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芬兰正教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芬兰正教会(芬兰语:Suomen ortodoksinen kirkko,瑞典语:Ortodoxa kyrkan i Finland),是东正教的一个自治教会,隶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和芬兰福音信义会是芬兰两个国教会之一。

芬兰正教的历史源于中世纪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时期在卡累利阿的传教活动,直到1923年它仍然隶属于俄罗斯正教会。目前有三个教区,59,000名信徒(占全国人口1.1%),集中在首都赫尔辛基。

基督教信仰普遍接受上帝是“三位一体”的教义[1],也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为同尊同荣的上帝[2]

简介

基督教最晚在12世纪初由西方(公教)和东方(正教)传入芬兰。在芬兰出土了一些最古老可以追溯至12世纪初的十字架,形式与诺夫哥罗德和基辅的相似。正教的堂区最西可抵达芬兰中部、塔瓦斯蒂人聚居的塔瓦斯蒂亚。

芬兰语中一些基督教用语中的核心概念被认为是由古俄语而来,而后者又承袭自中古希腊语。当中的例子有司铎(pappi), 十字架(risti)和圣经(raamattu)。但是这个假设仍存争议。

十三世纪中期两个扩张中、同时代表两种不同基督信仰的的国家瑞典和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爆发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东方和西方的统治范围在1323年签订的《内特堡和约》被确定下来。卡累利阿被明确划入诺夫哥罗德和正教的领土。

在1917年,芬兰脱离俄国独立以后不久,芬兰的正教会宣布自俄国教会自治。在1919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正教被赋予与信义会同等的地位。

1923年,芬兰教会完全脱离俄罗斯正教会,改为隶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成为一个自治教会,同时改为为采用格里历。其他改革包括教会用语从教会斯拉夫语改为芬兰语,教座亦由维堡迁至索尔塔瓦拉。

二次大战前,芬兰大部分正教徒居住于卡累利阿。由于战争的缘故,被划入苏联地区的居民被迁至国内其他地区。1940年瓦拉姆修道院关闭,并在1941年在芬兰边界内重开。稍后,被划入苏联范围内的卡累利阿和佩琴加地区的修道者也迁至新瓦拉姆修道院(瓦拉莫修道院)去。位于卡累利阿地峡基文纳帕的林图拉女修院的修女也被迁出,并于1946年重建。

1950年代新的教堂落成,新的堂区网络也建立起来。在维堡和索尔塔瓦拉被苏联占领以后,大主教教座迁至库奥皮奥,而维堡的主教教座迁至赫尔辛基。1979年成立了第三个教区——奥卢教区。

二次大战后,由于卡累利阿人离乡背井,流散于以信义宗为主的芬兰,芬兰正教徒人数逐渐下降。混合婚姻日益普遍,所生育的孩子通常以主流的方式受洗。但1970年代以来,突然出现了一股“浪漫主义”运动,对正教会表示肯定,尤其是正教当中的神秘主义、礼仪中的视觉之美、圣像和比估义宗对基督信仰有更为深邃的看法。因此,正如公教在英格兰的情况一样,归宗于正教近乎成为一种风尚,信众人数亦开始增加。

同时卡累利阿和全芬兰大主教保禄推行礼仪改革,给予平信徒在礼仪中有更大的参与,使礼仪公开化(过去礼仪中有一段时间司祭在帷幕内举行礼仪)和更为可见。他也强调信友经常参与圣餐的重要性。

视频

芬兰正教会 相关视频

63讲三位一体的教义-历史中的三位一体的教义
世界三大宗教的有趣历史,你知道吗

参考文献

  1. 正确认识基督教教义,搜狐,2020-01-14
  2. 历史上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搜狐,2021-02-07