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芗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简介

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1]。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在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坐唱形式的“歌仔馆”。清末,由于迎神赛会的需要,清唱的“歌仔馆”走上广场,出现化妆游行的表演形式,时称“歌仔阵”。此后,“歌仔阵”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和乱弹的剧目及表演艺术,在农村谷场、庙埕牵草绳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逢年过节,也搭戏棚表演。因为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歌仔戏。

芗剧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传统剧目

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最初多用歌仔戏的唱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剧目,多是从其他剧种或小说改编来的连台本戏。当时多是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首先废除幕表制,编定本剧种的第一个文学剧本六月飞霜》(又名《六月雪》),以后又编演了《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寻母》等三十多出戏,初步奠定了芗剧传统剧目的基础。

芗剧的传统剧目均为幕表戏[2]。《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杂货记》被称为歌仔戏“四大柱”。30年代末,芗剧名艺人邵江海为改变幕表制,曾编演《六月飞雪》等定型戏,但普遍上演的剧目仍是幕表式的“提纲戏”。

芗剧历年来上演创作和移植的现代戏80多个,在全省名列前茅。90年代初,杨联源、方朝晖创作的《戏魂》,一举获得全国现代戏会演优秀编剧奖、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剧作奖,成为历届文华奖福建省获此殊荣的少数现代戏剧目之一。在全省获一等奖的剧目还有《月蚀》、《侨乡轶事》。

视频

芗剧 相关视频

芗剧《秦香莲》全集
经典芗剧-歌仔戏《赌妻》全集

参考文献

  1. 芗剧源流来历,搜狐,2017-11-17
  2. 芗剧的传统剧目 ,搜狐,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