年的珍贵零食,已经成为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零食,迅速地被牛轧糖、曲奇饼干等各种零食所取代,只有在县城零散的小店或者乡下的小卖铺里略见一二。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吃的穿的丰富多彩,过年的时候再拿米胖糖招待客人就显得太寒酸了,不知何时起,我再也不会惦记着被母亲藏在铁盒里的米胖糖了,只是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过年的情怀,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日渐清晰。
奶奶的八宝饭
中国丰富多彩的各色名菜中,八宝饭虽然名气,不大但却是一道妇孺皆知的美味,就连文学大家梁实秋先生也是其忠实的拥趸。话说梁先生晚年得了糖尿病,有一次和朋友聚餐,面对一桌美食以自己生病为由不为所动,最后当八宝饭端上桌的时候,梁先生却抢着吃,理由是自己血糖高,为了最爱的八宝饭,前面的菜克制着故意不吃。为此,梁先生还特意写过一篇短文,津津乐道关于八宝饭的种种。
“九大碗”是天台民间婚娶过年宴客的传统菜肴,八宝饭就是其中之一,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我第一次吃到八宝饭是在过年的时候,那时我正在读小学,每年的年夜饭必有一道奶奶亲手做的八宝饭,那种入口的油润甜滑至今记忆犹新。八宝饭源自于江浙一带,据传经由江南师傅进京做御厨才传到北方,以糯米和8种干鲜果品为主料蒸制而成,历经千年,流传全国各地,各有千秋。天台八宝饭传说和活佛济公有关,据说是源于济公出家时,其母亲亲手为其制作,用的是素油,没有肉。红枣寓意早点学成并弘扬之,桂圆寓意是冀望每年中秋可团圆相见,桂花寓意是有贵人相助,莲子寓意母子连心,八种物料寓意八方平安。真是“慈母一碗八宝饭,降龙终生口中甘。”
做好一盘八宝饭,须得“八宝”用料讲究,宴席上的八宝饭一般由豆沙、葡萄干、金橘饼、枸杞、红枣、桂圆干、莲子、带皮的肥肉、白扁豆组成,现在的八宝饭做法食料多样,也不限于8种,家里自己做往往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而定。天台传统八宝饭制作还是比较讲究的,“金玉满堂”必须体现:“金”指金桂树所生桂花,“玉”则是呈玉脂白色的糯米饭。
天台老话说得好:“大佬人怕过年,小佬人盼过年。”过年所无事事的我最爱干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奶奶制作八宝饭。八宝饭的关键在于糯米,首先要品种好,最好选用“红壳糯”,据说用“红壳糯”烧制的八宝饭“粘嘴唇”,味道特别好。其次糯米要纯净,不能混杂其它米种比如籼米或粳米,否则做出的八宝饭将会满嘴硬粒。每逢过年,奶奶都会早早地备好上等糯米,随后糯米用清水浸泡,等到饱涨之际,捞起来放饭蒸里炊成糯米饭,也就是天台话所谓的“酿饭”。做八宝饭少不得猪油,至今还记得奶奶一边在碗里抹猪油一边和我说:“没有猪油的八宝饭不好吃。”这是因为不放猪油的话,糯米之间就容易蒸散。熬猪油也有讲究,我家的自制猪油选用猪肚子里的板油熬制而成,非常香,只见奶奶先是取少量猪油来搅拌刚出锅的糯米饭,糯米顿时变得雪白油亮,让人看了垂涎三尺。随后,再抹一层猪油到做模具的碗里,这是为了防其粘碗。这时粗口大碗派上用场了,在碗底上成“十”字形铺上肥肉片,在肉片与肉片之间再铺豆沙、金橘饼、桂圆干、莲子、红绿丝等组成美丽图案,然后把酿饭放在上面,轻轻压一下使紧密,高度四周比碗沿稍低,中间稍微凹下一些,免得蒸后“酿饭”胀起来满出碗外,加适量清水,放蒸笼里炊入味。出笼时将粗碗扣在撇碗上,掀开粗碗,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八宝饭就呈现在眼前,洒上白糖拌均匀就可以吃了。
浙江的冬天不像北方有暖气供应,屋外冰天雪地屋内春意融融,反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潮湿阴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八宝饭感觉就像温暖了整个冬天。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又挑食,长得特别瘦小,不喜欢吃肉尤其是肥肉,其实适当吃点肥肉是可以补充营养的,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次吃,就爱上了八宝饭里的肥肉片,于是专挑八宝饭里的肥肉吃成为了我的癖好,很多年后父母才告诉我,爷爷奶奶那时是故意不吃让着我,彼时爷爷奶奶早已驾鹤西去,一家人在冬夜里围坐一桌,你一口我一口吃八宝饭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开始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年味也越来越淡,大家都时兴去饭店吃年夜饭,八宝饭开始以批量生产的形式出现在超市里,这种冷冻快餐式的八宝饭其口感和味道自然无法媲美手工制作。
庆幸的是在天台,年夜饭还是保留了吃八宝饭的传统,奶奶走了,我家的八宝饭就由老妈接手了。这些年来,除夕夜吃上一碗八宝饭已经成为了我家的习惯。没有八宝饭的年夜饭是不完整的,没有八宝饭的过年算不上真正的过年。八宝饭不仅仅是一道饭后甜点,更是年味和亲情的体现,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天台虽然只是一个山区小城,但是它的饮食具有南北相融的特色,既有北方面食的粗犷,又有江南美味的细腻,米胖糖和八宝饭只是天台各式小吃和饮食的一个极小部分。作为“佛宗道源”之地,天台山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如果你想体会天台山美食的独特魅力,不妨亲自前来品尝。[1]
作者简介
80后,陈翥,女,台州市作协会员、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